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梦见“三马同食一槽”,曹操却没杀司马懿,他在顾虑什么?

三国:梦见“三马同食一槽”,曹操却没杀司马懿,他在顾虑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087 更新时间:2024/1/17 9:40:22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一代权臣、魏王、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去世。

曹操的去世,让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其中就包括司马懿

此时的司马懿已经为曹操、曹丕父子效力了12年之久,但无时无刻不是胆战心惊。

让司马懿胆战心惊过日子的不是曹丕,而是曹操,这位纵横天下的枭雄一直就担心司马懿会跳反。

根据《晋书·宣帝本纪》中的记载,“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

因此,曹操专门警告继承人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史书中的记载未必一定准确,这些故事也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杜撰的。

不过,《晋书·宣帝本纪》中的记载如果为真,曹操却没有出手直接干掉司马懿,就说明曾豪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曹操心还不够黑。

“三马同食一槽”,这种事要放在杨坚、朱元璋这样的狠人身上,别说区区一个司马懿了,司马氏的三族没准都给屠了。

当然,曹操也未必是心不够狠,也有可能是有很深的顾虑。

首先,司马懿出身世家,且侍奉曹操父子后,足够小心谨慎。

出身大家族,就让曹操有些畏手畏脚,东汉末年乃至三国两晋时期,毕竟是世家影响力巨大的时期。

也许有人说,曹操连孔融杨修都杀过,孔家和杨家的家世未必就比司马家差了。

这话对,曹操真要是狠起来,也不会真在乎谁的家世。

可司马懿还有一个任事时小心谨慎,让曹操抓不到把柄。

司马懿不像孔融和杨修那样,喜欢公开跟曹操对着干,曹操要干掉司马懿,总归要有一个理由。

这个理由当然不能是说梦见“三马同食一槽”,这种理由没有说服力。

曹操杀孔融之前,是安排了人给孔融定下了“欲图不轨,谤讪朝廷”等罪名,杀杨修也是定了“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

可司马懿啥都不沾边,他太小心了,一点把柄不给曹操留下。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司马懿很聪明,他把自己跟曹丕死死地绑在了一起。

司马懿跟曹操是两代人,曹操当初强行征辟司马懿出山,本就是为自己的继承人准备人才。

司马懿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他辅佐曹丕可比辅佐曹操认真得多,曹丕能击败曹植成为魏王世子,司马懿功不可没。

而曹丕也跟司马懿很合得来,视司马懿为心腹之一(曹丕“四友”: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

当曹丕被正式册立为魏王世子,成为曹操的继承人之后,曹操就更不方便对曹丕的心腹重臣下手了。

魏王对魏王世子的“四友”之一的司马懿下手,很容易被人解读成曹操对曹丕这个继承人不满意。

这样的舆论是可拍的,极有可能引发父子之间的冲突,对曹魏的稳固统治不利。

曹丕成为曹操的继承人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此时的曹操已经62岁,时日无多,他没有精力再去折腾个新的继承人出来。

何况,当初贾诩给曹操的警告“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可是言犹在耳,曹操的儿子虽然多,但最合适也最没有争议的,无疑只有曹丕。

为了曹魏政权的稳固,曹丕这个继承人只要不是自己作死,想废掉曹操提前上位,他的继承人位置就是牢固的。

也因此,曹操在晚年,在处理跟曹丕的关系上,一定是谨慎的,他不能让最合适的继承人跟自己起严重的冲突,那是让反对派以及刘备、孙权看笑话。

所以,当司马懿的身上打上了曹丕的烙印,成为了曹丕的心腹,曹操即使疑心司马懿,也没法出手了,除非曹丕同意。

这也是曹操只对曹丕发出“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的警告,却不能直接出手惩治司马懿的原因,司马懿已经是曹丕的人了。

除非曹操有意更换继承人,这种可能性就更小了,曹操钟意的儿子中,曹昂、曹冲早亡,曹植让他失望,其余的儿子,没有比得上曹丕的。

曹操没得选,也就在某些事情上会做出妥协,比如他对司马懿起了疑心,却顾虑曹丕的反应,只能放弃心中的某些想法。

综上所述,曹操生前,或许曾对司马懿不满,但因为司马懿的世家出身,以及司马懿成为了曹丕的心腹,导致曹操无法对司马懿下手。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司马懿成为了曹丕的心腹。

曹丕是曹魏政权的继承人,曹操要动曹丕的人就需要考虑他的想法。

而曹丕对司马懿又无比信任,曹操因此投鼠忌器。

司马懿最终是依靠投资曹丕,躲过了曹操有可能对自己的谋害。

以上文中的观点均为个人看法,或有不妥,欢迎读者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

更多文章

  • 如果马谡遵从诸葛亮的指示,但还是丢了街亭,诸葛亮还会杀他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版的街亭之战关于街亭之战的说法,存在两个版本!一个是三国志版本,一个是三国演义版本,其中三国演义版本深入人心,流传度最广!在三国演义的版本中,街亭虽然没有城池,但它是两山夹一谷的地形,所以只要当道下寨,便可以挡住魏军的步伐。当时诸葛亮听说司马懿重新受到重用,并击败了孟达,所以他断定司马懿会进

  • 良臣择主而事,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出山前的思考和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为了心中匡扶汉室的梦想,还是整日疲于奔波到处广纳贤才,为以后的天下大业做准备。后来碰上徐庶和司马徽二人见刘备如此爱惜人才,就给他推荐了一个人就是卧龙诸葛亮,这就才有了后来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那么问题来了,按照当时的条件,曹操和孙权谁都比刘备条件要好,为什么他们二人没有去招纳诸葛亮,诸葛亮又为什么没有

  • 三国时期知名战役之一,刘备为什么却派了一些无名小卒前去应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时期刘备最后一场战役,三国时期刘备的势力,三国刘备的出名事件

    这里要说的是,孙权派遣的都是陆逊孙桓这些个名将前来应战;而刘备派遣的都是些无名小卒。虽然在这之前他的二弟三弟张飞关羽都相继去世,但是按照当时蜀军的实力,并不缺少能征善战之人,比如马超等人。那么刘备为什么没有派遣这些知名大将前去应战呢?当时刘备挥师南下攻打东吴,孙权见此时对自己毫无胜算,一度想跟刘备求

  • 夏侯婴:真正的老司机,刘邦、刘盈、吕后、刘恒都坐过他的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吕后怎么感谢夏侯婴,吕后为什么喜欢夏侯婴,夏侯婴为刘邦立下了哪些汗马功劳

    这是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之战中失利,五十余万大军被项羽打得惨败,刘邦仓皇地坐上一辆马车,带着仅有的十余骑奔逃。逃跑路上,刘邦遇到了儿子刘盈和女儿刘乐,那时刘盈刚6岁,姐姐刘乐不过8、9岁。惊慌失措的刘邦连忙把孩子抱上马车,带着他们一起逃命。马车上多了两个孩子之后,速度明显变慢。眼看后面的追兵越

  • 文王姬昌不报父仇,却与帝乙联姻,是冰释前嫌还是另有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王姬昌的故事,文王和姬昌是什么关系,姬昌为什么叫文王

    闲叙历史也要“雨露均沾”前文咱们讲了,商王帝文丁与周王季历双方一直关系融洽,是商周之间最美好的“蜜月期”。但随着季历把周国的都城迁到程邑后,帝文丁感到了来自周国的威胁,因此用计召季历来王都,将其软禁了起来。此后,随着季历死在了殷都,商周双方也结下了仇恨,关系迅速紧张起来。其实,帝文丁困死季历只是双方

  • 战国末期的齐国为何在秦国攻伐各国之时,只顾偏安而见死不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国灭齐国的真实原因,齐国对秦国的态势,齐国与秦国为什么以崤山为界

    随着孟尝君的出走,掌握大权的齐闵王渐渐昏聩起来,在苏秦的欺骗下,穷兵黩武,四面树敌,最终在秦昭襄王、孟尝君田文等人的推动下,燕昭王与列国会盟,组成五国联军,给予齐国沉重打击,加上楚国的趁火打劫,齐闵王身死,齐国七十余城仅剩两城坚守,到了亡国的境地,在即墨守将田单的拼死反击和燕惠王的“神助攻”之下,齐

  • 内蒙发现战国匈奴墓,出土目前唯一“胡冠”,专家:堪称镇国之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战国匈奴殉葬墓山西,匈奴金冠出土内蒙,匈奴墓发掘纪实

    文物是一段历史时期的重要见证,正是因为有了文物的存在,我们才可以更加清晰的洞察曾经的历史,因此无论是何等价值的文物,都有一定的历史意义。[var1]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件文物,专家称之为是镇国之宝,也是我国目前唯一出土的一顶“胡冠”,那么它究竟有多么大的来头呢?下面小编就带着大家来一探究竟。在上个

  • 同是反派人物,为什么鸠摩智比丁春秋更受欢迎?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鸠摩智为何害怕丁春秋,鸠摩智和丁春秋谁的功力最深,虚竹大战丁春秋32集

    导语确实奇怪:人们更加喜欢鸠摩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只是因为丁春秋年纪大吗?非也,非也。当中,原因有三。正文在《天龙八部》中,其实最会装的有两个人。一个是鸠摩智,一个是丁春秋。鸠摩智贵为大轮明王,也没有把心思放在佛法当中。而是跑遍武林,为的就是学到各门各派的顶级武功。你说,这算不算是不务正业呢

  • 看阎婆惜的来历,才能明白,宋江为何默许张文远鸠占鹊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江为何不碰阎婆惜,张文远和阎婆惜的视频,阎婆惜与张文远下场

    张文远不顾恩义鸠占鹊巢,又唆使阎婆惜之母纠缠宋江,欲假手加害。然而,细品原著我们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如此简单,鸠占鹊巢背后,阎婆惜令有来历,宋江亦不乏牵线搭桥之嫌。尤其宋江成为梁山泊主之后,张文远依旧待在郓城县,参照黄文炳结局,更加说明其中另有隐情。原著第19回,宋押司正信步城中,那保媒拉纤的王婆就

  • 崇祯宁肯自杀,也不答应与李自成议和,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个条件是要求崇祯对他进行封地,说白了就是封他为异姓王。第二个条件是崇祯帝需要给李自成100万白银,来犒劳手下的众将士,第三、可以出兵为国而战,但是不奉旨觐见。很多人觉得崇祯比较傻,这样的条件应该接受才对,除了要付出一些真金白银外,其他两个条件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一旦他缓过神来,完全可以找各种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