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梁山正处于鼎盛时刻,为何宋江铁了心要招安?原来是出于这种目的

梁山正处于鼎盛时刻,为何宋江铁了心要招安?原来是出于这种目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899 更新时间:2024/1/23 7:13:15

虽然大多数梁山好汉都不乐意投降朝廷,想要继续在梁山逍遥快活,可是却无法违背宋江的意愿。在宋的坚持之下,无论是鲁智深的二龙山一脉,还是秦明呼延灼这样的朝廷降将,都最终同意了宋江的招安计划。至于梁山名义上的二把手卢俊义,对于他来说,更是巴不得投靠朝廷,好摆脱梁山贼寇的恶名。

梁山正处于鼎盛时刻,为何宋江铁了心要招安?原来是出于这种目的。宋江和卢俊义一样,都不愿意背负梁山贼寇的恶名,而且宋江更是已经看透了梁山继续走下去的结局。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梁山发展的势头不可阻挡,实际上梁山的情况却岌岌可危,可谓是成也梁山泊败也梁山泊。在梁山发展早期,梁山水泊确实一道天然屏障,可是随着梁山发展的日益壮大,梁山水泊也变成限制梁山发展的枷锁。

以宋江的聪明才智,早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梁山好汉不可能一直这么冲州撞府的走下去。虽然梁山先后几次击败了朝廷的征讨大军,但是早晚有一天,梁山会迎来“种家军”这样真正的对手。以往几次征讨梁山的朝廷大军,名义上是朝廷大军,实际上不过是各州府的厢兵,战斗力十分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迟早有一天梁山会遇到种师道带领的“种家军”,这才是大宋朝廷真正的精锐之师。以梁山的实力,与“种家军”对阵,无异于以卵击石。

况且宋江一心想摆脱梁山贼寇的名声,又渴望成全自己报效朝廷的忠义美名,最后只能做出向朝廷招安的决定。可能在宋江做出这个决定之时,多少也已经意识到此举会给梁山带来灾难性的结局,但是他却并没有退缩,也没有任何犹豫,依然选择了这条未知的道路。

在劝说梁山好汉同意向朝廷招安时,宋江对他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又许下了封妻荫子的光明前途。宋江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让好汉们跟着他一条道走到黑,哪怕前面是荆棘密布的悬崖峭壁,宋江也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从情感上来说,梁山好汉个个都是他的手足兄弟,可是当宋江做出向朝廷招安的决定之后,声势浩大的梁山好汉又成了他手中最重要的一个筹码。

如果从宋江的角度来说,他带领好汉们向朝廷投降,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与其早晚有一天被朝廷大军剿灭,不如趁此机会向朝廷招安,不但免去了灭顶之灾,反而还可以凭借手中的势力得到朝廷的重用。而且更重要的是,投靠朝廷就可以摆脱梁山贼寇的名声,更能够达成报效朝廷的理想。继续走下去必被朝廷消灭,投靠朝廷则能得到重用,作为朝廷小吏出身的宋江,毫无疑问会选择后者。

事实上也正如宋江预料的那样,梁山好汉投靠朝廷之后,确实得到了朝廷的重用,成为朝廷手中的一把利剑。比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梁山大聚义时,宋江打的旗号是“替天行道”,等到投靠朝廷之后,宋江立马把“替天行道”改为了“顺天护国”。看来宋江在给梁山拟定口号时,可能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天的到来,不然这前后两个口号不会如此连贯。

按照宋江的设想,凭借梁山好汉的战斗力,再加上朝廷的后勤补给,建功立业那是易如反掌。从宋江受诏破辽到奉旨平定河北田虎,再到出兵征讨淮西王庆,梁山好汉一路是势如破竹。虽然征讨王庆时,19员河北降将战死14人,但是梁山好汉却并无一人折损。不过在接下来征讨方腊的战役中,梁山好汉损失惨重,直接阵亡59人,病死10人,连梁山排名第七的秦明都战死沙场。

梁山好汉的惨淡结局,表面上看起来是宋江力主招安的原因,实际上无论梁山走哪条路结局都一样。除非梁山在大聚义之后就地解散,众好汉散伙下山,不然终究免不了兵败人亡的下场。宋江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力主招安。因为如果继续在梁山落草,那梁山好汉至死都摆不脱贼寇的污名,而替朝廷战死沙场,却能够得到一个为国尽忠的美名。

宋江确实是深谋远虑,在剿灭方腊班师回朝后,朝廷论功行赏,幸存的好汉大多得到重用,而那些战死沙场的好汉,也都被朝廷追封为忠武郎和义节郎。如果不是宋江眼光长远的话,梁山好汉是不可能得到如此殊荣的,至死都摆不脱贼寇的名声。只不过,宋江本人的结局却不是太好,失去利用价值之后被朝廷奸臣一杯毒酒给毒死了,这可能是唯一一件宋江没有预料到的事情。

更多文章

  • 海瑞一生为官刚直清廉,为何张居正不愿意重用他?原因只有八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居正为啥不重用海瑞,张居正为什么骂海瑞,海瑞什么时候评价张居正

    有读者留言:张居正和海瑞几乎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两人有过交往。可为何身以帝师身份成为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就是不重用海瑞?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这位读者的问题可以这样来问,“为何张居正和海瑞水火不容?”明朝中后期,大明王朝涌现了两位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大臣,一位是开创万历新政的

  • 赵匡胤夺走柴家江山,为何没斩草除根?还偏爱柴家孤儿寡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赵匡胤怎么夺得柴家天下,赵匡胤与柴家关系,为什么说赵匡胤夺了柴家天下

    但是你们知道么?其实赵匡胤的权力是从其他人手上抢来的,他抢走了柴家孤儿寡母的天下,这才有足够的实力去和其他势力竞争。这个人就是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难得的一位明君,而赵匡胤本来是柴荣器重的大臣。一直以来他做事兢兢业业,柴荣也十分看好他,于是赵匡胤在柴荣的提拔下地位渐渐提高。柴荣是一位十分优秀的

  • 朱元璋有个发明,让南京城墙历经六百年不倒,如今我们依旧在沿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怎么建的城墙,朱元璋让谁修城墙,朱元璋下令建造城墙的历史资料

    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每座城池都有坚固的城墙,其中最出名的古城墙就是北京城墙。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北京古城墙早已不复存在。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南京明朝城墙是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坚固的。侵华战争期间,日军虽然炮击了南京城墙,也只是把古城墙炸掉一个小口子,主体部分依旧坚不可摧。那么,南京明城墙为何如此坚固呢

  • 虽远必诛:中亚霸主残杀蒙古使团,成吉思汗不远万里出征将其击灭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成吉思汗打到中亚哪些地方,成吉思汗征服中亚,成吉思汗如何血虐中亚

    作为中世纪令整个欧亚大陆闻名丧胆的“上帝之鞭”,成吉思汗在创建蒙古汗国后的21年间,率领他的蒙古骑兵纵横驰骋于欧亚大陆,攻必取、战必胜,大小数百战鲜有败绩。在此期间,但凡敢于招惹蒙古人的国家,就算是远在天涯海角也难以摆脱灭亡的命运,真可谓“虽远必诛”。其中,曾称霸中亚数十年的大国花剌子模便是典型代表

  • 明朝这个地方居然能随意杀人!官员肆无忌惮,究竟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尼姑杀人案件,明朝十大残暴事件,明朝官员戴枷锁审罪犯

    朱厚璁是一位机灵的皇帝,他不喜欢听大臣的话,更不喜欢任何事都接受大臣的安排,即使是面对这突然降临的惊喜朱厚璁也没有很意外,于是在他被接入皇宫之后大臣们均告诉朱厚璁要认认自己的堂兄朱厚照为自己的父亲。这可有点让正常人无法接受,为什么要为了皇位而改认别人为自己的父亲,这个父亲还是自己的兄长?年轻机灵的朱

  • 这只巨鳖被越南人视为国宝祥瑞,传说曾帮助古代帝王打败明朝军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越南在古代被称为安南,明朝永乐年间的时候越南被明军占领,整个越南都被纳入了明朝的版图。因为此时的越南已经脱离中原王朝数百年时间了,所以在当时越南人的眼中明朝属于入侵者,很多越南人都起兵反抗明朝。在这些反抗明朝的起义军中,有一个自称为“平定王”的人,名字叫做黎利。黎利在和明军交战的时候,尽管手下士兵作

  • 朱元璋请功臣吃饭,刘伯温发现酒杯有异常,因此得以明哲保身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刘伯温朱元璋精彩片段,刘伯温酒杯,朱元璋宴请功臣刘伯温看见手发抖

    实际上朱元璋并非没有任何预兆就开始解决那些大臣,他还是曾经试图模仿过赵匡胤想要搞杯酒释兵权,只是可惜他大摆宴席,只有刘伯温面如死灰,因为刘伯温发现酒杯有异常,而其余很多大臣并没有发现这个简单的细节,因此后来也没有注意自己行为,才被朱元璋逐渐处置的。朱元璋大摆宴席宴请开国功臣洪武四年农历7月12日,是

  • 他才是梁山最聪明的人,装病离开宋江,最后在海外建国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宋江作为朝廷小吏出身,虽然他对梁山好汉很有好感,也在暗中帮了梁山好汉很多,但是他骨子里却并不愿意自己成为梁山好汉的一员。他并不满足当一个土匪头子,在朝廷里封侯拜相留名青史才是他的最终理想。所以,他在统领梁山之后,竭力劝说梁山好汉们招安,并且给他们许下了“封妻荫子”的美好前程。梁山上的那一帮大老粗,其

  • 明朝一场科举考试,主考官主动泄题,考生却拒绝作弊,传为佳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朝会考泄题案,明朝科举作弊案,明朝科举主考官称呼

    比如清朝初年科举舞弊风气盛行,许多考生偷偷用白绫做成“夹带”,把四书五经的内容抄在上面,用红圈画重点,以便自己一眼看到。当然也有比较正直坚决不肯作弊、只想凭真才实学换取功名的,比如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的一位考生:刘子钦。刘子钦是江西吉水人,《嘉靖江西通志》记载,他是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的进士,

  • 在明朝,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内阁首辅,谁的权力更大?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内阁首辅有权势吗,明朝各内阁首辅,司礼监和内阁谁的权力大

    先看看明朝宦官专权的事实与经过永乐时代,永乐帝开始重用宦官。等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宦官因为开始通晓文墨,频频被召见任用,但明仁宗、明宣宗二帝,算是英明皇帝,对宦官的约束很是严厉,故尚无宦官专权的现象出现。正统年间,王振为明英宗所宠信,开明朝宦官专政的先河。《明史纪事本末》卷二九云:“宣宗宣德十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