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像做到朝廷大员的这种高级官员,就不在此列了。他们一般要么是自己买,要么是皇帝赏赐,所以住的还是比较舒心的。那些在各地辗转任职的地方官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主要就是住在府衙中。特别是在宋朝和明朝的时候,当时的房价是非常贵的,一般像普通官员到了一个地方任职,也不一定能买得起当地的房子。而且经常因为工作换地方,也不太好买房子。
比如宋朝的大文豪苏轼先生,他也是到了四五十岁才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并不是他不想买,而是他买不起。在他买房之前,他一直都是住在任职的府衙中,也就是官邸里的。其实古代的官邸并不是现在影视剧中修的那么好,有些府衙因为年久失修是非常破败的。因为府衙是朝廷的,官员住个几年离任以后就不再住了,所以经常是住完就走,没人去修缮。而且如果把府衙修的富丽堂皇,被御史们给参一本,那就得不偿失了。
苏轼曾经在很多地方当过官,他到这些地方任职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住在府衙中或者在外面租房子住。他在担任杭州知州的时候,就是住在朝廷提供的府衙中。当时的杭州府房屋因为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了,有些房屋甚至成了危房,实在是没法住人了。苏轼找人算了一下,如果要修理好这些房屋起码需要花费四万贯钱。
这些钱在当时算是一笔巨款了,苏轼的杭州府也拿不出这笔钱,于是就专门给皇帝写了一份奏折。苏轼在奏折中跟皇帝说,杭州府的府衙是五代十国的时候修建的,至今已经有百十年的时间了,早已经烂的没法住人了。请求皇帝赏他200张度牒,好用来修缮一下杭州府的房屋。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啊?找皇帝要银子修府衙,不要真金白银要度牒干嘛?这不是莫名其妙么。其实不是的,苏轼知道跟皇帝要银子修府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所以就想了一个办法,不要银子要度牒。这样皇帝不用花钱,就肯定会批准给自己200张度碟的。
那么问题来了,要这200张度牒又有何用呢?这就是苏轼的聪明之处了。当时很多人都想去寺庙出家,但是古代出家为僧是需要官府批准的。只有取得官府用来证明身份的度牒才可以出家为僧。所以当时的度牒卖的很贵,一份度牒就价值170贯钱。把这两百张的度牒卖了,就可以轻松的筹够用来修缮房屋的银子。
苏轼一生清廉,为人又非常的豪放,所以一生也没存下多少积蓄。以至于要修缮房屋,都不得不采取这样的办法。不过这府衙修好以后,苏轼也没住多久,就被调到别的地方为官了。这也是为什么之前几任知州不乐意修府衙的原因,这完全是给他人做嫁衣嘛。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