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朱元璋并非没有任何预兆就开始解决那些大臣,他还是曾经试图模仿过赵匡胤想要搞杯酒释兵权,只是可惜他大摆宴席,只有刘伯温面如死灰,因为刘伯温发现酒杯有异常,而其余很多大臣并没有发现这个简单的细节,因此后来也没有注意自己行为,才被朱元璋逐渐处置的。
朱元璋大摆宴席宴请开国功臣
洪武四年农历7月12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即将迎来中元节,中国的传统习俗都会在中元节来祭祀一下逝去的先人,所以朱元璋也打算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邀请开国功臣以及很多大臣参加宴席,一起来追忆一下曾经打江山不幸牺牲的勇士们。
宴席之中,一切看起来十分融洽,朱元璋坐在正座之上,端详看着众多大臣,与大家一起开怀畅饮,只要是有人前往敬酒,朱元璋都会与之痛饮,李善长等开国公爵都纷纷向朱元璋敬酒,朱元璋与往常不太一样,看起来十分慈祥和蔼。
刘伯温也参与了宴席,他善于观察一些细节,他看着朱元璋的微笑,总觉得有些奇怪,像是要发生什么一样,在几杯酒下肚之后,刘伯温才恍然大悟,发现其中一个十分奇怪的地方,他发现自己和一些开国公爵的杯子都是瓷器杯子,而其余人员使用的是金杯。
按照当时宴席的饮食礼仪以及制度来说,这样高规格的宴席,肯定会严格按照饮食礼仪来安排酒杯的,要是按照规定来安排的话,一般像刘伯温这样级别的大臣,应该在宴席上使用的是金杯而不是瓷器杯子,如今自己使用瓷器杯子,一定事有蹊跷。
刘伯温十分纳闷,拿着杯子如坐针毯,他翻来翻去看杯子有没有什么异常,最后终于在杯底发现四个字“建隆官制”,看到之后,刘伯温幡然醒悟,原来朱元璋此次宴席并不简单。
刘伯温得以明哲保身
为何杯底写着“建隆官制”刘伯温会面如死灰呢?主要原因就是建隆年间发生了很奇怪的事情,那就是赵匡胤为了削弱开国功臣的兵权而搞了一个“杯酒释兵权”的游戏,虽然这个局似真似假,让人搞不清楚历史真相,但是其中表达的意思,还是值得人们深思。
刘伯温知道朱元璋的意思,也是有杯酒释兵权之意,希望在座的开国功臣能够在饮酒之时注意杯底的字,从而看破不说破,主动交出兵权,好好明哲保身,这样一来朱元璋也就会省去很多麻烦,要不然为了保住朱家江山,朱元璋估计得用点手段。
奈何宴席之中,人们只顾着饮酒作乐,根本无暇顾及杯子的异常,只有刘伯温发现其中端倪,酒席结束之后,就几次向朱元璋提出申请回家养老,朱元璋果然象征性挽留一下就让刘伯温回家养老了,也因为刘伯温回家养老,所以不管是后来的胡惟庸一案还是蓝玉一案,都没有影响到刘伯温的生命安危,最终生病才让刘伯温去世,也算是得到一个善终。
除了刘伯温之外的那些开国功臣呢,除了徐达比较去世的早,坊间流传是吃鹅噎死了,实际上估计也是生病去世的。剩下的开国公爵,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得到幸免,李善长即使已经七十多岁高龄,还被朱元璋满门抄斩,胡惟庸或者蓝玉等人,更是没有一个得以善终,结局十分悲哀。
可惜朱元璋煞费苦心为孙子朱允炆铺路,最后忽略了自己的儿子朱棣,在朱允炆登基不久,朱棣便发动靖难之役,一举夺走皇位,朱元璋的一切努力也就似乎白白浪费了,还落得一个杀人如麻的恶名,可悲可叹。
结语
自古以来,关于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关系处理上,都是十分微妙的,只是朱元璋处理的有些过于激进,大摆宴席请功臣吃饭,居然背后也是藏有阴谋,只有刘伯温细心发现异常,最终得以明哲保身,不得不说处于权力中心,真是危机重重啊!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