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请功臣吃饭,刘伯温发现酒杯有异常,因此得以明哲保身

朱元璋请功臣吃饭,刘伯温发现酒杯有异常,因此得以明哲保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357 更新时间:2024/1/22 9:57:32

实际上朱元璋并非没有任何预兆就开始解决那些大臣,他还是曾经试图模仿过赵匡胤想要搞杯酒释兵权,只是可惜他大摆宴席,只有刘伯温面如死灰,因为刘伯温发现酒杯有异常,而其余很多大臣并没有发现这个简单的细节,因此后来也没有注意自己行为,才被朱元璋逐渐处置的。

朱元璋大摆宴席宴请开国功臣

洪武四年农历7月12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即将迎来中元节,中国的传统习俗都会在中元节来祭祀一下逝去的先人,所以朱元璋也打算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邀请开国功臣以及很多大臣参加宴席,一起来追忆一下曾经打江山不幸牺牲的勇士们。

宴席之中,一切看起来十分融洽,朱元璋坐在正座之上,端详看着众多大臣,与大家一起开怀畅饮,只要是有人前往敬酒,朱元璋都会与之痛饮,李善长等开国公爵都纷纷向朱元璋敬酒,朱元璋与往常不太一样,看起来十分慈祥和蔼。

刘伯温也参与了宴席,他善于观察一些细节,他看着朱元璋的微笑,总觉得有些奇怪,像是要发生什么一样,在几杯酒下肚之后,刘伯温才恍然大悟,发现其中一个十分奇怪的地方,他发现自己和一些开国公爵的杯子都是瓷器杯子,而其余人员使用的是金杯。

按照当时宴席的饮食礼仪以及制度来说,这样高规格的宴席,肯定会严格按照饮食礼仪来安排酒杯的,要是按照规定来安排的话,一般像刘伯温这样级别的大臣,应该在宴席上使用的是金杯而不是瓷器杯子,如今自己使用瓷器杯子,一定事有蹊跷。

刘伯温十分纳闷,拿着杯子如坐针毯,他翻来翻去看杯子有没有什么异常,最后终于在杯底发现四个字“建隆官制”,看到之后,刘伯温幡然醒悟,原来朱元璋此次宴席并不简单。

刘伯温得以明哲保身

为何杯底写着“建隆官制”刘伯温会面如死灰呢?主要原因就是建隆年间发生了很奇怪的事情,那就是赵匡胤为了削弱开国功臣的兵权而搞了一个“杯酒释兵权”的游戏,虽然这个局似真似假,让人搞不清楚历史真相,但是其中表达的意思,还是值得人们深思。

刘伯温知道朱元璋的意思,也是有杯酒释兵权之意,希望在座的开国功臣能够在饮酒之时注意杯底的字,从而看破不说破,主动交出兵权,好好明哲保身,这样一来朱元璋也就会省去很多麻烦,要不然为了保住朱家江山,朱元璋估计得用点手段。

奈何宴席之中,人们只顾着饮酒作乐,根本无暇顾及杯子的异常,只有刘伯温发现其中端倪,酒席结束之后,就几次向朱元璋提出申请回家养老,朱元璋果然象征性挽留一下就让刘伯温回家养老了,也因为刘伯温回家养老,所以不管是后来的胡惟庸一案还是蓝玉一案,都没有影响到刘伯温的生命安危,最终生病才让刘伯温去世,也算是得到一个善终。

除了刘伯温之外的那些开国功臣呢,除了徐达比较去世的早,坊间流传是吃鹅噎死了,实际上估计也是生病去世的。剩下的开国公爵,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得到幸免,李善长即使已经七十多岁高龄,还被朱元璋满门抄斩,胡惟庸或者蓝玉等人,更是没有一个得以善终,结局十分悲哀。

可惜朱元璋煞费苦心为孙子朱允炆铺路,最后忽略了自己的儿子朱棣,在朱允炆登基不久,朱棣便发动靖难之役,一举夺走皇位,朱元璋的一切努力也就似乎白白浪费了,还落得一个杀人如麻的恶名,可悲可叹。

结语

自古以来,关于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关系处理上,都是十分微妙的,只是朱元璋处理的有些过于激进,大摆宴席请功臣吃饭,居然背后也是藏有阴谋,只有刘伯温细心发现异常,最终得以明哲保身,不得不说处于权力中心,真是危机重重啊!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更多文章

  • 他才是梁山最聪明的人,装病离开宋江,最后在海外建国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宋江作为朝廷小吏出身,虽然他对梁山好汉很有好感,也在暗中帮了梁山好汉很多,但是他骨子里却并不愿意自己成为梁山好汉的一员。他并不满足当一个土匪头子,在朝廷里封侯拜相留名青史才是他的最终理想。所以,他在统领梁山之后,竭力劝说梁山好汉们招安,并且给他们许下了“封妻荫子”的美好前程。梁山上的那一帮大老粗,其

  • 明朝一场科举考试,主考官主动泄题,考生却拒绝作弊,传为佳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朝会考泄题案,明朝科举作弊案,明朝科举主考官称呼

    比如清朝初年科举舞弊风气盛行,许多考生偷偷用白绫做成“夹带”,把四书五经的内容抄在上面,用红圈画重点,以便自己一眼看到。当然也有比较正直坚决不肯作弊、只想凭真才实学换取功名的,比如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的一位考生:刘子钦。刘子钦是江西吉水人,《嘉靖江西通志》记载,他是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的进士,

  • 在明朝,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内阁首辅,谁的权力更大?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内阁首辅有权势吗,明朝各内阁首辅,司礼监和内阁谁的权力大

    先看看明朝宦官专权的事实与经过永乐时代,永乐帝开始重用宦官。等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宦官因为开始通晓文墨,频频被召见任用,但明仁宗、明宣宗二帝,算是英明皇帝,对宦官的约束很是严厉,故尚无宦官专权的现象出现。正统年间,王振为明英宗所宠信,开明朝宦官专政的先河。《明史纪事本末》卷二九云:“宣宗宣德十年春

  • 明朝哪位皇帝代替崇祯,才有可能挽救危局?网友答案出奇一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崇祯皇帝能挽救明朝吗,魏忠贤为何斗不过17岁的崇祯,明朝危局怎么挽救

    在崇祯看来,大明王朝的覆灭责任并不在他,而他也不应该背这个锅。所以崇祯在临终前,对唯一跟在身边的太监王承恩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言罢,崇祯带着不甘和愤怒吊死在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崇祯在位时间并不短,他当了十七年皇帝,这个在位时间在古

  • 他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只因生母的一句悄悄话,被逼着在家自焚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这两个人都是当时起义军的著名人物,虽然在历史上朱元璋的名气大很多,他的故事也被人传颂,但陈友谅最为朱元璋最大的敌人,同样有着不一般的实力。不过陈友谅的结局并不光彩,他是被乱箭所射死的,他率领60万大军对抗朱元璋时不仅惜败,还丢掉了性命,让人感叹不已啊。被射死后,陈友谅的金银财宝、士兵自然也归朱元璋了

  • 明朝灭亡时,15万威风凛凛的锦衣卫突然消失,他们都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所设立的“拱卫司”,后来改称为“亲军都尉府”,专门负责管辖皇帝的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为了进一步加强朝廷统治,裁撤“亲军都尉府”,改设锦衣卫,下设镇抚司,特令其“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虽然锦衣卫的职责只有这九个字,可是千万不要小看这九个字,有明一朝,数不清的功勋大臣最后

  • 你以为恶有善报?金朝灭亡的惨象,十倍于靖康之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是经验,是教训,是明鉴,是秉承,是过去的沉积,未来的向导;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你融今贯通,是学习的源泉,进步的信心,我们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中,找到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从一些历史的小故事中,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小编喜欢历史,也经常写一些历史故事,供大家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能够点个关

  • 《清平乐》宋仁宗真的只有仁吗?历史上出名的仁宗都是比较腹黑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平乐宋仁宗真实照片,历史上宋仁宗和清平乐,清平乐宋仁宗最后结局

    这部主要讲一代帝皇宋仁宗的爱情故事,却不缺乏朝堂斗争。宋仁宗赵祯虽然很仁厚,却不是被任何人随便捏的软泥,而是一位将家事、国事、天下事做到成竹在胸的君主。宋仁宗的腹黑超乎想象。比如吕夷简自以为看透了帝心,投其所好,殊不知帝心难测,即便采纳他的建议,也要恩威并施敲打一翻;再比如以范仲淹为首的正直言官大义

  • 他是明朝第3位铁血帝王,仅次于朱元璋朱棣,若再狠一点便无满清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最有骨气三位帝王,明朝最勇猛的帝王,明朝最牛的皇帝朱棣

    虽然说正是因为这种气质导致了它最后的灭亡,但毫无疑问这能够引发无数少年的热血向往之情,而这种气质显然与大明朝那一些铁血的帝王密切相关。虽然在我们的印象中,明朝真正强大的铁血皇帝很少,在驱逐暴元的明太祖朱元璋与横扫北元的明成祖朱棣之后,就基本是没有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朱元璋与朱棣之后,明朝还有着一

  • 常遇春儿子,朱标妻弟,朱元璋捧他20年,他却装死金蝉脱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之子朱标之死,常遇春之死朱元璋痛哭,朱标与朱元璋的父子之情

    说起大明王朝,其实我们最耳熟能详的皇帝还是朱元璋这个人,朱元璋这个人的人生经历确实是十分传奇,毕竟是从贫困的民众逆袭成为皇帝的第1人,他不仅后天努力,而且还有很好的运气。之所以说他是一位运气好的人,主要是因为他在起义的过程中麾下有许多得力战将,没有他们朱元璋不可能有登上皇位的一天。这些战将中最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