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包拯,脸黑月牙疤痕以及大公无私是其特有的标志。无论是从古代还是现代,他都是人民百姓心中有名的一个清官,是公平与正义的化身。
提及包拯,就很容易联想到其身边围绕着无数案子,但事实由包拯审理的案例流传下来的并没有很多,经过后世的研究考察,一共有13例案例被收录下来,流传至今。
谈一谈包拯私事,这个人在他60岁的寿宴上感慨没有儿子承欢于膝下,儿媳却突然下跪,表示:其实包拯尚有一孩子。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包拯的个人生平
古代的文人大多都有一个倾向,便是学成文武艺,卖于皇帝家。这些文人饱经诗书,寒窗苦读,只为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天下知,去朝堂上施展自己的一腔抱负。
正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些文人雅客们,内心装着是整个天下百姓,渴望建立一个大同社会。
包拯自然也怀着这样的一个抱负,希望通过科举进入庙堂,为天下的百姓伸张正义。包拯生于宋真宗时期,是庐州合肥人,现今为安徽合肥肥东人。
在包拯28岁时,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知县。在天元5年,正式开始了他一生的官场生涯。
“贫贱不能屈,富贵不能移”是对其很好的写照,在他任职期间,多次弹劾权贵,向皇帝秉公执言。包拯不仅是一个难得的好官,还特别孝顺父母。
当他出任知县时,考虑到父母过于年迈,与他们相伴的日子越来越短,请求去家乡祖籍附近任职。
后来,他更是充分考虑父母的想法,选择辞去官职,专门回家赡养自己的父母双亲,这样的孝心令当时的人纷纷钦佩不已。
谈起包拯一般都会说他是开封的包青天,事实上,他的一生在多个地方进行任职。在公元1056年的12月份,包拯被任官为权知开封府。
任职期间,他认为若要还冤屈者一个清白,需要改革原有官府的诉讼制度。过去,百姓若想进衙门申诉,必须先将冤情写成状子,交给官府的小吏。
然后,再由小吏向上传承,至于这个案子审查与否,审查时间为何时,也是由衙门的小吏进行转告,这样一来其间的可操作性程度就很大。
小吏往往会借此向冤情者进行钱财上的敲诈,这让本来就贫穷的百姓更是雪上加霜,难以向上申诉。为此包拯改了这一弊端,允许有冤情的百姓直接进入公堂之上,当面向官员进行陈述冤屈。
办事公正,为人孝顺
正是包拯断案能力强,敢于伸张正义,他的事迹也被写为戏曲杂剧,广泛流传于民间。其中在元杂剧中就有近20多种,例如《元曲选》、《元曲选外编》等等。
而我们最耳熟能详的是包公的“铡美案”,虽然这一案例有人认为不是史实,只不过是为了体现包拯清正廉洁,不畏权贵的美名而编纂的故事。
可是,从这个故事也能体现出包拯的铁面无私,办案一丝不苟,依照法律行事。包拯是否砍了公主驸马的头尚且不谈,但根据史料记载,包拯是敢于直接向皇帝问责的一个正直之人。
当时,在仁宗皇帝的亲信中,有一个官员在朝堂中势力极大又得到皇帝的信任。因此,他做事无法无天,鱼肉百姓甚至还激起了民怨。
只是,朝堂之人大多对此不管不问,反而使得这个官员继续嚣张行事,为此包拯选择了向皇帝上奏折,弹劾这一官员。
其中,最后一次更是在折子中直接说道:“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也正是这一大胆发言,震惊整个朝野上下,这名官员终被罢免。
包拯的个人小家
包拯是一个难得的清官,但清官难断家务事,身为一名官员,不仅要为君主做事,为百姓负责,还要记得兼顾自己的小家,上孝顺父母,下抚养孩子,爱护自己的妻子。
毕竟家事国事天下事,需要事事关心,包拯也成功做到了孝顺父母,正如孔子所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他恪守孝道,为照顾年迈的父母,甚至愿意放弃好不容易考上的官职。
在父母逝世后,包拯甚至在守满27个月后,仍然不舍得离开,还是父老乡亲多次劝告,才让包拯放弃继续守孝的想法。至于对待妻子,包拯与她也做到了举案齐眉。
古代大多男性是三妻四妾,虽然包拯没能做到当代的一夫一妻制,但也仅有两个妻子一名小妾。而且,还是在第一位妻子病逝之后,他才娶了第二任妻子,小妾也是一个“意外”。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包拯每天关心的是国家大事,家中的一切事宜还是需要一个女主人来操劳,而他的小妾也是由第二任妻子带来的一个丫鬟。
包拯的第一个儿子是由他和第二任妻子所生,在包拯的教育下,从小耳濡目染,深受父亲熏陶的包繶也是十分的优秀。但可惜英年早逝,在成婚后的第2年就去世。
而包拯的孙子也是过早地夭折,失去儿子和孙子,给了包拯一个痛苦的打击。毕竟,没了儿子又没了孙子,等于包拯的家族便断了后路,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包拯一度痛苦,直到他举办60岁寿宴的当天,这种局面才发生转折。当时,包拯的儿媳妇对着他说:“你还有一个儿子,只是这个儿子一直被隐瞒在外。”
原来,这个儿子是包拯与当初那个小妾(陪嫁丫鬟)与自己所生,只不过当时那个小妾因为一些过错被赶出家门,但是后来却发现自己已经怀有身孕。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包拯非常的高兴,后来这个儿子取名为包诞,并且在包拯的教导下也成为了一个清官,受到了皇族、老百姓的称赞,但却没有包拯那么有名。
包拯为官清廉且铁面无私,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判案都是一视同仁,秉公执法。正是由于包拯为人正直,不贪污受贿,敢于为平民百姓伸张正义。
因此,民间多有“包青天”和“包公”之名。后来他又担任过龙图阁直学士,因此还被称为“包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