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不违农时、顺天应时——探析宋代河道管理

不违农时、顺天应时——探析宋代河道管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72 更新时间:2023/12/9 2:46:08

宋代河道治理与绿化管理

1.河道的开凿修整理念

宋政府十分重视对河道的治理,及时有效地开凿修整河道,是河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对河道的开凿修整有爱惜民力,不违农时、顺天应时、不违水性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宋代河役大致包括兵役和民役两种形式,民役在其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开凿修整河道,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是立国之本,宋代开凿修整河道有爱惜民力,不违农时的思想。

宋太祖在建隆二年(961年)曾言:“烦民奉己之事,朕必不为也。开导沟洫以济京邑,盖不犹已耳”。

即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征调民夫充役。宋太宗面临河役之时也有“以方春播种,不可重返民力”的言论。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十一月七日,下诏:“河渠堤堰陂塘之类合行开修去处,选官计工料,每岁于二月间未农作时兴役。”春季二月正是农闲时节,上述言论均是爱惜民力,不违农时思想的具体体现。

冬春之际是长达近五个月的农闲时节,宋政府一般选择在这一时期开凿修整河道,摊派劳役。宋代自太祖朝便形成冬春农闲时节开凿修整河道的惯例,如乾德五年(967年),宋太祖“分遣使者发畿县及近郡丁夫数万治河堤。自是岁以为常,皆用正月首事,季春而毕”。

冬春进入农闲以后,劳动力最为充足,有助于开河事务的顺利进行。史料一方面反映宋太祖亲临河堤督役,春初农闲开河的惯例;另一方面透露出宋太祖改变了春夫不给口食的古制,特令修河役夫“日给米二升”,并推行到全国各地,成为永式,充分展现其爱惜民力,不违农时的思想及实践。两宋政府不仅遵循着开凿修整河道爱惜民力、不违农时的思想,并且切实使这一思想得以很好的实践。既保证了修河任务的顺利完成,又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有序发展,对社会的稳定及人民生活的和谐起到一定的作用。宋代在河道开凿修整中讲求顺天应时,不违水性。

顺天应时可谓是不违农时思想的发展和延续,即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安排开凿修整河道的时间,在枯水期开凿修整河道是最佳选择。宋神宗于元丰四年明确诏谕水官“以道治水,无违其性”。作为帝师,范祖禹提出“夫河者,天地之气,气之所向,谁能御之”,须“顺时修徳”,无违水性。宋政府将顺天应时的思想实践到了河道治理之中。

宋神宗熙宁七年八月二十一日,同判都水监宋昌言、李立之,丞王令图提出秋冬“水涸,增修堤岸”,得到朝廷准许。宋人袁采也曾说道:“池塘陂湖河埭,须于每年冬月水涸之际浚之。”于枯水期开凿修整河道,既顺应气候季节的变迁,又得到人力的充分保障,大可以称之为得天时,顺人和。可见,宋代在河役中顺天应时的思想得到了良好的实践。

2.河堤的绿化管理

河堤绿化是指在河道堤岸种植林木等植物,起到美化沿河环境、固堤护堤、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宋朝政府非常注重对林木的种植,程民生先生在其《宋代林业简论》中,首先分析了宋代林业资源的地域分布,认为由于疆域面积的缩小,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林业危机”,“宋政府比以往任何朝代都重视林业”。

在宋朝建国伊始,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元年(960年)就下诏:“课民植树,定民籍五等,第一等种杂树百,每等减二十为差,桑枣半之。”宋政府将种树的指标下达给不同等级的民户,并规定了种树的数目及种类,展现出宋朝对植树造林,绿化堤岸固护水土的重视。

建隆三年(962年)十月,宋政府正式颁布了在沿河种植林木的诏令:“沿黄、汴河州县长吏,每岁首令地分兵种榆柳以壮堤防”。此为宋政府最早的要求河堤种植榆柳的诏令。开宝五年(972年),朝廷再次下诏重申了建隆元年)的诏令,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作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原因是每年修补堤防大量采伐园林木材,不合朝廷意旨和政策。

有鉴于此,宋政府命“沿黄汴清御河州县人户”,因地制宜,种植榆柳及桑枣。其后三百余年,宋政府沿袭了宋太祖一朝的规制,重视因地制宜的植树造林,注重在河道堤岸种植林果等植物,以此固护堤防、绿化堤岸。如宋真宗景德二年,“申严盗伐河上榆柳之禁”,景德三年“植树数十万以固堤岸”。

宋真宗为扩大林木的种植,加强林木的管理,于大中祥符八年九月下诏,令每年春季令兵士在堤岸两旁栽种榆柳,“年终令辇运司点检”“林木青活”数量,并将统计结果及时上报朝廷,作为政绩考核的标准。宋政府不允许私自砍伐榆柳等沿河的林木,下令民间禁止伐木,专置“采榆柳使”,负责采伐榆柳,以供朝廷所需,并且要“据实少数申奏采买”,否则都要受到应有的处罚。朝廷为了加强对盗伐沿河林木者的惩处,加强了立法。

宋代河道渔业管理

1.渔业组织的出现

宋代以家庭为组织的渔户十分普遍,尤其以江南地区最为兴盛。渔业发展与自然条件有很大的关系,江南水资源丰富,渔户较多。宋高宗绍兴二十年二月三日,军器监丞齐旦说:“今江浙之民乐于渔捕,往往饰网罟、罩弋”。网、罩等渔捕工具的出现与进步有助于渔业组织规模的形成。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十二日,浙西路转运常平司言逐州“渔户广施渔具壅遏水势”,朝廷下诏令官吏相度管理,既反映出宋代渔业发展的规模,又体现了宋政府对渔业的管理。

2.河道渔业的政府管制

宋代先后由河渠司、都水监及水部等水政部门掌管渔政。宋政府为保护渔户的利益,大中祥符四年正月十六日,“诏江湖间贫民捕鱼豪户不得封占”。由于渔业利润丰厚,豪户为获厚利封占河渠与渔户争利,宋政府通过诏令的形式对渔业加以管制,有助于缓解渔户的生存压力,体现宋政府的宽厚之政。在灾荒时期,宋政府的渔业政策最为宽松,允许“居民捕鱼种莲芡自给”。灾害时期宽松的政策,保证了灾民的正常生活。随着渔业的发展,渔户的增加,宋代对渔户的管制也相当严格。

有些渔户用毒药毒鱼到市场上贩卖,获取奸利。宋政府对毒鱼获利者杖一百,若因食毒鱼、饮水死亡,按斗杀罪论处。宋政府对毒鱼获利事件的管制,实际上既反映出朝廷的对河道渔业管理的力度,又反映出宋代对食品安全的问题重视。除此之外,“群盗常恃众恃兵仗,以贩鱼为名”,营销走私,危害甚大。有“渔船以捕鱼为名者”,充当“贼之耳目向导”,政府对此采取保甲连做法给予制裁。

盗贼以捕鱼为名,刺探内陆近岸情报,以便实施对民众的抢劫。政府为惩治盗贼,禁止假冒渔户,实施伍保连坐法,令渔户互相监督检举揭发,以保证治安。有些渔户不满政府的统治政策,“聚集捕鱼人后,又聚强壮仅有千余人”,立寨为盗,“专掠人为粮”,祸害百姓,与政府对抗。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五月,“仍令五家结为一保,庶不至以取鱼为名,结党作过”。

可见宋政府对渔业的管制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立法保障渔业的正常发展环境,对违法犯罪者依法处置;二是实行伍保连坐法,使渔户互相监督,以此来保证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实际上,除以上两种形式的管制方法之外,政府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对建立良好的渔业发展秩序也十分必要。宋政府非常注重官吏的行政作为,对渔业实施了有效的管理,对渔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宋代河道管理的宣传教化措施

1.中央政府的宣传教化措施

宋代在河道管理中晓谕臣僚的方式主要有面谕和宣谕两种形式。面谕是指皇帝对官员当面给予训示或下达命令,使官员更加明晓事务的处理原则及办法。面谕可以起到鼓励督促,及时提醒的效果,是皇权运作的表现形式之一。宋代河患严重,河道管理任务繁杂,皇帝十分关注河事,其中一个表现即是面谕臣僚。

宋神宗元丰八年八月,“镇江军节度使、知河南府韩绛加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绛陛见,面谕以‘河北水灾,非故老大臣,莫能安集’”。

宋神宗认为韩绛老成持重,值得信赖,可以到河北安集水灾流民,主持河北水事,对其给予面谕,寄予厚望。

宋孝宗淳熙二年十月十六日,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陈岘“奉旨宣谕开许浦河道,更切相度,随宜增展深阔,庶可经久,(令)〔今〕措置增展开掘”。从以上叙述可知,面谕与宣谕是皇帝通过口头的形式下达命令,对面谕或宣谕臣僚寄予厚望,希望事情得以及时办理,体现鼓励和督促之意。面谕、宣谕与诏令不同,但有时等同于诏令,是诏令之外的皇权运作形式,也是自上而下的水政权力运作的表现形式之一。

元祐三年,“内殿承制、知乾宁军张赴以大河涨急,护水有劳,降敕书奖谕”。政和六年十月十八日,“户部尚书孟昌龄奏,三山河桥经今涨水过,并无疏,其官吏委有劳效”,“降诏奖谕”。中央政府通过降诏褒谕的方式,使治河有功官员得到奖励、获得鼓舞,即肯定了官员的治河功绩,又树立了治河模范,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是中央政府宣传教化的重要内容。

2.民间的宣传教化措施

在河道管理中,民间的宣传教化一方面受到中央及地方政府宣传教化的主导,在其主导之下形成自发的舆论,达到口耳相传的目的;另一方面,民间的自发宣传起着警示的刺激作用,促使政府作出应对。宋代中央及地方政府宣传教化的最终落脚点都是民间,使百姓了解政令,理解和支持河道管理工作,是宣传教化的主要目的。

宋神宗于熙宁六年开两浙河道水利时曾言:“民间晓然知其为利,次年乐于趋役。”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是河道修治任务顺利开展的保障。政府将政令条文通过榜等形式“晓示乡村人户,仰低相劝谕”,达到口耳相传的效果。民间的宣传教化一般要求通俗易懂,生活化的语言更能起到宣传教化的作用。

总结

河道管理秩序的构建与维护需要宣传,宣传实际上是宋政府对河道管理理念的贯彻,这种河道管理的理念是治国理念的分支,源于国家即源于君。在皇权主导之下的宣传贯穿一条主线,即希望通过河道管理理念的宣传教化,使官吏及百姓理解国家政令,共同致力于国家河道水利建设之中,共同维护河道管理的健康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宋代林业简论》

更多文章

  • 60岁寿宴上,包拯感叹膝下无子,儿媳却突然说:您还有一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包拯出生后为什么跟着哥哥和嫂子,包拯60岁才知道自己有儿子,包拯过60岁大寿感叹膝下无子

    提及包拯,脸黑月牙疤痕以及大公无私是其特有的标志。无论是从古代还是现代,他都是人民百姓心中有名的一个清官,是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提及包拯,就很容易联想到其身边围绕着无数案子,但事实由包拯审理的案例流传下来的并没有很多,经过后世的研究考察,一共有13例案例被收录下来,流传至今。谈一谈包拯私事,这个人在他

  • 宋朝的三句“甩锅语录”:一句比一句荒诞,一个比一个可笑!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的霸气语录,宋朝历史上的经典语录,甩锅的段子经典语录

    (梦归秋辰:第370期)宋朝是一个神奇的朝代,爱历史的都骂它,说历史的都夸它,同时它又是第一个向少数民族政权赔款的王朝。这也是唯一一个从来不曾拥有幽云十六州的大一统王朝,当然北宋的建立得益于周世祖的英年早逝,这才留下孤儿寡母任赵匡胤欺凌。赵匡胤从历史上来说,北宋的江山来的是最容易的,因为它是篡夺了后

  • 五分钟揭秘赤壁之战这场实力悬殊的著名之战究竟隐藏什么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赤壁之战历史讲解,揭秘赤壁之战的过程,赤壁之战是如何爆发的

    在历史书上,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描写,双方开战,某一方的将军运筹帷幄,轻轻松松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拿赤壁之战为例子好了,赤壁之战的大概过程,是这样的,曹操统一北方后,很快就带大军南下,刘备和孙权组成联军,和曹操隔江相对。曹操的军队由于容易晕船,用铁索把大船全部连起来了,联军主帅周瑜就用火攻,烧掉曹操的

  • 三国三位武将,大战一流猛将,不落下风,却未进二十四猛将榜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三国100名猛将排名,三国被埋没的三大猛将李进,三国十大未上榜的武将

    这里面,能上榜的,武力基本都是非常厉害的,属于超一流和一流猛将,基本没有二流猛将。值得注意的是,在演义中,有三位猛将,都挑战过一流猛将,毫不逊色,不落下风,但是,却没有进入这二十四猛将榜,这三个人分别是谁呢?按照演义中单挑的顺序排列。第一位,文聘。文聘是刘表手下大将,刘备携民渡江,败走襄阳时,曾想让

  •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真看穿了诸葛亮的空城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看破了吗,司马懿对诸葛亮摆的空城计,司马懿怎么识破诸葛亮空城计

    有人说空城计是虚构的。而据明代兵书《百战奇略》引用战例。却是真有的。只是当时城中并非仅有弱兵二千,而是有驻军一万余。兵书非野史,凡兵书引用战例,皆是有可信度的。而根据军事常识,凡主帅,则必有精锐亲军护卫。所以,兵弱是不可能的。同时主帅驻地,必亦是大军辎重屯集地。那么真实情况就是,城内有甲兵一万,军械

  • “赤壁之战”中,兵力占优的曹操,是如何败给孙刘联军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赤壁之战曹操和孙刘联军兵力分析,赤壁之战曹操真的有百万大军吗,赤壁之战曹操的军队与孙刘的军队

    曹操兵力虽然占优,但却并非占据绝对优势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在提到“赤壁之战”双方兵力时,我们总会想到曹操的八十万大军,从而认为曹操在兵力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然而,真实情况却是,曹操虽然在兵力上占优,但却并非占有绝对优势。所谓“八十万大军”,出自于《江表传》曹操写给孙权的信,其中提到“今(曹操)治水

  • 2000多年前,秦始皇射杀的“大蛟鱼”,到底是什么动物?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古代十大巨鲨,秦始皇杀鲛鱼,秦始皇真实杀过人鱼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并且开创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先河,被学者李贽赞誉为“千古一帝”。只是,在人生晚年,秦始皇做了许多的“糊涂事”,比如寻找长生不老药,而在寻找不死药的过程中,他还曾斩杀过一条“蛟鱼”。那么,这条蛟鱼是“蛟”吗?如果不是,他的真实身份又是什么呢?千古一帝秦始皇

  • 偷袭荆州之后,到夷陵之战前,孙权在谋划什么?别小看了他的野心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夷陵之战孙权真的只有十万兵吗,夷陵之战孙权损失多大,夷陵之战孙权损失了多少兵马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这一年很热闹。上半年,刘备在汉中跟曹操死磕,然后孙权又趁机进攻合肥,形成了刘备跟孙权轮番上场打曹操的局面。到了下半年,关羽发现樊城空虚,趁机发动北伐,一度打得曹操想迁都。随后,曹操不停调派军队援救樊城,并在司马懿等人的建议下,联手孙权打关羽。孙权觊觎荆州久矣,既然关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反遭诸侯攻击,那“挟天子”好处到底是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实际作用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讲了什么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好还是坏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时代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指建安元年 (公元196年)9月,曹操“请”汉献帝迁都许昌,把皇帝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历史背景是这样的:董卓被杀后,政局混乱,中央最高权力频繁更迭,董卓旧将郭汜、李傕作乱,汉献帝仓皇出逃。后来几经周折,皇帝勉强回到洛阳,但洛阳已经被彻底破坏了,

  • 吕后一向刚硬,有仇必报,为何她会默默忍受匈奴单于的羞辱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吕后为什么被匈奴羞辱,吕后临终前犯了巨大的错误,吕后为什么那么凶狠残酷

    (冒顿剧照)冒顿单于的这个话,充满了挑衅和侮辱。说挑衅,是有“数至边境,愿游中国”这话。显然,冒顿单于并不是真的要到汉朝来旅游,而是有吞并汉朝的意思。说侮辱,表达的地方就更多了,比如“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比如“愿以所有,易其所无”等等。尤其是最后一句,不仅仅是侮辱,简直就是耍流氓了。吕后当然读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