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马邑之谋是李牧战术的翻版,即使双方交战,汉朝获胜可能性也不大

马邑之谋是李牧战术的翻版,即使双方交战,汉朝获胜可能性也不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152 更新时间:2024/2/18 13:56:58

《史记》说,战役的失败是因为匈奴从武州尉史的嘴里提前撬出了汉军的作战计划,导致匈奴及时撤退。但汉军失败的原因真就这么简单吗?

建元六年(前135年)韩安国领衔群臣否决王恢对匈奴开战的提议,展示了汉廷中主和派大臣的强势,甚至连孝武帝本人也不得不在战与和的选择上对他们做出暂时的妥协。既然有人反对,就得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说服他们。正巧在这个时候,一个名叫聂壹的边民通过王恢向孝武帝献计:“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

于是孝武帝便秘密指派聂壹为间谍,渗透进匈奴内部,设法取得军臣单于的信任。聂壹诓骗单于说自己能潜入马邑,斩其令丞,与匈奴里应外合,洗劫城中财物。军臣单于对此表示了首肯。当聂壹把这个消息传回汉朝,辛苦经营了一年的孝武帝终于找到匈奴人背弃和亲的“铁证”。

于是乎,他不再掩饰自己渴望对匈开战的态度,向朝廷公卿发下明诏说:“朕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嫚,侵盗亡已。边境被害,朕甚闵之。今欲举兵攻之,何如?”

[var1]

王恢

需要在此特别说明的是,对马邑之谋从酝酿到出台的全过程,班固在《汉书》中做出了与上文不同的描述。班固认为上面这份征询羣臣意见的明诏,其颁布时间在聂壹潜入匈奴之前。换言之,一收到聂壹的献策,武帝便先诏公卿举行了廷议。廷议上,因为王恢的主战意见压倒了主和派的韩安国,聂壹才得以间谍的身份潜入匈奴。

但是这个事件叙述有这样几个疑点:

其一,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明确记载,孝武帝即位之初,“明和亲约束,厚遇,通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班固撰写《汉书·匈奴传》的时候将这段文字原样誊入,说明他也认同下述事实:建元年间,汉、匈邦交藉由和亲而更趋融洽,双方并未发生大规模的边境冲突。

可孝武帝在本次明诏中却说“单于待命加嫚,侵盗亡已”,除开军臣单于有意入侵马邑这件事,史籍中再找不到所谓“侵盗”还能指向别的什么事件。既然明诏中公开谴责了匈奴的“罪行”,那孝武帝必然已经得到了匈奴即将南下马邑的准确情报,而这个情报只能是由间谍聂壹传回的,据此推论,聂壹潜入匈奴的时间不可能晚于廷议诏书的颁布。

其二,聂壹作为间谍潜入匈奴,他所肩负的使命是要诓骗军臣单于起兵南下。但诓骗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从《汉书·韩安国传》的记载看,马邑之谋前的那次廷议中,韩安国和王恢两人的争论已不再停留于匈奴南下的可能性,而是径直深入到了具体的战术细节。韩安国极力反对的是汉军长驱北上,深入敌境。他说:“今将卷甲轻举,深入长驱,难以为功;从行则迫胁,衡行则中绝,疾则粮乏,徐则后利,不至千里,人马乏食。兵法曰:‘遗人获也。’意者有它缪巧可以禽之,则臣不知也;不然,则未见深入之利也。”

对此,王恢的反驳是,此次战役无须长驱深入,只要在家门口打一场伏击就好了:“今臣言击之者,固非发而深入也,将顺因单于之欲,诱而致之边,吾选枭骑或绝其后,单于可禽,百全必取。”

[var1]

韩安国

正是“内线伏击战”这个战术要点让王恢成功地压制了韩安国的反战意见。可廷议要是发生在聂壹潜入匈奴之前,那军臣单于来与不来都还在未定之天,王恢又凭什么把伏击说得这么言之凿凿呢?

其三,司马迁在《史记·韩长孺列传》中说,军臣单于最终同意聂壹的提议,决定南下,是因为“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一个从南边逃来的外国人要博取匈奴单于的信任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在初来乍到之时便让单于产生爱信之感。

而从记载上看,聂壹向孝武帝建言献策,事在元光元年(前134年),马邑之谋是在一年以后也就是元光二年(前133年)才发生的。也就是说聂壹为了取信于军臣单于,大致努力了一年之久。可班固的描述却是:“乃从恢议。阴使聂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以为然而许之。”似乎聂壹甫一到来,就说动了单于南侵,这可能吗?

其四,为了确保聂壹诱骗军臣单于的间谍计划有更高的成功率,对他的派遣是秘密进行的,《史记》所谓“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者是也。如果在聂壹出发前,整个计划就已经在廷议中公开讨论过了,那还有什么秘密可言呢?

另外,韩安国在廷议时说“意者有它缪巧可以禽之,则臣不知也;不然,则未见深入之利也”,可见廷议当时,韩安国仍以为孝武帝的计划是要派遣军队深入敌境,至于别的作战方案,他明说自己并不知情。这更证明了孝武帝和王恢派遣间谍聂壹渗入匈奴是背着朝廷公卿进行的暗箱操作。其主要目的除了诱骗匈奴主力南下以外,也是要设法通过间谍拿到匈奴首先破坏和亲的“罪证”。

[var1]

马邑之谋示意图

等“罪证”到手,韩安国再次在廷议上反对开战的时候,王恢就把它当作一张王牌打了出来:是匈奴首先违背和亲之约,起了偷袭马邑的歹念!这对韩安国等主和派大臣们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他们只能表示屈服。这样一来,马邑之谋的作战计划便顺利地摆上了孝武帝的龙案。

虽然马邑之谋经过了这许多艰难曲折,最终成形了,但从这份作战计划的内容上,仍然不难看出孝武帝与主和派大臣的相互妥协——在皇帝废止和亲、心意已决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地避免外线决战,而把战场设定在汉朝境内,已是主和派为了最大限度地规避战争风险所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在战役开的时候,主和派的领袖、御史大夫韩安国将以监军(即护军将军)的身份亲临战场。

在孝武帝40余年征伐匈奴的历史上,由外朝重臣参与战役指挥,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但韩安国这一次来,很可能不是为了力挺孝武帝,而是怀抱狐疑,想亲眼瞧瞧皇帝究竟能在马邑取得多大战果——外朝重臣对征伐匈奴的战略决策始终心怀抵触似乎是此后孝武帝将一直面临的尴尬,不但现任御史大夫韩安国,元朔五年(前124年)封侯拜相的公孙弘也同样是孝武帝对外扩张政策的坚决反对者——顶着主和派的巨大压力开战,孝武帝本来指望王恢等四路汉军能在马邑给他长长脸,结果却让他颜面扫地。

战役失败后,恼羞成怒的孝武帝将罪责统统归结到了王恢的身上。他说:“首为马邑事者,恢也,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且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其辎重,犹颇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

王恢的确是马邑之谋最初的策划者,可是他在本次战役行动中担负的具体任务是:一旦开战后匈奴主力被汉军滞留在马邑,王恢将从邻近的代郡出兵,截取匈奴的后路辎重。这个沙盘上的战役推演最终没能转化为战场上的实际形势。

[var1]

实际的战场形势是:匈奴军臣单于率军挺进到距离马邑百里之外的地方就起了疑心,因为他的军队沿途掳掠,只见到遍野的牲畜,却没有看到哪怕一个放牧的百姓。为了解开心中的疑虑,匈奴人攻下了一座汉朝的烽火台,俘虏了武州尉史,从他嘴里撬出了汉军的整个作战计划。大吃一惊的军臣单于赶紧北撤,迅速脱离了汉军的伏击圈。

埋伏在马邑周围的汉军主力根本没能和匈奴人交上手,孝武帝该不会不知道,以王恢属下的区区3万偏师径去拦截全身而退的十几万匈奴骑兵将会产生怎样灾难性的后果,但他仍将按兵不动斥为王恢的罪过。

这与其说是孝武帝对战争的想象太过天真,毋宁说是强大的压力催生出了他的一丝侥幸心理——战果能有一点儿就算一点儿。王恢要是一无所获,皇帝就得向天下人谢罪了!“谢天下”是一句多么沉重的话啊,想当年,孝武帝刘彻的父亲孝景帝刘启也曾迫不得已做出了类似的表态:“顾诚如何,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在窦婴、袁盎等功臣武将的强势逼迫下,急于平定七国之乱的孝景帝无奈地抛弃了主持削藩的晁错,以智囊的那颗人头向功臣武将们谢罪。而如今,孝武帝也走到了与父亲同样尴尬的地步:匈奴全身而退,不杀了王恢,怎么向反对开战的主和派大臣交代呢?

从根本上说,马邑之谋的失败并不是武州尉史的偶然被俘所导致的,马邑之谋所抄袭的乃是战国名将李牧的一篇“老文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var1]

李牧

一个世纪以前,名将李牧的确曾用诱敌深入的战法一举击破匈奴主力,从根本上缓解了赵国的边患。但李牧和他的军队长期在北方与匈奴人作战,他们的战斗经验以及对匈奴战术战法的熟悉都是马邑下的参战汉军所无法比拟的。

汉军以马邑为饵,放出遍野的牛羊,但撤走了所有的牧民,而李牧却能以数千人委之匈奴,弃而不顾,仅仅这一个战术细节的区别已经暴露了汉军与赵军在作战经验上的明显差距。

不但经验不足,汉军兵力结构的缺陷也同样刺眼。为了这一次的马邑之谋,汉朝集结的总兵力超过了30万,分别由四位将军统领:“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王恢、李息、李广别从代主击其辎重。”

不妨以四位将军的名号来分析一下他们所指挥具体都是些什么部队:名将李广此时的职务是卫尉,卫尉所指挥的应该是汉朝精锐的北军(也就是中央军),而他顶着“骁骑将军”的名号出征,说明这支军队当是以机动能力很强的骑兵为主。与匈奴交战,骑兵是战斗力的核心与关键,但李广的这支骑兵很可能就是汉军所有参战部队中唯一的一支骑兵部队了。

公孙贺号“轻车将军”,麾下应多车兵,而“材官将军”李息则应该是一支步兵军团的指挥官。至于战役的策划者王恢,因为他曾久在边疆任职,熟知边务,因此所能征调参战的边防军就交给他来指挥——所谓“将屯”,也就是武力戍边之士的意思(至于其中有无骑兵则不可知。但即便有,因为王恢的总兵力只有3万,也很难明显提升骑兵在汉军总兵力中的占比)。

[var1]

不难看出,骑兵在汉军此次参战部队中的比例较低,这也很可能是汉军选择诱敌深入战的一个不得已的原因——骑兵不足导致汉军的机动能力不如匈奴军队,因此对汉军来说在大漠草原上马颈相交地打一场野战当然不如定点伏击的胜算大。

汉军不但骑兵偏少,在作战计划中也没有突出骑兵的战术作用。李广指挥的这支骑兵部队被要求同李息的步军和王恢的边防军配合行动。步、骑配合会拖累骑兵部队的机动速度,而王恢的边防军与李广的中央军出自不同的系统,能否在战场上熟练的相互配合也同样很成问题。

因此即便马邑之谋的作战计划没有提前泄露给对方,汉军在战场上与匈奴军队交上了火,最终能取得多大的战果,恐怕也很难做出太乐观的估计。

更多文章

  • 吕诒甥推出的“作爰田”等改革措施使晋国富强却因政治因素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晋国新近大败,国人正处在羞愤交加的氛围当中。“羞”的是大败,国君被俘;“愤”的是韩原之败并非实力不足,而是内部分裂、人心不齐,秦人胜之不武。因此,国人们对晋惠公是“哀其不幸”,却怒其不争气——如果不是他偏听偏信,晋人何至于大败?为缓解国人的怒气,吕诒甥首先代晋惠公向国人认错:“寡人即便回国,也已让社

  • 吕不韦考虑到可能的危害才将嫪毐献给赵姬,但因恋权导致自尽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嫪毐和吕不韦的关系,大秦赋赵姬嫪毐,历史上吕不韦为什么把嫪毐送进宫

    秦始皇十三岁继承王位,还是个未成年,朝政大权一直由赵太后和吕不韦掌控,但是随着秦始皇日渐长大,逐渐开始接触政事,其非常的才干必然会被有心人看在眼里。这些有心人里就有吕不韦。作为一个商人,吕不韦必然明白要做出取舍,战国时代还没有后世那样森严的礼教,历来的君王可能会容忍自己的母亲有内宠,比如秦昭襄王就对

  • 吕不韦并无将怀孕之妾献给异人的动机,秦始皇应确为庄襄王之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始皇异人,秦国吕不韦之死,秦始皇和异人的关系

    关于秦始皇生父之谜,根源在于司马迁的记载冲突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正史中的地位极高,但也正因如此,由于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和《吕不韦列传》中不同的记载,导致秦始皇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史记·秦始皇本纪》开篇便写道:“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

  • 吕不韦发现异人后先找到华阳夫人的弟弟,使其牵线进行游说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吕不韦传奇华阳夫人,异人见华阳夫人,华阳夫人与异人的关系

    司马贞概括得很精要:“不韦钓奇,委质子楚。华阳立嗣,邯郸献女。及封河南,乃号仲父。徙蜀惩谤,悬金作语。筹策既成,富贵斯取。”在吕不韦丰富而曲折的生涯中,有一段经历是他从经商到走上政治舞台的转折点,也是他获得政治成就的起点,这一段经历就是通过与华阳夫人的联络而让异人成了华阳夫人与安国君的“嫡嗣”,实现

  • 六国为避免被秦国吞并曾做出很多努力但均以失败告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秦国一统六国的过程,最终秦国能吞并六国吗,秦国如何吞并六国的

    那么六国为了求存做出了哪些努力?合纵抗秦长平之战后,赵国四十万精锐被秦国坑杀。此时,山东六国更无一国在军事上能够与秦国对抗。但是,就实力来说,只要联合起来,仍然有战胜秦国的可能。邯郸保卫战中,赵、魏、楚三国联军在邯郸城下,不仅大败秦军,还迫使秦将郑安平率领两万秦军投降。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秦

  • 大夫文种被越王勾践赐死,范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范蠡给文种留下七句话,范蠡劝文种离开勾践原话,文种和范蠡到越国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种看了之后,称病不朝,于是被起了疑心的勾践赐剑自杀。对于越王勾践无故诛杀功臣文种,以及范蠡表现的功成身退、独善其身,后世普遍的看法都是认同范蠡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以及鄙视越王勾践的刻薄寡恩,并为文种惋惜。然而,笔者细细推究事件的演变过程,得出的结论却是——文种之

  • 成有根本,败有源头,战国七雄成败根源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国七雄基础知识大全,战国七雄必背知识,战国七雄强大的原因

    [var1]春秋战国时代最大的胜利者可以说就是秦国,这个国家是最后一统六国的诸侯国,它带给中国历史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因为这个国家的出现,中国的历史才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实际上让整个中原地区的文明摆脱纷乱复杂化发展的根本就是秦国的统一。从前,人们总以为中原地区的地域性差异不足以让文化发展多样化,不

  • 春秋时最滑稽的勇将,主动请缨差点被处死,告黑状又被关了三个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春秋十大名将评价,春秋时期的五虎将,春秋打仗最厉害的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同时天下也人才辈出。单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将猛人就数不胜数。在春秋时期,曾经有一位非常滑稽的勇将,出身高贵却没上过战场,一次主动请缨还差点被处死,后来跑到国君面前告黑状又被关了3个月。公元前573年2月,14岁的公子周在人们的拥戴下成为了晋国的国君晋悼公

  • 历史那些事儿,燕国的名相与名将,战国七雄弱小者难得的精英!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战国时期的燕国七雄,战国时期燕国武将有哪些,战国时期燕国十大名将

    [var1] 1:郭隗,战国中期燕国人。燕国大臣、贤者。燕王哙七年(前314),齐宣王攻破燕国,哙被杀。赵武灵王闻燕国内乱,将燕王哙的庶子职从韩国送回燕国。燕昭王元年(前311),职被燕人拥立为王,称燕昭王。昭王为报齐灭燕之仇,并复兴燕国,拜访郭隗,求计问策。郭隗以古人千金买骨为例,使昭王广纳社会贤

  • 历史上的楚国,究竟有多少个都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楚国七个都城都是哪里,云梦县是楚国都城吗,中国历史上真实的楚国

    [var1] 而且,史料上,也有明确记载,说寿春这个地方,在古代,就是区域性的中心,如今,进入寿县,依然能感受到楚文化气息的存在! 但是,多年前,我去湖北荆州的时候,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说:我们荆州,才是楚国的故都,前前后后,有400多年之久,而且,楚国最兴旺的时候,都城就在我们荆州。 那么,问题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