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为何要把自己跟刘邦相提并论?说出来,其实挺让人心酸的

朱元璋为何要把自己跟刘邦相提并论?说出来,其实挺让人心酸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531 更新时间:2024/1/21 1:57:36

但朱元璋却显然是个另类,非但拒绝神化自己,反而还强调,我们朱家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事,自根上起就是“服勤农业”,即:就是种地的出身(出自《御制皇陵碑》)。

所以至今一提朱元璋,即无“三尺剑斩蛇”,也没出生前后的“天降祥瑞”,就一苦孩子,讨过饭、出过家,实在活不下去了这才加入红巾军,最终逆袭当了开国帝王。啥叫自信?似乎这就是自信!

以至于这种自信,在《遵闻录》中,也体现得非常强烈:朱元璋开国后,在南京建了一个历代帝王庙。每年他都要来祭奠这些先朝的帝王。对别的帝王,朱元璋只敬一杯酒,唯独给汉高祖刘邦却敬了三杯,并说道:“刘老大,在所有开国帝王里,就咱哥俩是草根,你提三尺剑开国,所有特意多敬酒两杯,唯你的大汉和我的大明,得国最正!”

《遵闻录》中的这句话,后来也出现在了宋濂所写的《大明日历》中:较之于古如汉高帝,其得国之正,二也!

现在疑问也就来了:为啥朱元璋非要把自己跟刘邦相提并论?并言称,只有他俩得国最正?却把李渊赵匡胤等舍掉了?

有一句话是:越强调什么,也就越证明心虚什么!道理很简单,谁没事总是强调,我是父母生出来的?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就遇到了这种问题——他的大明王朝,并非如后世我们认为的那般,被普遍认可。

须知在古代时,话语权一直掌控在士大夫阶层。而朱元璋的阻力,正是来自于此。以至于在《大诰》中,出现了这样一句:朕知伯心怀愤怒,将以为朕取天下非其道也!

伯启,就是夏伯启,拒绝朱元璋的任用,不惜自残双手!气得朱元璋,就命人把他给带到京城,亲自问他咋回事?哪料夏伯启当着朱元璋的面,却还坚称红巾军为“红寇”。

这下朱元璋急眼了,喝道:“你想学伯夷、叔齐是吗?好,那我告诉你,现在你之所以能吃着火锅唱着歌,就在家乡里教书,就是靠我朱元璋平定了天下。可我想让你出来效力,你却自残抗拒,你到底想干啥?你教书,真是在教化我的子民吗。”

从这个记载中就能看出来,当时士大夫阶层,对明朝和朱元璋的否认态度了。至于理由,正是由于朱元璋的草根出身,被士大夫阶层看不起!哪怕朱元璋身边的刘伯温,也是存在这种态度的。

比如在刘伯温的《送高则诚南征》这首诗中,就表达出了这种看法,其中有两句是:牧羊必除狼,种谷当去草!高则诚,即高明,他是刘伯温的好友。在元末时期曾随元军征讨红巾军!

显然这除狼和去草,就是指向了红巾军。明白了这些,其实也就明白了为啥,朱元璋最初请刘伯温出山时,为何刘伯温推三阻四,甚至还送宝剑明志!故而,朱元璋最终只给了刘伯温一个“诚意伯”,也就完全怪不得朱元璋了。

所以,朱元璋之所以把自己跟刘邦相提并论,其实挺让人心酸的。在他的意识中,明明是我朱元璋恢复了中原王朝,结果你们士大夫阶层,却还是如此鄙视和不认可我。

那么最后,朱元璋得国最正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虽心酸,可解铃还须系铃人,朱元璋还是要依靠士大夫阶层。所以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大儒宋濂肩头。

宋濂最终是这样解释朱元璋开国的:奋起于民间以图自全,初无黄屋左纛之念,继悯生民涂炭,始取土地群雄之手而安辑之。

即,就是为了活命,最初没有当皇上的想法。随着势力壮大后,开始意识到了百姓之苦,最终这才灭群雄,开国大明,让老百姓都安居乐业。

随着宋濂的这个解释一出,算是暂时压制住了士大夫阶层的对朱元璋的鄙视和质疑。由此朱元璋言称:就我大明和大汉,得国最正,才被渐渐接受。可哪料随着时间推移,到了后来,士大夫阶层,却又集体一脚踢开刘邦,言称:得国之正,惟我明而已。

好玩的是,当清朝建立后,这个“得国正否”,却又成为了清朝的一个大问题,以至于最终在康熙五十六年时,康熙大声疾呼: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其实,看完前面朱元璋的心酸,就能明白,这无非又是一个轮回开始了而已。

更多文章

  • 名满天下的贾谊,为何却得不到汉文帝的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帝为什么不重用贾谊,贾谊的个人简历,贾谊被贬长沙典故

    汉文帝闻其才名,征召为博士,当时贾谊才21岁,在所聘博士中是年纪最轻的,出任博士期间,每逢皇帝出题让博士们讨论,贾谊都有精辟见解,应答如流,获得同侪的一致赞许,汉文帝非常欣赏,破格提拔,一年之内便升任为太中大夫。按照常理,贾谊在皇帝面前充分的展露出了自己的才华和远见卓识,又得到皇帝赏识,那么应该很快

  • 关羽刮骨疗毒时很淡定,你以为他真的不疼?手里的棋子快捏碎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华佗来给他瞧胳膊,毒素深入骨髓,需要刮骨疗毒才能彻底清除毒素,于是拿出一包自己发明的麻沸散就要为关羽打药,关羽摆摆手,不就是个小手术还上麻药,太小看我关二爷了,华佗见他坚决不用于是提出另一套方案就是将他绑在石柱上,用绳子把四肢绑严实了,以免他因为疼痛而乱动,影响手术过程,关羽这样一听更不答应了,这不

  • 曹操一生最想拥有的四位大将!得一可得天下,三名在刘备手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操最厉害的三个武将,曹操最强悍的几位大将,曹操最想收服的三大将

    第一位–关羽,这位大家也是可以想得到的,曹操是多么地想得到关羽,曹操看重的不光是关羽的战力惊人,还有他那重情重义的性格,曹操是多么地爱怀疑人,他生怕他打下的江山被别人偷了去,不过曹操也清楚知道他看重关羽的关键点也是他不可能得到关羽的原因,在关羽投降在他手下后,他对关羽那是实打实的好,可惜关羽是点点不

  • 吕布死后,曹操为何不敢霸占貂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吕布死后为什么曹操不敢动貂蝉,吕布抱着貂蝉图片,吕布死后谁占有了倾世美人貂蝉

    导语:三国时期不仅有金戈铁马的战争、英勇无敌的名将、神鬼莫测的谋臣之外,绝世美人也活跃于那个时代。比如才女蔡文姬,她从小接受艺术的熏陶,被匈奴掳走后成为了王妃,曹操统一北方之后特意花重金把她赎回,因为曹操不希望汉室美女流落在外。还有江东二乔,有不少人认为曹操征讨江东的目的就是要夺走二乔。还有我们熟知

  • 司马懿凯旋回朝后,曾用31字评价诸葛亮,他的评价是否准确?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司马懿晚年评价诸葛亮,历史对司马懿和诸葛亮评价,诸葛亮对司马懿的看法

    导语:三国时期出现了很多神机妙算的军师,其中以蜀汉丞相诸葛亮还有曹魏辅政大臣司马懿两人最出色,不论是正史还是《三国演义》,两人的篇幅都很长,他们之间的斗智斗勇也相当精彩。当年诸葛亮带着蜀军六出祁山,而司马懿统领曹魏的西线军团和诸葛亮交战,双方势均力敌,也爆发了空城计、上方谷之战,木门道埋伏这样的经典

  • 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拒绝魏延建议,为蜀汉续命35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子午谷奇谋,诸葛亮为何不同意魏延奇袭子午谷

    220年,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身首异处。本来,关羽可以逃过一劫,但他脾气太差,惹恼了孙权。“虎女焉能嫁给犬子”,孙权想跟关羽结为亲家,关羽心高气傲,瞧不起孙权的儿子,还说他是“犬子”,一点面子都不给孙权。“白衣渡江”,孙权的主要目标是夺取荆州。此时,荆州已经在手中,为了吴蜀两家

  • 王莽篡汉:匈奴受骗大举入塞,西夷内乱互相杀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王莽怎么逼反匈奴的,王莽与匈奴的关系,王莽为什么坚持打匈奴

    匈奴单于不满受骗正伺隙入寇。警报到了长安,王莽正欲耀武塞外,特改号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王莽生平无甚奇巧,不过,善改名目。简派立国将军孙建等募兵三十万人,约期大举进击匈奴。且分匈奴国土为十五部,饬立前单于呼韩邪子孙十五人,同为单于。呼韩邪子孙,散处朔漠,各有职使,哪个肯来应命?于是,王莽再遣中郎将蔺苞

  • 在古代,像项羽一类的猛将真能以一敌百?为此日本人专门做了实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比项羽厉害的猛将,后世有比项羽还勇猛的武将吗,历史上比项羽还厉害的猛将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后人提及项羽的时候,多充满惋惜之情。 如此英雄豪迈的一位将军,最终竟然落败于垓下、自刎于乌江,这实在令人唏嘘感慨。 尤其是李清照那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更是说明大家对项羽的敬重。或许换一个时间节点,项羽未必不能成就

  • 刘备为什么能够成大事,秘诀有三缺一不可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备为什么成不了大事,刘备能成功的秘诀,刘备做过哪些大事

    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的混战中,各路军阀借此机会招兵买马扩大自己势力范围,如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 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 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骁

  • 三国蜀汉如果街亭之战胜利了,是不是有实力打败曹魏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巅峰时期的蜀汉能打得过曹魏吗,街亭之战蜀汉的损失,街亭之战没有动摇蜀汉的国本

    诸葛亮率领北伐大军进入关中地区进行作战,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粮草问题,粮食如果供应不上,诸葛亮的北伐大军将会活活饿死在关中平原上,所以为了缩短粮食的供应距离,也为了增加属国内的人口,当时诸葛亮选出了一招战略包抄的计划。部队北上进取陇西三郡进而攻取西凉,这样一方面可以将陇西三郡作为以后的前进基地,在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