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害有功之臣最多的莫过于明朝朱元璋时期,朱元璋通过空印案和蓝玉案,杀害有功之臣近三万名,说到朱元璋杀害有功之臣,那就不得不说做宋国公冯胜,可以说冯胜是死的最憋屈的一个人,他可是跟随朱元璋43年之久啊!实在可惜!
冯胜原名冯国胜,他与他的哥哥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人,他和他哥哥跟随的时候,李善长、常遇春、李文忠这些人都没有跟随朱元璋,可以说是朱元璋的嫡系兄弟,冯胜为朱元璋打下了偌大的江山。
可以说明朝只要有记载的战争,那么必然会有冯胜,比如1360年的龙湾之战,陈友谅为了统一中华成为皇帝,便率军攻打南京 冯胜充当先锋为朱元璋大破陈友谅大军,甚至将陈友谅追赶300多里。
之后的番阳湖之战,也是他帅队冲锋,让陈友亮的部队提前灭亡,之后平江之战,攻打张士诚也是他将张世成打的投降,灭吴之战中,他也是功劳仅次于徐达,常遇春的存在,在朱元璋的定位中,徐达是他最倚仗的将领,常遇春是他手下最能打的将领,而冯胜则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将领。
从1637年北伐战争中就可以看出来,这场北伐声势浩大,明朝开国名将汤和、冯胜、李文忠、陈德、赵庸、华云龙、张兴祖这些人全部都参加了,阵容之浩大,让人惊叹。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出现,因为这些将领在此之前都是各自为战的,并没有进行过统一的战斗,而这种情况就非常尴尬,许多时候这些将领会争夺指挥权,而一旦争夺,那就会产生矛盾,可当时攻打蒙古的战线又非常的长,将士们要都不相互配合,很容易让元朝反败为胜。
幸好徐达提前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向朱元璋汇报,而朱元璋处理的方法也简单粗暴,直接给这些将领安排了个顺序,最高指挥官必然是徐达,其次副将那就是常遇春,排在第三的就是冯胜,所以冯胜的地位在朱元璋心里比汤和重要,但比起徐达常遇春就稍微差了一点了。
后来明朝开国朱元璋设立了6公28侯,冯胜、徐达、常遇春之子、李善长这些人被封为了公爵,冯胜是宋国公,随着时间往前推进,朱元璋年事已高,对于这些有功之臣愈发忌惮,随着太子朱标的驾崩,更是让朱元璋为朱标铺的道路彻底作废。
只能束手无措让孙子朱允炆成为太子,可是这些老将对于朱允炆来说,就是致命的存在,尤其是宋国公冯胜,因为朱元璋的另一个孩子在朱标驾崩之后,偷偷的去面见了冯胜。
朱标之死本就刺激了朱元璋,为了给孙子朱允炆铺平道路,朱元璋这些年也对年长的皇子心存打压,而这位皇子却不顾律法,去和执掌兵权的冯胜见面,这让朱元璋极其的不放心,终于在洪武28年,冯胜被刺死,而他的孩子更不允许继承爵位,宋国公也从明朝勋贵世家消失。
帝王无情被朱元璋演绎的淋漓尽致,他为了让江山稳定,全然不顾兄弟之情,权势越高,则越忌惮有功之臣,朱元璋只要心身猜忌,那这个人是必死无疑,李善长、蓝玉都是如此,而冯胜之死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汤和那么高的智商的,只能感叹到帝王无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