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历史的时候,都会为历朝历代的各种事件演变而唏嘘。殊不知在古代社会,统治者们之间的斗争其实更为复杂,也更加的残酷无情。尤其,是上位者对待臣下的态度,更是复杂多变。
在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为了能坐上至高无上的皇位,更是有无数的人在中间不断沉浮,最终变成了牺牲品。当时有一位宰相,因为给别人的传信中有“青鹅”两个字,被武则天派人搜出来后下令问斩。
群臣都不懂,为何只写这两个字就能犯下杀头大罪,武则天给出的解释是,让他们把这两个字拆开看就懂了。当他们拆开这两个字一看,全都冒出了冷汗,才觉得这位宰相死得其实也不冤。到底这两个字拆开来,能组成什么意思呢?
裴炎此人
裴炎出身于唐朝时期的大家族,裴氏族人都因为依附于李氏皇族而生。他们从中享受到了无上的荫庇,所以,对皇室是绝对忠诚的,裴炎更是忠于皇室的佼佼者。
从唐高宗时期开始做官,裴炎一路都走得顺风顺水,后来甚至做到了宰相之位。或许正是因为,没有经历过豪门学子十年寒窗无人问的苦楚,他一直都是个比较自负又骄傲的人。
他的骄傲自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或许,从他对待唐高宗所立太子李显的态度,就可以窥见一二。唐高宗驾崩以后,太子李显顺理成章的继承了皇位。或许是察觉到了武则天的野心,他用了一个不太明智的办法,想对付她倚重母族。
是的,他为了对付武则天无视能力,直接给了他母族韦氏至高无上的权利,甚至想将裴炎的宰相位置取而代之。这件事成功激怒了裴炎,虽然忠于皇室,但这不代表他可以为此让渡自己的利益。他觉得李显不听话,还可以扶持下一个姓李的皇帝。于是,他开始想办法和武则天联手对付李显。
相互利用
裴炎和武则天的联手,这得从武则天此人说起。众所周知,我们古代的皇位采用的都是世袭制,而且每一任皇帝都是将皇位传给儿子的。他们生下来的公主哪怕再能干,因为是女儿也只能待在后宫,在父兄的关照下默默无闻的过。
但武则天偏偏不信这个邪,她对于权利的渴求,远甚于其他所有的事情。她的前半生对皇室的各种虚与委蛇,都是在为她踏上做女皇的道路做铺垫而已。
当然,想要推翻李氏政权,凭借她的身份顺利登基,武则天光靠掌握皇室还是不够的。她还需要寻求前朝的支持,前朝官员们虽然不如皇帝的权利大,但他们却是链接皇室和百姓之间的纽带。
那些大臣手里握着的东西,是可以左右皇室兴衰的。武则天深知这一点,所以唐高宗还在世时,她对前朝大臣们的态度就是以拉拢为主。而其中权利最高的,当属当时的宰相裴炎。
而裴炎,在外人面前一直表现出来的形象,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封建制度的拥护者。明明只忠于李氏皇室,为什么还能被武则天拉拢?其实这一点都不矛盾,因为武则天也是皇室的一员。
她还没显露出想要将皇位占为己有的野心时,在外人眼中,只是一个为了江山社稷,兢兢业业的权利保护者而已。而且,还有唐高宗“遇事不决,可找武则天”的遗诏,在旁边保驾护航。
所以,当太子李显继位后,尽管她对朝政的把持程度,已经到了和李显可以平分秋色的时候。但因为李显对韦氏的过度宠爱,已经危及到了裴炎的利益,他便坚定的站在了武则天一边。
也因此,武则天在和李显的争斗中占了上风,没过多久她就废掉了李显,扶立了傀儡李旦坐在了皇位上。自此,裴炎的宰相位置保住了,她也没有了劲敌李显,两个人相互利用、各取所需的结果算是达成了。
分道扬镳
但这种表面和平,注定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因为武则天的目的,并不只是做一个可以说一不二的垂帘听政者。她的目的一直都是走到人前,坐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所以没多久,武则天就自己称帝了。当了皇帝的她,不再小心翼翼周旋于各个大臣之间,而是大刀阔斧的改变此前的格局。她只重用对她言听计从的、政见和她一样的人,其他人都渐渐的被边缘化了。
如果光是这样也还好,武则天登基后,还暴露了她的绝情本性。对于以前合作过的人,只要现在不能完全听话,就再也不给他们机会。而裴炎,就是其中一个不太听话的人,加上裴家一直以来都只愿意忠于李氏皇室。
看不惯武则天的裴炎又想故技重施,他想联合李氏皇族的人,将武则天拉下皇位。他们想尽了各种办法,这期间因为害怕武则天的爪牙探知,便约定用秘密书信的方式来交流沟通。
而武则天,一位能排除万难做女皇的人,当然不简单。裴炎和他的朋友们密谋的事情,也没能逃过她的眼睛。从裴炎处搜出来的书信也落到了她的手里,也正是因为这封书信,裴炎迎来了他凄惨的结局。
是的,看了裴炎和朋友的书信,武则天下令斩杀了他。这封信被群臣传阅,他们却怎么都参不透里面到底有什么问题,以至于裴炎会因此连性命都不保。武则天只指着信件里“青鹅”两个字,让他们拆开来看,群臣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青”字拆开来就是十二月的意思,而“鹅”字拆开来便是我和鳥,是“我自与”。结合书信中的意思,就是“十二月我自与你们造反成事”,意图谋反,当然会被斩杀。
结语
裴炎或许败在他的自负和骄傲上,但这和武则天的敏感铁血也不无关系。历史人物,但听后人评说而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