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老羞成怒,祭出了她的杀手锏——给敌人起外号。
她下诏改称默啜为“斩啜”,声称有能斩“斩啜”者必封王。
这次,老天没有再次眷顾她,改称默啜为“斩啜”没能收到任何效果,而默啜的攻势更加凌厉,从定州杀至赵州,不但擒杀了赵州刺史高睿,还牢牢压制住了屯驻在赵州境内的沙吒忠义部。
河北大地乱成了一锅粥,河北军民全都心胆俱裂,告急文书如同雪片一样飞至武则天的案头。
思路简单、脑袋一根筋的武则天能有什么好办法?她所能想到的,就是增兵、增兵,再增兵。
可是,京师周围,哪里还有兵可增?
武则天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
对于突厥人的叛乱,狄仁杰看得最清楚。
虽然突厥人口口声声是要帮李唐复国,但,这不过是其起兵的一个借口,一旦让其在军事上得逞,兵至洛阳,这中原花花世界肯定是要变天了。
但,其所打出为李唐复国的口号还是让狄仁杰眼前一亮,颇觉欣喜。
狄仁杰知道,在这骨节眼上,突厥人这一闹,李唐真的有望复国了,但不是靠突厥人,而是靠自己、及一大批李唐旧臣。
他对武则天说,突厥人不是说要迎返庐陵王为太子吗?咱们既然已以迎返了庐陵王,就抓紧时间,赶快立庐陵王为太子呗?只要堵住他们的嘴,让他们在道义上失去支持,那时,再兴兵讨伐,必能大胜。
徬徨无计的武则天就象溺水的人捉到了一根水草,脑洞大开,想,对啊,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之前怎么就没想到呢?一拍大腿,好,就立庐陵王为太子!
其实,不是她之前没想到,是她不愿想。
一则,她还没决定好谁来做这个太子,二则,敌人叫你干嘛你就干嘛,这不是屈从、这不是妥协、这不是迁就吗?这让自己这个古往今来的第一女皇帝的老脸往哪儿摆?
可是,现在形势不同了,病急乱投医,快快快,赶快立庐陵王!
插一句,一心想当上太子的武承嗣在几个月前看见李显从房州回来,郁闷至极,得了严重的心病,竟然泱泱而卒,被气死了。
这就更加不用多考虑了。
长安元年九月九月十五日,武则天举行了隆重的册立皇太子大典,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以迎合突厥。
实际上,河北惨遭涂炭,民间呼唤起用李显为帅的声音也很高。
为了鼓舞士气,顺应民心,武则天任命刚刚恢复太子地位不久的李显为河北道行军大元帅。
考虑到李显的能力有限,武则天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尚书右丞宋元爽为行军长史、右肃政台中丞崔献可为司马、左肃政台中丞吉顼为监军使。
此诏传出,万众欢呼。
此前,朝廷招募兵士一个多月没有招满1千人,当百姓得知是由太子李显担任元帅,雀跃参军,应募者云集,很快就招满了5万人。
李显虽然为名义上的三军统帅,但只在洛阳指挥调度——说指挥调度也只是好听,其实,什么也不用做,他也什么都做不来。
真正开赴前线的是狄仁杰等人。
大军开拔之日,武则天亲到郊外送行,对狄仁杰寄予了深切的希望。
默啜听说武则天已经立了李显为太子,并以李显为征讨元帅,北上救援,不由大失所望,意兴阑珊。
此前,默啜高举“奉唐伐周”大旗,为了彰显自己是正义之师,每攻陷一处,杀掠仅限于官吏、军兵和官仓,对百姓基本是秋毫不犯。
现在,以李显为名义的官军来了,遮羞布被迫撕去,也就不再禁忌了,大肆杀戮,开怀抢掠,抢不走就烧,将许多地方烧成白地。
狄仁杰的十万大军尚未渡过黄河,默啜前思后想,觉得所谓匡复唐室的政治意义已失,再缠斗下去,军心不定,于是整军从五回道(在今河北省易县西)撤退。他下令,把定、赵两州的八九万男女全部迁走,于是,两州房舍器物被焚烧毁坏者不计其数,百姓哭声震地,被驱杀者比比皆是,滚滚人流拖儿挈女在一片血海和泪眼中缓缓迁移,沿途饥冻死者万余人,余皆流离殍死,不知处所。
原先进驻河北的武重规、沙吒忠义等人战战兢兢,不敢追赶。而狄仁杰的大军已追之不及。
该年十月,武则天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负责战后重建、安抚百姓,尽快稳定河北局势。
默啜还大漠(蒙古大沙漠)北,拥兵四十万,据地万里,西、北各少数族皆依附于其,甚有轻中国之心,成了唐朝北方的一大隐患。
武则天经过这次教训,赶紧在洛阳增屯兵马,以河内王武懿宗、九江王武攸归统领;又在黄河南北置武骑团,以凤阁侍郎魏元忠检校并州大都督长史、充天兵军大总管,娄师德任副总管,长期屯守边境,防备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