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知自己身体不好,秦始皇为何还坚持最后一次东巡?有些事在逼他

明知自己身体不好,秦始皇为何还坚持最后一次东巡?有些事在逼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327 更新时间:2024/1/24 1:57:45

作为风扫六合、威震八荒的霸主,秦始皇嬴政的一生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他继承了父兄为他留下的那一份基业,将原本就已经奠定了的统一大势付诸了行动。

他耗费十年时间先后将六国一一攻灭、将天下一统,这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雄才大略!然而纵然是如此雄才伟略的君王,却依旧做了许多让人看不懂的行为。

就拿秦始皇的最后一次东巡来说,难道他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吗?为何还要长途奔波去东巡呢?以至于连自己的性命都赔在了东巡的路上。

关于这一点,其实很多人都错怪了嬴政,嬴政不是逆天而为而是必须要做,因为有些事情一直都在困扰着他,让他以及新生的国家都处在坐立不安的状态下。

那么,这样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会让千古一帝秦始皇都恐惧,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秦始皇东巡有目的

众所周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修建“驰道”,以供巡狩之用,而所谓的巡狩并不是为了游玩,而是为了“示疆威,服海内”。

严格来说,秦始皇一共有五次圆满的巡视,第一次巡视是公元前220年,也就是统一的这一年,根据史书的记载:“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这次巡视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后方。

一年之后始皇帝又进行了第二次巡游,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东方是原六国之地,始皇帝虽然灭了东方六国,但六国贵族依然叛乱不断,他去巡视一番有着震慑的意义。

公元前218年,始皇帝嬴政开始了他第三次巡查,但因为遇到了刺客巡查的时日不长:“始皇东游至阳武搏浪沙中,为盗所惊......”还娶了泰山封禅(登之罘,刻石)。

3年之后,秦始皇开始了第四次巡游,这一次他去的是北方考察局势,也才有了后来的“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胡,略取河南地......”,而后由北向东去再一次到了山东一带。

第五次巡游发生在公元前214年,此次巡游既去了北方也去了南方,还设立了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在西北一带设立了四十四个郡县。

4年后也就是始皇帝第六次东巡,但是这次东巡并不圆满,大军行至沙丘一带始皇帝便死了,还引发了后来的政变使得大权旁落在胡亥的手里。

在第六次巡查的时候始皇帝已经49岁了,难道他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吗?答案肯定是知道的,既然如此又为了舟车劳顿要东巡呢?因为不去不行。

安抚百姓威慑叛乱分子

秦始皇为了统一全国付出了不少的努力,这些统一政策我们或许都耳熟,比如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辙、统一货币等,就连修建长城也是为了统一而服务的。

这些政策有利于加强新生统一国家的国力,但这是站在我们后人眼中看待的一个问题,始皇帝这么做理所应当。然而,当时因为这些政策而妻离子散的人不在少数,原因也很简单所有政策的实施都需要代价。

始皇帝很多统一措施的实行造成了大量的民力和财力损耗,百姓为此可谓是深受其害,民间百姓没有因为统一减少劳作,反而因为统一战略过着艰苦的生活,许多贫困的家庭甚至于家破人亡。

对于这种情况秦始皇不是不知道,他知道但却没有任何办法,因为这样的事情必须要做,新生的国家要想稳定必须有人牺牲,以至于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简单来说,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已经完成,天下也已经初步走向了安定。但各地的人民在严刑峻法之下,却显得更加躁动不安民怨沸腾,纷纷起来反抗秦始皇的残暴统治。

为了向百姓诉说其中的具体因素,也为了让大一统的国家能够继续维系下去,嬴政思来想去觉得自己必须要亲自走上这一趟,毕竟作为君王有替上天抚育万民的责任,也有震慑万民的威严与实力。

虽然说天下之人已经基本上接受秦始皇一统的事实,但六国中却仍然有少部分贵族之人是不承认的,在他们看来只要能制造事端就一定能将秦王朝彻底推向深渊。

为了维系国家的存在,秦始皇的第六次巡游也有着震慑企图叛乱的分子,维护国家的安定,免得刚刚一同的大秦帝国崩塌,这才是他的目的。

打破谣言求得长生不老

上面所提到的原因,只是秦始皇必须要做这件事的一个根本原因,秦始皇不顾一切地进行东巡还有着一个更加直接的原因,那就是当时天下传闻始皇已死,朝堂已经由别人掌控。

始皇帝执政末年,天下曾出现“始皇帝死而地分”的谣言,随着嬴政得病谣言更甚,《史记》甚至有这样的记载:“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

尽管这个谣言有着极其多的破绽,但我们都知道三人成虎事多有,谣言这种东西自古以来就有着难以名状的破坏力。事实也的确如此,关于秦始皇已死的谣言就传开了,而且越传越离谱越传越邪乎。

到了最后甚至传出了十分荒诞离奇的版本,谣言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大,作为故事主角的秦始皇自然也听到了有关自己的谣言。

谣言进入嬴政的耳中之后,他却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那种勃然大怒的情绪,反倒是十分平静地进入了沉思状态,沉默着思考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良久之后,

他找来了李斯,想要跟李成祥商量一下“东巡”,毕竟只有这样做才能向天下昭告自己还活着,自己能够出现在臣民的面前,所谓的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得到了李斯肯定的答复后,秦始皇这才下定了决心东巡,用事实来粉碎所谓的谣言,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事实面前一切的谣言都是妄言。

于公,秦始皇不顾一切都要进行东巡的理由很是充分,当时的形势的确需要他站出来粉碎谣言,于私他也要保住大秦帝国一代代稳定地传承下去。

始皇帝必须东巡的几点理由无可厚非,也足以令人接受,但正是这最后一次东巡害了他的这条性命。此次东巡刚开始没多久,秦始皇就病倒了,他最终没有回到咸阳城。

始皇帝去世后,赵高联手李斯、胡亥发动沙丘政变,偌大的秦王朝最终到了胡亥的手里。秦二世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最终引发了全国各地的起义,大秦也在百姓的怒火给烧得一干二净,落得个二世而亡的结局。

一个追求长生不老的谣言

关于始皇帝东巡的动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小私心”,那就是他希望能寻得长生不老之方,好让自己能够永远地活下去,实现千秋万代的美梦。

作为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对于追求长生不老有着极大的执念,几乎已经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

以至于,秦始皇对于那群江湖骗子所说的寻找长生不老药的骗局极度相信,也造就了诸多的故事,比如徐福东渡等。

为了寻找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坐不住了,最后一次东巡想要亲自出马将长生不老药找回来,他有预感自己的时间似乎已经不多了,大势所逼。

关于始皇帝追求长生还有一段这样的故事:

秦朝时期位于烟台有一座美丽的海岛,他的名字叫做北岛,岛屿上发生过一个这样的故事。始皇帝曾三次踏足此地,有人说他是为了寻求长生药,也有人说他是为了追寻仙女......

关于“长生不老”、“追求仙女”的说法多少有些无稽之谈,作为一个君王有长生不老的心思可以理解,汉武唐宗执政后期也沉迷于丹药,但不能说始皇帝是为了长生不老药而去东巡的。

长生不老是他的一个梦想,但却不是东巡的目的,安抚百姓、震慑想要造反的六国旧贵族,才是他最后一次东巡的目的,因“始皇帝死而地分”这句话引起来的谣言,若是不尽早除去,大秦帝国将陷入危机之中。

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王朝建立之初“民心安定”很重要,为了破除谣言始皇帝不得不东巡。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曹操留下的这6员猛将,有一人建在,司马懿必不敢篡魏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曹操的七大猛将都有谁,曹操最强的六个猛将是谁,曹操手下的七个大将分别是哪七个

    董卓身边聚集了不少人才,但董卓太过残暴,贪图享乐,格局太小,注定成不了大事,最终却因一个女人被吕布杀害。袁绍也是一个实力非常强大的诸侯,但他有人才,却不会用人才,这使得他在赤壁之战中输给了实力不如他的曹操。剩下的刘备、孙权和曹操,都是会招揽人才,也会用人才的明主,这使得他们成了群雄争霸中的赢家。这三

  • 各种史书中对唐太宗释放囚犯的数量记载不同,此事应为其败笔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太宗与囚犯的约定,唐太宗放囚犯是真的吗,唐太宗的历史记录

    “纵囚”有关于唐太宗“纵囚”的记载,散布于新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等历史记载中。《旧唐书》中是这么记载的:“十二月辛未,亲录囚徒,归死罪者二百九十人于家,令明年秋末就刑。其后应期毕至,诏悉原。”《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十二月辛未,虑囚,纵死罪者归其家。”“九月,纵囚来归,皆赦之。”《新唐书·刑

  • 甘露之变中韩约大汗淋漓引起仇士良怀疑,宦官立刻反攻并摧毁三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甘露之战仇士良,仇士良个人资料,仇士良为什么怕武宗

    唐朝宦官专权的背景唐朝的灭亡有三个重要的原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但是宦官专权对唐朝政府的危害显然比另两者来得更深,因为相对于藩镇和朋党来说,宦官对于唐朝皇帝或者中央政府的危害来得更直接也更持久。唐朝的权宦始于玄宗朝的高力士,但是高力士还没有表现出威胁朝廷的迹象,他仅仅是因为受到玄宗皇帝的

  • 魏征死后留一本册子,李世民读后勃然大怒,下旨:推倒他的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魏征死了李世民痛哭,唐太宗为何对魏征毁坏了他的坟墓,李世民封魏征参与朝政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于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十二》。公元643年,贞观名臣魏征不幸去世,而唐太宗李世民为他操办了一场盛大的葬礼。他不仅亲自为他写了一段墓志铭,还准备将自己的女儿衡山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然而讽刺的是,魏征葬礼后不久,李世民泪痕还未干,魏征的墓却被李世民亲自下令推倒。魏征和李世民,

  • 后唐上上下下均为中原政权思维,没有石敬瑭契丹无法进中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李存勖时期,对契丹入侵毫不容情的予以迎头痛击,“帝王之兴,自有天命,契丹其如我何!吾以数万之众平定山东,今遇此小虏而避之,何面目以临四海!”把契丹人当作胡虏;李从珂时期,大臣劝谏不要与契丹议和,理由就是“以天子之尊,屈身奉夷狄,不亦辱乎!又,虏若循故事求尚公主,何以拒之?”同样是中原政权的思维方式;

  • 独孤皇后因嫉妒杀死情敌,隋文帝为何不敢问罪,反而还跑出都城?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独孤皇后隋文帝,隋文帝如何评价独孤皇后,独孤皇后与隋文帝的关系

    在正史当中,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被塑造成一对模范夫妻,两人不仅互相扶持、鼓励,共同熬过了数十年危机四伏的岁月,而且还在隋朝建立后共治天下,被国人称为“二圣”。与此同时,杨坚自从迎娶独孤伽罗后,便跟她许下庄严的承诺,一生一世将只会爱她一个人,再不会让其他女人插足。因此,隋文帝的5子5女皆是独孤

  • 比吕雉、武则天狠毒的皇后,谋害俩亲王、饿死太后,亲手毁掉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武则天和吕雉谁更狠毒,吕雉和武则天治国水平,武则天和吕雉同样乱政

    古人在评论后宫干政蠹国的危害时,经常会把她们比作吕雉、武则天,称之为“吕武之恶”。其实,人性比吕雉、武则天更狠毒,对国家造成的危害比二人更严重的皇后们,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其中西晋第三任皇后贾南风便是典型。那么,贾南风到底有多恶?贾南风西晋太尉贾充的次女,身材短小、相貌丑陋,而且天性喜欢嫉妒,是一位人

  • 比晋惠帝还傻的皇帝,不懂得冷暖饥饱,最终被毒杀,死后2年亡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晋惠帝简介,晋明帝和晋惠帝,晋惠帝真实面目

    众所周知,晋朝第二位皇帝-惠帝司马衷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白痴皇帝,在位期间不仅庸碌无能,而且还因为一系列愚蠢言论,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桩上。其实,就智力水平而论,晋朝还有一位比司马衷更傻的皇帝,此君不仅庸碌无能,甚至连冷暖饥饱都不懂,实在是白痴透顶。此人,便是晋安帝司马德宗。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司马德宗是晋朝

  • 李轨拥有十万精兵,唐高祖寝食难安,一小卒说:我单骑便能灭掉他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金代李轨,李轨与唐高祖的关系,李渊为什么扫平李轨

    在隋朝末年的大动荡中,隋炀帝的表兄李渊自太原起兵,仅用数月时间便攻取长安,并在1年后建国称帝。唐朝建立后,李渊派次子李世民等人南征北讨,积数年之功,终于削平群雄、统一天下。不过,唐朝在创建之初根基并不稳固,在关陇、凉州一带与之同时并存的势力还很多,其中实力最强者是薛举、李轨。隋末群雄割据图李轨,字处

  • 李世民一生中最大的败仗,被敌军吊打却毫无脾气,差点让唐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世民著名的四场战争,唐朝李世民的简介,李世民的六大战役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纷起,强者着跨州连郡,弱者宰割县邑,相互间征伐攻讨,使得海内乱成一锅粥。在这超级大乱世当中,隋炀帝的表弟李渊自太原起兵,没多久便攻取长安,在关中创建帝业。随后,李渊又派次子李世民等人南征北讨,积数年之功,才换回削平群雄、海内基本一统的局面,历史由此进入唐朝时代。唐朝能统一天下,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