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申君时代之后名人对春申君的评价

春申君时代之后名人对春申君的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740 更新时间:2024/1/6 5:28:24

名人的评价

首先,春申君评价中,最可靠,又最早的,是司马迁。司马迁是西汉人,离战国末期的春申君一百多年的时间间隔,然而他去楚地亲眼看到春申君故城并夸耀其雄伟,从中感受春申君其人,讲述对春申君的生平的感想。

具体地说,他谈到春申君以忠义事君主,并对楚国做出了很大贡献。再者,他将春申君的政治活动分为两期,前半发挥智慧与秦国进行了谈判,并让太子完(即后为考烈王)从秦国返回,对楚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后半不纳食客朱英的谏言,而遭受了李园的谋杀。司马迁认为春申君之所以被李园陷入谋略,因为“旎”即昏啧无能。

可以说他的昏馈无能起因于他的三十余年的长期政治生活。司马迁还用古语来说明由于年老而昏馈,春申君不纳朱英的谏言。如此所说,他将春申君政绩分为前后两期,认为被谋杀原因于他的昏馈。这个看法影响到后代人对春申君的评价,从而此后对春申君的评价在他的“昏馈说”的基础上展开了。

接下来,(西汉)扬雄在《扬子法言》云:“或问:‘信陵、平原、孟尝、春申益乎。’曰:“上失其政,奸臣窃国命,何其益乎。”

扬雄认为春申君与其他“四君子”同样,是一个“奸臣”。他担任了宰相就掌握国权,与李园等谋略要把自己之子当国王后嗣,结果被李园谋杀了。此后在国内,楚王族之间发生了纠纷,而遇到秦国的进攻最后灭国了。从此可以看出,扬雄对春申君的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历史背景来构成的,并不是偏见。

[var1]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里讲述春申君的故事后,引用了上述扬雄的文章。日本学者永由德夫对这个弓}用指出:“司马光认为‘战国四君’只不过是玩弄了国家命运的人物,提出了自己严峻的见解。”就是说,司马光依托扬雄之言,对春申君下了批判性评价。

《汉书·古今人表》里有关春申君等战国四君子及其相关人物的品第如下:春申君被评为“中中”,除了平原君(“中上”)之外,孟尝君、信陵君与春申君相同。与顷襄王(“下上”、考烈王(“中下”)相比,可以说对他的评价是相当高的。这个原因可能在于他的前半期的政治功绩及其对楚国的贡献。如上提到的是对春申君生平的总评,下面介绍对春申君的结局的评价。

关于春申君被李园陷害而遭到谋杀,(宋)鲍彪以“锢宠而暗羚事”批评他的愚昧,假如他年老而昏,应该退让令尹的地位而隐居江东之封地。此外,他认为以春申君的结局为“盖小人患失之祸”,提醒后代人要从他的行为汲取教训。

(明)凌稚隆在《史记评林》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里云:“按此传,前叙春申君以智能安楚,而就封于吴。后叙春申君以奸谋盗楚,而身死棘门为天下笑,模写情事春申君殆两截人。太史公谓平原君利令智昏,余龄春申君亦云。”

[var1]

他仿照司马迁的看法,将春申君的政绩分两期,论述前半发挥智慧对楚国做出了贡献,后半为了篡夺国权却被谋杀而被人笑话。他对春申君的前后期说“殆两截人”,强调前后期的对照性及其“落差”。他还指出春申君之所以陷入谋略,因为“利令智昏”,为追求“利”,篡夺国权,使头脑不清醒,不能出谋划策。

如上提出的鲍彪注释里还有两个人(即杨维祯与余有丁)的解释。(元末明初)杨维祯说:“志大下之奇货者,必中天一卜之奇祸。”然后举出春申君与吕不韦的故事为具体例子。列举这两个故事是因为故事情节(篡夺国权、被谋杀等)有相似,而且历代人也认为两个故事具有类似性。

对于春申君被谋杀的原因,(明)余有丁认为“智以利昏也。”这个看法与凌稚隆相同。此外,他推测假如春申君坚决拒绝李园的意见,就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他还提出春申君的“旎”在于被李园之妹诱惑。

春申君政绩评价

如上所说的是,刘一春申君政绩的评价。从这些例子里可以看出几个特点。首先,对春申君的总评是从司马迁开始的。他将春申君的政绩分为前后两期,评价前期为“智”而后期为“旎”。这个区分和谋杀原因为“族”作为后世春申君评价的基础而被继承下来的。

[var1]

其次,作为战国四君的春申君评价并不高。四君子虽然食客三千,炫耀威力,但结果不能反抗秦国的进攻导致国家灭亡。就是锐,四君子的评价是与这样的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再说,春申君的结局成为人们的关心对象。不过,由于被陷入谋略及不纳朱英的谏言,对他下了批判性评价。

从人物传说的观点来看,春申君的政治生活前后的“落差”和悲剧性结局成为了人物传承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例如文人、诗人作品中的“春申君形象”是由这些因素来构成的。可以说,这些因素作为传承的“动力”之一,使其故事被后世流传。

与此同时,春申君传说的形成也与其他传说相同,以他的政绩为基础,并对于他的结局附加李园及李园之妹(或称李环)的故事。

春申君与李园的故事是为了强调上述春申君的悲剧性结局而被后人创造出来的。不仅《战国策》录入这个故事,而且司马迁也依据这个故事、其他记录及实地考察来编出《春申君列传》。从此可见,春申君传说的基本至少在汉代己经完成。

[var1]

另外,当代学者也对春申君及其政绩给予了评价。例如,李玉洁在《楚国史》中提出:“春申君相楚,保于陈城,与秦维持暂时的友好关系,又灭鲁国,于是楚出现一片升平之象。

楚国的升平之象是虚假的,楚国君臣并未有卧薪尝胆式的发奋努力,而是依靠楚国数百年的积蓄,以及对楚国人民的残酷搜刮,更加奢侈享乐。”。她强调了根据楚被秦灭掉的史实,楚国没落的原因在春申君身上。

再者,魏昌在《楚国史》里严厉地批评了春申君及其政绩,他首先指出:“在黄歇‘相楚’的二十五年中,楚国政治没落”,其次义提到:“王权旁落、相(令尹)权膨胀,封君坐大、结党营私,追求享受、无进取之志。”等观点。

关于春申君的江东开发,他指出:“(开发江东)在客观上固然有益于江东地区的开发,但其目的当然不是为了供应楚国军民食用的,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和庞大的门客队伍挥霍的需求。”断定江东开发不是为了楚国,而是为了私利。他还指出:“黄歇遇害,是黄歇执政以来养士自重、专权自态的必然结果。”可见,他主张彻底批评春申君及其政绩。

[var1]

著名楚史与楚文化研究学者张正明也在《楚史》中指出:“春申君挟异智,居相位,而不免于身死人手,似属偶然,实非偶然。论胆略和才识,他是有余的;论知人而善任,他就不足了。”他高度评价了春申君的政治能力,然而由于缺乏任用能力,认为他的悲剧性结局是必然的。

田兆元、孟祥荣在《战国策》选评中,对于春申君纳入食客汗明的故事,首先认定作为春申君作为“战国四君子”之一,在楚国政治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次认为:“这样一位开明、纳贤的楚国贵族,吸引了大批才学之士慕名而往,才发生了汗明被延纳的故事。”

对春申君的吸引人才方面也给予了一定的积极评价。然而,对于其结果,他们指出:“春申君养士三千,实无所用之。贤才如汗明,也只是徒养而无功。可见知人还需善任。”从此可见,他们虽然对春申君的政治能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对他的任用能力提出了疑问。

[var1]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学者对春申君及其政绩的评价,基本上继承了司马迁的看法,即前期为“智”而后期为“旎”,也就是说,在他的前半时期,他作为楚国宰相,退秦救楚、辅助楚王、重振楚国,颇有政声:然而,在其后半时期,合纵崩溃、楚王疏远他、被李园谋杀,最终落得悲惨结局。这是历代学者对于春申君及其政绩的褒贬不一的主要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晋国狐氏与赵氏之间的殊死斗争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晋国栾氏诛杀赵氏,晋国赵氏怎么崛起的,晋国狐氏世系

    《史记》载:“晋作三军。赵衰举郤縠将中军,郤臻佐之;使狐偃将上军,狐毛佐之,命赵衰为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父御戎,魏焠为右,往伐。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而以原封赵衰”,在晋文公的三军主帅人选中,赵衰是首屈一指的,只不过赵衰谦让给了郤縠,但也说明晋文公对赵衰是言听计从。更重要的是赵衰的谦让为

  • 鞌之战:齐顷公的一次外交闹剧,险些招致齐国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齐晋鞌之战背景资料,齐晋鞌之战反映了什么,齐晋鞌之战情节简介

    [var1]在众多外交事故中,公元前590年发生在中原地区的一次外交失礼,给春秋时期的齐国带来了一次严重危机,并引发了战争。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当时曹国公子首与晋国大夫郤克、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卫国使臣孙良夫都要出使齐国,于是路上结伴而行,来到了齐国的国都临淄。这几位使节虽然出身高贵、才华横溢,但却都存

  • 八百年诸侯燕国,战国时代都有哪些动向?盘点燕国的所作所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战国燕国最强大的时候,燕国在战国时实力如何,战国时期的两个燕国

    历史太厚重战国七雄作为战国时代争霸天下的七大诸侯国,每一个诸侯国都有着自己的发展方式,每一个国家内部也都由着他们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基,而为了能够争霸天下,为了能够将中原地区进行统一,每一个国家也都在竭尽全力的谋划。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几乎每一个诸侯国都有着能够影响历史的重大事件发生,而我们今天的主角

  • 春秋传奇:晋楚结盟约休兵弥战,庆封戮崔氏独相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齐国崔氏,春秋晋楚争霸,齐国和晋楚的关系

    [var1]宋左师向戍倡议为休兵之会,面议交见之事。晋正卿赵武,楚令尹屈建,俱至宋地,各国大夫陆续俱至。晋之属国鲁、卫、郑,从晋营于左;楚之属国蔡、陈、许,从楚营于右。以车为城各据一方。宋是地主,自不必说。议定:照朝礼常期,楚之属朝礼于晋,晋之属亦朝礼于楚。其贡献礼物,各省其半,两边分用。其大国齐、

  • 《大秦赋》:秦灭六国,为何唯独留下卫国?和吕不韦有关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灭六国留下卫国吗,秦国灭了六国后还有卫国吗,秦灭六国为什么还有卫国

    [var1]对于《大秦赋》这部古装电视剧,在秦灭六国结束后戛然而止。在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皇嬴政正式建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当时的中原地区,有一个诸侯国却坚持到秦朝时期才彻底灭亡,这就是走出吕不韦、商鞅、吴起、荆轲等名人的卫国。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

  • 《大秦赋》中成蛟的母亲为何自杀嫪毐又因何故意与吕不韦作对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韩霓的自杀是因在死前说出知晓赵姬秘密之事!而与吕不韦对抗的嫪毐则是对权欲的渴望!}[var1]剧情中的人物做出出乎观众观众医疗之外的举动,必然是有原因的!只要联系前后剧情就可以大概的分析出剧情做出此等行为的直接原因和根源性因素。[var1]接下来,我们就着【大秦赋】的剧情来浅述下成蛟的母亲韩霓自杀和

  • 《大秦帝国》给观众的错觉,商鞅变法前的秦国很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大秦帝国中秦国的实力,大秦帝国商鞅变法,大秦帝国商鞅有多厉害

    秦国在春秋时期一直位列四大国之一,其余三个分别是晋、楚、齐。在宋国大夫向戌发起的第二次弭兵会盟中,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除了晋国的盟友齐国和楚国的盟友秦国外,其余各国必须向盟主晋、楚纳贡。也就是秦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与齐国相当,是公认的春秋四大强国之一。到秦穆公时任用百里奚为相,

  • 《山河月明》中恩爱的秦王夫妇,历史上却是悲剧,谁才是罪魁祸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山河月明秦王犯了何罪,山河月明秦王妃哪一集死的,山河月明秦王妃是怎么被发现的

    《山河月明》中秦王妃一边当着朱元璋的儿媳妇,一边还给远在漠北的哥哥王保保送情报,不知道后续被发现会怎么样。另外剧中秦王夫妇感情颇深,秦王妃说朱樉仅有的长处就是疼老婆了,其他的一无是处。这话说对也不对,那秦王到底爱这位王妃吗?从后面看是根本没感情,按历史来说《山河月明》也不是乱编,在南京朱樉确实很“爱

  • 《大秦赋》秦国第一个灭韩,韩亡4年后,秦始皇为何要韩王泄愤?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国灭韩的历史,秦国为什么先灭韩,秦始皇怎么巩固秦国

    [var1]一,昙花一现的强盛公元前453年,晋国发生晋阳之战,赵襄子、魏献子、韩康子三位大夫暗杀晋国智伯,瓜分晋国土地,成立赵、魏、韩三国,史称“三家分晋”。因为这段历史意义重大,后世史学家把“三家分晋”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var1]韩国虽立,但只是一个小诸侯国,周边强敌环伺,根本伸展不开。

  • 150年过去了还遭遇反抗,楚国花多久才彻底占领洞庭湖以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吴国与楚国的战争,楚国崛起的真实历史,楚国实力变化

    [var1] (岳麓书院老照片) 当然,有些人会说,那时楚讲的是湖北那一带好不好? 其实,此楚并非特指湖南,而是整个曾要的楚国地域。真要分得那么清楚,人家楚国的先祖,还是从河南过来的呢,跟两湖都没啥关系。 不过,既然提到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湖南这带,是如何变成楚地的。 《湖南通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