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故事】才华惊世的苏轼小时候是如何器识不凡?

【历史故事】才华惊世的苏轼小时候是如何器识不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917 更新时间:2024/3/10 18:14:55

一代大文豪苏东坡从小器识不凡。

在中华文化史上,苏轼是无人不晓的一代文豪,他的诗词在代代人的指尖、心上流淌,温度不减。从小他就表现出不凡的器识和才华,留下的许多小故事足为见证。

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年,1037年)12月19日乙卯时,在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一代文豪苏轼诞生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能诗善画具多方才华,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词人、书画家。他心胸宽广,性情旷达又具幽默感。仁民爱物的他为官所到之处建树不凡,可惜政治生涯跌宕起伏,官途多舛,和他的才华完全不能相配。但命运恰又如此安排,每被贬黜一次,就让他的人生发光发亮,让他挥洒天赋留下诸多名留千古不朽之作。这些巨作感动了千千万万不同时代的不同人。因此,可以说,他的出生有如巨星横空耀世,此后千百年的时空都被他照亮了,而且,他从小就头角峥嵘,展露非凡的器识,许多人的心也被他那不凡的豪迈气质与热烈的性情温暖了。

一个“嗟”字率直流露同年之谊

中华大地上,同是丙子年出生者何止万千,成为他好友的却极少,对于与他有缘的同年好友,他的热情如此显示:“嗟!我与君皆丙子。”(《送沈逵》)一个“嗟”字,不但把苏轼的音容笑貎点得如此明晰,并且把他与至交的情分不知拉近了多少!他在《赠长芦长老》的诗上又说:“与公同丙子,三万六千日!”他对好友豪气夸张又真挚的情感,仿彿活生生地就在我们眼前展演着!

八岁入小学 以人中豪杰为偶像

苏轼八岁这一年入了小学,他在《志林》中说:“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几百个学生,老师就单称赞他和陈太初两人。

有一件事说明苏轼从小就胆识过人,他在《范文正公文集序》说,庆历三年(1043年)刚刚入乡校,有一位士人从京师来,带着山东人石守道(石介)写的《庆历圣德颂》出示给乡校先生看。苏轼在一旁窥着是一首四言诗,要不了多久,就背下来。

苏轼问先生:诗中写的那十一人都是谁?

先生说:小孩儿何必知道这些?

苏轼答:如果这些人都是天仙的话,那我也不敢问,如果他们也是人,为何不能问?

先生很惊讶于苏轼竟会说出这番话来,就一五一十都告诉他了,而且还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几位都是国家栋梁、一代名臣,人中最杰出的。这事的潜移默化,虽然不是很明显,但苏轼把他们当作偶像的心已经悄悄地形成了。

十岁时 愿作范滂

苏轼弟弟子由(苏辙)作苏轼墓志铭:“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太夫人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苏轼的母亲姓程,喜读书,由于丈夫苏洵长年在外学习致仕为官的学问,苏轼和苏彻小的时候都由她亲自教导。她读东汉史,读到范滂气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却在党锢之祸中罹难,不禁掩卷长叹。苏轼在一边陪读,看到母亲如此感慨,就问道:如果我是范滂,母亲会同意吗?母亲回答,你如能当范滂,我就不能作范滂的母亲吗?

母亲为苏轼的奋发励志感到欣慰:“我有这个儿子足矣了!”

十岁:非敢后也,马不进

还有一件事,也能看出苏轼自小就多么超群不凡。

按赵徳麟所编《侯鲭录》记载,苏轼十岁时,在乡里见父亲(苏洵)诵《欧公谢宣名赴学士院仍谢赐对衣金带及马表》。后来父亲令他也依照这个模式写一篇看看,苏轼很快就写出来了,其中有“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这样的对句。意思大约如此:不是我故意让金衣带垂下,而是上赐太丰,金带子太长了;并非我懈怠居后,是座下马不肯前进啊!

老苏看后欢喜地预言说,这句话以后这孩子自己能用得上。至元祐年间,苏轼再奉召入翰林院作承旨,他把这句话又增益为:“枯羸其质,匪伊垂之,带有余;敛退为心,非敢后也,马不进。”前句谦称自己枯瘦羸弱,而后句则表示自己的敛退之心,不与人争。

苏轼从小头角峥嵘,后来一生宦途跌宕起伏,也曾因为乌台诗案投入御史之牢,离死地仅仅一步之隔,但是他从来没有因为恶劣的处境失去豪迈的淑世热情,他也实现了父亲的预言。(后篇待续)

注释:

[1]范滂(137年~169年),字孟博,汝南郡征羌县(今河南境内)人。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初任清诏使,迁光禄勋主事,后为汝南太守。他气节清高,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太学生尊其气节,谓之“八顾”,以抵制豪强,反对十常侍而知名于世,但也因此而在党锢之祸中罹难。

参考资料:《栾城集·亡兄苏轼端明墓志铭》《东坡先生年谱》《东坡全集》《后汉书》《侯鲭录》

更多文章

  • 朱棣夺位后,在皇宫发现一密旨,哭着喊道:父皇,你害得我好苦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棣夺位后干什么呢,朱棣夺位后的下场,朱棣夺取皇位后的反应

    究竟是怎样的一道密旨,让靖难之役的胜利者永乐大帝失声痛哭,甚至发出了‘父皇害苦儿臣’的叹息?那道密旨里面到底隐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玄机呢?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唠一唠这个话题,洪武25年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来说可谓灰暗至极,因为在这一年他最为器重的嫡子,大明的储君朱标因病离世,朱标死后,储君之位空悬,为稳固

  • 北宋第一名将狄青,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为何死得比岳飞还冤?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岳飞和狄青谁厉害,北宋名将狄青传奇,北宋的名将狄青长得帅吗

    简单说,对于狄青的评价只有十二个字:很勇敢、无原则、不感恩、胸怀小。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聊聊狄青为何出现“早死”的结局。 1、狄青因为站队问题,背叛了范仲淹,动用了私刑 从北宋开国到北宋灭亡,一百多年的“生命”中,如果给武将排个名,狄青能排前三。如果不算开国那些猛人,狄青甚至都能排到第一。就

  • 朱棣为啥不喜朱高炽,却偏爱长孙朱瞻基?原来其中藏着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高炽不喜欢朱瞻基吗,朱高炽与朱瞻基关系怎么样

    王朝的更迭和皇位的传承,在封建社会中都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自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开始,每一个朝代最长也不过是延续了四百年,这是历史的必然进程。而皇位的变换却是有不同情况,我们熟知的是推翻另一个王朝后,整个天下都改朝换代的情况。而另一类是兄弟间的皇位争夺了,最出名的无疑是九子夺嫡,而其他朝

  • 南宋111:史弥远的政变顺利实施,赵竑一无所知,被耍得溜溜转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宋代赵竑简历,南宋废太子赵竑,历史上真实的南宋战争

    史弥远偷偷物色了一个皇室宗亲赵贵诚,想要替代太子赵竑。宋宁宗驾崩后,他逼迫杨皇后和他一起做这件事,否则杨氏一门不保。善于心计的杨皇后无计可施,默然良久,只得同意。史弥远见杨皇后同意了,就决定按计划行事。他召来宫中的快行班,声色俱厉地命令道:“速去沂王府将皇子请来!注意,不是住在万岁巷中的那个皇子!弄

  • 大明朝另类的官,一生官职不大,对后世的贡献却不小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大明朝官职一览表,明朝有太守这官职吗,明朝武将官职品级一览表

    宋应星小时候就很聪明,很受老师和长辈的喜爱。但他成长的年代已经是大明晚期了,可以说方方面面都导致了他的运气并不是太好。在乡试中一万多名考生,29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可以说一举高中不在话下了,可惜命运给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几次科举都不太顺利。所以,宋应星一辈子,都没有混到个进士,只是一个举人

  • 慈禧向列强宣战有传教士欺压和列强得寸进尺的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慈禧向各国宣战,慈禧对西方宣战的影响,慈禧向11国宣战的勇气

    这份诏书被称作宣战诏书,但是如果按照国际惯例,宣战必须要到所在国大使馆递交照会,没有照会是不能算宣战的,这只是个内部动员令而已。就像我国是从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开始局部抗战,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开始全面抗战,但是按照国际惯例,真正的中日开战时间却是民国三十年(19

  • 傅恒虽有一定军事才能但其能力也有限,嘉庆时期被追封为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傅恒个人资料,傅恒墓,傅恒官职多大

    最牛的还不是傅恒的爷爷,而是他的三个伯父:傅恒的大伯马斯喀,担任康熙朝的领侍卫内大臣、平北大将军。傅恒的二伯马齐,担任康熙朝的保和殿大学士,兼任户部尚书。傅恒的三伯马武,也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此外他父亲李荣宝,曾经担任过察哈尔总管,不过后来被康熙帝开除了。长辈们全都是清朝的高官,傅恒的起点之高于此可

  • 傅恒为清高宗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清朝首个戴三眼花翎之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上的傅恒,傅恒在清朝的地位,清朝名将傅恒在历史上有何事迹

    傅恒在世时,是乾隆帝第一心腹重臣,同时也是朝廷重臣中少有的文武兼备之人才,出将入相、安邦定国,功勋卓著,一直被乾隆帝倚为肱股和臂膀,信任有加。再加上他又是乾隆帝嫡妻孝贤皇后的亲弟弟、乾隆帝本人的小舅子,所以乾隆帝爱屋及乌,对傅恒尤其青睐,多次超等擢拔,使得他不到三十岁就成为正一品大员,还兼军机处领班

  • 从皇太极之后历任皇帝都有蒙古尊号,努尔哈赤的蒙古尊号并非正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努尔哈赤后面的皇帝顺序,皇太极的尊号,努尔哈赤以后皇帝排名

    辽东地区的女真部落起源于元中期的“辽东女真五万户府”(更远则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的靺鞨诸部以及渤海国)。大明立国后,“辽东女真五万户府”中的斡朵里和胡里改部一同归附了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胡里改部首领阿哈出以藩属的名义前往京师(南京)向大明行朝贡礼。明成祖封阿哈出为指挥使,赐名李思诚。永乐二年

  • 电影初入中国的那些事儿,任景丰真争气,慈禧最搞笑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电影在我国放映之初,还引出了一段有趣的插曲。那是1904年慈禧太后70寿辰时,英国驻华公使为表示祝贺,进献了一部放映机和数套影片。宫里的官吏太监闻此事后都想看看这西洋影戏到底是什么玩艺儿,于是求得慈禧恩准,在寿堂一侧架起了银幕,接通了发电机。这时,一大群宠吏贵妃便争先恐后地来看热闹。不料,影片刚刚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