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是一个亡国之君,他凭什么敢在遗书里大放豪言,称臣子无能?

崇祯是一个亡国之君,他凭什么敢在遗书里大放豪言,称臣子无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889 更新时间:2024/1/20 23:00:42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昔日庄严肃穆的北京城一片混乱,崇祯皇帝朱由检见大明大势已去,于是安排好了身后事,前往煤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了,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崇祯帝吊死前咬破手指,以指代笔在蓝色袍服上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自古以来啊,皇帝留的遗书称为遗诏,都是在指明后继之君或者对江山社稷提出美好的期望。崇祯皇帝作为明朝的亡国之君,他大可没有留下遗诏的必要,那他为什么还要留下这样一封遗诏呢?他想表达什么?又或者说这和他自缢而死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当年的北京城到底发生了什么。公元1644年,也就是崇祯17年正月,按理说正月是新年的第一个月,百姓们应当还沉寂在新年的欢乐当中,但是今年的正月与往常却不太一样。整个北京城始终是阴雨绵绵,尘土飞扬,天空始终被阴霾笼罩,北京城冥冥中似乎弥漫着一种不详的预兆,节日的喜庆早已被焦虑不安所取代。许多有钱人都收拾好了行李准备离开北京城,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混乱的年代,崇祯皇帝已经不是中国唯一的皇帝了。在沈阳有大清对明朝虎视眈眈,而在西安有李自成的大顺对明朝跃跃欲试,李自成建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军进犯北京,所以此时的北京城已经不安全了。这也是崇祯皇帝在遗诏中说的逆贼直逼京师,而崇祯把逆贼直逼京师的原因归结为什么呢?崇祯在遗诏中写到,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这句话是说崇祯皇帝认为是自己品德不行,以至于上天发怒要降罪于自己,这其实相当于客套话。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有不少皇帝会下罪己诏,而在罪己诏开头也差不多都是这句话,崇祯皇帝也不例外,所以说这封遗诏就相当于是崇祯皇帝的罪己诏。那么问题又来了,崇祯皇帝究竟是怎样的人呢,造成明朝今日摇摇欲坠的局面是否和他有关呢?

崇祯皇帝虽然是一位亡国之君,但是他和其他的亡国之君跟不同,他从哥哥手中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王朝。外有后金与明朝分庭抗礼。农民起义也不断爆发,内有魏忠贤等宦官集团把持朝政。崇祯帝即位后,他经过紧密的策划扳倒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另外他生活节俭, 勤于政务,朝廷上的大小事务他都亲自处理,使得朝政有了明显改善,可以说崇祯皇帝确实是一位好皇帝,这与只知道做木匠的天皇帝和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截然不同,因此在遗诏中所说的皆诸臣误朕才是致逆贼直逼京师的主要原因。那么这些大臣又是怎么耽误这位皇帝实现自己的宏图伟业的呢,这和崇祯皇帝自身是否有一定关联呢?

崇祯皇帝即位以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除掉了魏忠贤等宦官集团,表现出了相当的策略和稍有的忍耐,这一次的成功大大的增强了他在政治上的信心,但是同时也增长了他性格中刚愎自用的一面,他的确是想励精图治改变明朝当前的形式,但是他有太过于急功近利。崇祯任用大臣,还没有等这些大臣做出成绩就认定他们做不好,于是就更换其他人去做。临时换将是兵家大忌,这也不例外。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崇祯皇帝在位的十七年里,光是内阁大臣就更换了五十多位,许多大臣因为没有做出成绩就被他下令处死,因此大臣之所以耽误他,这和崇祯皇帝自身的用人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对大臣不能量才录用是导致崇祯皇帝无力回天的重要原因,难道文武百官就没有错吗?显然不是。公元1630年,李自成跟随闯王高迎祥起义,公元1636年,高迎祥在战斗中被明军杀害,李自成被推为闯王。经过几年的南征北战,李自成逐渐成为农民起义军中领军人物,而明朝面临的不仅仅是日益强大的李自成军队,北方的后金也对明朝虎视眈眈,明朝摇摇欲坠,危在旦夕。

面对如此危机的形式,崇祯皇帝想要迁都南京。于是就在宫中秘密接见了大臣李明睿,商量迁都南京的事,因为南京是明朝的陪都,在江南地区相对来说比较安定。崇祯皇帝和李明睿商量了几天以后,李明睿在上朝的时候向皇帝提出了南迁的事,但是当李明睿将这件事提出来的时候,却遭到了满朝文武的极力反对。因为在大臣们心中南迁无异于是逃跑,大明江山两百多年的基业不能就这样拱手让人,谁也当不起这个责任。于是崇祯皇帝和李明睿精心策划的迁都计划就在众位大臣,的反对下宣告结束。崇祯皇帝失望透顶,还说出了著名的一句话,朕非亡国之君,诸臣都是亡国之臣。但是也正因为本次没有迁都南京,但是几个月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大明王朝的基业毁于一旦。

1644年的北京城已经是相当巨大了,北京城内外城城墙总长度已经达到了75公里,但是守卫北京城的三大营总数却不到三万人,许多城墙根本没有士兵守卫。为了征召士兵,崇祯皇帝曾经在大臣中募捐。崇祯皇帝首先想到他的岳父周奎,按理说这女婿有难。老丈人应当伸出援助之手才对,但是这周奎却百般阻挠,说自己没钱,最后只拿出了一万两白银,而其他的大臣也都和周奎如出一辙,最终这场声势浩大的募捐只筹集到了二十万两白银。试想一下满朝文武几百号人,就拿出了这么一点,这让崇祯皇帝的心都凉透了。那么这些大臣到底有没有钱吗?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在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不少大臣被抄出巨额财产,而崇祯皇帝的老丈人周奎仅现银就被抄出了五十多万两,家中奇珍异宝更是不计其数。

由于京城没有军队守护,崇祯皇帝想让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将大军调回回北京。但是如果吴三桂一旦离开山海关,就等于是把山海关拱手让给大清,所以又遭到文武百官的极力反对,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北京城破和这些因循守旧的大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大军围攻北京城,由于北京城内没有多余的士兵,被逼无奈的崇祯皇帝连太监都用来抵御李自成的军队,但最终无力回天。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大明江山两百多年的基业就这样毁于一旦,毁于自己之手,毁于文武百官之手,最终选择在煤山歪脖子树上以身殉国,只留下了那几十个字的遗诏。

崇祯皇帝到死都在埋怨那些耽误自己,阻碍自己的大臣,自己的死和明朝的灭亡,都和那些大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他到死都还在维护黎民百姓,留下任贼分裂朕尸,误伤百姓一人的豪言壮语。如果崇祯皇帝生在盛世,说不定也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只可惜天意如此,造化弄人。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棣比朱允炆更适合,为何朱元璋宁愿杀功臣,也不传位给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传位朱允炆朱棣,朱棣和朱允炆谁的能力强,朱允炆为何不杀掉朱棣

    关于朱元璋屠杀功臣,有多种说法,比较可信的一种是,他屠杀功臣,是为了孙子朱允炆。朱允炆性格温厚软弱,他怕朱允炆做上皇帝后,驾驭不住这些功臣,于是在自己还健在的时候,对功臣展开了清洗,帮助朱允炆清除威胁。读明史我们能发现,朱元璋并非一上台,就对功臣展开了杀戮。即使在朱元璋当皇帝的前期,有一些功臣被朱元

  • 南宋中兴十三战之赵撙复蔡州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蔡州是现在什么地方,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跑到诏安,平蔡州三首

    上次,咱们讲了茨湖之战,在完颜亮策划的这次大规模南侵之战中,四路大军的西线、中线都属于牵制,可即便如此,南宋方面也不能不管,毕竟人家大军压境。中线战场,吴拱出场,在茨湖水战中,宋军冒出了不要命的史俊,一通大砍大杀,直接击溃了刘萼的水军前锋。而这刘萼也是个怂货,眼看吴拱不好惹,干脆退回了蔡州,当初在完

  • 忽必烈本来与王位隔得很远,他找到一条怎样的路,最终曲折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忽必烈怎样继承王位,忽必烈传奇1-52集,铁木真和忽必烈

    (忽必烈)建功立业的思想,在蒙古帝国的黄金家族中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支撑蒙古帝国能够横扫欧亚,建立超级大版图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同时,成为蒙古草原上的“王”,对于每一个黄金家族的子弟来说,都是他们的终极梦想。忽必烈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人,这样的梦想当然也是有的。但是,忽必烈想要成为蒙古大汗,其实是相当

  • 妲己背了千年“黑锅”?一件殷商文物出土,揭开了真实的妲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妲己历史面貌,揭秘妲己的真实面目,历史上的妲己是白色狐狸吗

    我们从一件出土的商朝文物中可以看出,苏妲己并非是史料中记载的祸国殃民的女子,我们不能说商纣王因为非常喜欢苏妲己,就将商朝灭亡的原因归结在她身上。根据这些印刷出土的甲骨文描述:商纣王曾经平定了一个苏氏部落,当时苏妲己就是纣王从中得到的战利品之一,也就是说苏妲己也只是一个受害者,姬昌即位后,西伯侯迅速强

  • 武王灭商,为何不对纣王斩草除根,却为三监之乱埋下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武王灭商的重要证据,纣王为什么要杀武王,武王灭商的真实事件

    《史记》关于周武王姬发灭亡殷商以后,是这样记载的:武王把殷朝的遗民封给商纣的儿子禄父。又命令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佐禄父治理殷国。从这段记载里说得就很清楚了,武王灭商,只是把纣王帝辛打败并逼迫他自杀了,按史书上的记载,武王除了首先安排殷朝的遗民外,还让召公把箕子从牢里放了出来,又让毕公释放了被囚禁

  • 为何长平之战赵国被坑杀四十万人后,却在第二年击败秦国三十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长平战后赵国女人,赵国派谁镇守长平三年,赵国长平大败秦军

    [var1]事实上,并不是秦国没有发动攻赵之战,而是在发动攻赵之战时,被赵国击败了。那为何赵国在第一年损失四十万青壮后,在第二年还能击败强秦,并造成秦国三十万人的损失?长平之战后第二年,秦国即发动攻赵之战,但与长平之战所不同的是,这次领军的不再是白起。而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举国上下同仇敌忾,于是邯郸之

  • 重耳作为晋国继承者,为何要把王位让给他人?原来这是个坑!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晋国重耳简介,重耳是怎样登上晋国王位的,重耳会回晋国当国君吗

    [var1]在晋国献公去世之后,晋国就发生了一场权力的斗争。晋国的中大大夫里克为掌控晋国大权,就进行政变杀害了献公宠妃骊姬以及她的儿子晋国公子奚齐。之后,晋国的几位君王有相继被害;导致晋国各个势力开始为晋国王位进行较量,晋国的混乱也就由此展开。这其中较量的各势力相互纠葛,复杂程度可谓是难以难以想象。

  • 太平天国坚持抗清的14年中,为何始终缺少战略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太平天国背后的血泪史,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及教训,太平天国为何能坚持十几年

    历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自开始的时候,便有着一个致命的缺憾,那便是,从始至终都缺少战略家。这中间的洪秀全、杨秀清显然,缺少明确的战略眼光。要不也不会在建都之初,便置江南、江北两座大营而不顾,选择同时进行北伐与西征。这样的表现,所映照的则是太平天国缺少一个固定的战略。当然,太平天国并不缺少将才,但

  • 正视历史,乾隆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为什么乾隆被列为昏君,乾隆是第一昏君吗,乾隆早期算明君吗

    乾隆“宽严相济”的为政措施,给他的坐稳江山,取得巨大功业带来了巨量的福利。乾隆刚上台的前13年里,为政措施以宽为主,缓和了雍正时期的时候紧张、高压气氛,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实际上对稳固自己的统治,争取人心,也是相当有成效的。乾隆13年后,乾隆施政以严。宽严相济,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乾隆25年到3

  • 雍正王朝中,躺担架上的老十三胤祥,靠什么控制兵权?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再有就是士绅一体纳粮,本来那时候的秀才啊,举人啊,都不用当差和纳粮的,但是这项政策出来以后,不管你是谁,都需要交税,这次伤害的几乎是所有的读书人和官员以及满人。火耗归公这个政策主要是减免税负的,因为那时候运输粮食和银两是有损耗的,这个损耗是算到老百姓头上的,所以各地方就胡乱多收税。而雍正帝即位后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