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即位后,顺利解决了高丽问题,随后他按照中华传统和惯例,从1266年至1273年,8年间共派出5批使臣,赴日本招抚,要求对方纳贡称臣,结果都没有得到日本的肯定答复。
恼怒的忽必烈,于1274年下令第一次东征日本。当时的日本正处于镰仓幕府时代,闻报后在沿海岸口布设军队,在如今的日本九州福冈博多湾等地,与少部分登陆的蒙古军队发生了战斗。但是,蒙古军的大部队因为遭遇强台风,战船多数被毁,登陆和没登陆的人马,最后只好匆忙返回。
第一次东征失败,忽必烈一边忙于南宋的战事,一边再次派使臣前往日本。有了首战胜利的信心加持,镰仓幕府这次毫不客气,把蒙古使臣斩首,只留下一个小兵,让他把其他人的脑袋捎回去。见到一堆脑袋,忽必烈彻底怒了,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拿下日本,为此专门建立了“征东行省”,目的就是征讨日本。
1281年的夏初,忽必烈组织2支远征开始第二次东征。一支从合浦(今韩国马山)出发,主将是曾经参与首次东征的将军忻都,率部4万余人,战船900余艘;一支从庆元(今浙江宁波)出发,主将是南宋的降将范文虎,率部10万余人,战船3500艘。
2支东征大军整装渡海中,夏季强台风大起,摧毁了无数渡海的战船。最终,14万大军生还者不足3万人……终其忽必烈一生,这是他唯一的惨败。对此,日本则开启自我吹嘘的模式,把台风美化包装成所谓的“神风”,认为有“神风”的保佑,日本将战无不胜,并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炮制出“神风突击队”。
强台风也好,“神风”也罢,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忽必烈的大惨败?
蒙古大军东征日本前发动的所有战争,全部是纵横于内陆平原,依靠马上骑射打天下,缺乏海上作战的经验。所以,第一次东征有些勉为其难,少部分部队抢滩之后,没有守住滩头阵地,蒙古的后续大部队在无法顺利登陆的情况下,最终因强台风的到来而败走。
虽然第二次东征时,忽必烈有了南宋水军的帮助,但是南宋水军更擅长的是内海、内湖的水战,对于跨海作战同样经验值为零。因此,在东征日本时,所驾驶的居然是没有龙骨的平底船。
平底船有较大的载重量,在兵源携带上有充足保障,但是因为吃水线较浅,稳定性差,只适合在内海、内湖作战,根本承担不了跨海作战的需求。尖底船则吃水量较深,船体大部分可深入水下,稳定性较高,更适合渡海渡洋。
蒙古大军第二次东征日本,连平底船、尖底船的各自优劣都没搞明白,14万大军就这样奔袭日本了。不要说遇上台风,能不能安全登陆都是问题,何况面对强台风时,这样的平底船自然不堪一击。
当然,在东征时间和战机的选择上,忽必烈也缺乏谋略和算计,既然有了首次的失败教训,为什么第二次依然选择东南季风盛行的时候?或许,他只想到东南季风对大军驾船行驶带来的好处,没想到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