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皇帝选择了“锦衣卫”这个特务组织来为自己服务,但是随着锦衣卫制度的发展,皇帝们发现这其中也有很大的弊端。那就是锦衣卫等特务组织会对朝政造成混乱,而且这种制度由于特务机构的权力过大,还容易引火烧身,危机自身的安全。所以在清朝时,像明朝的这种特务机构不再延用,而且对宦官干政的事情进行了严格的制度管理,避免了历朝历代出现的宦官干政现象。但是,作为皇帝,还是对掌控朝臣的真实动态有着迫切的需要,而清朝的皇帝们又该如何去做呢?
清朝初期,虽然大清取得了政权,但内部还未完全安定。不仅有三大汉人藩王盘踞在南方,各路权臣也是互相勾结,蠢蠢欲动,再加上民间还有很多前朝遗老遗少组成的反清组织,使得整个大清不敢轻易设置这种会激化社会矛盾的特务机构。但是皇帝还是需要这样的特务机构来为自己提供真实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清朝发明了一种不必公开的秘密政治。
政治密探
对于清朝的政治密探可能很多人都不曾听说过,但这从康熙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康熙时期,南方的汉人官员和士绅仍然有反清的可能。因此康熙皇帝开始设立政治密探,但是选用密探的人需要对皇帝绝对的忠诚,又不能像以前的朝代那些选择外戚或者是宦官,因为这两种人相对而言是皇帝可以信任的力量,但在利益面前也难免出现背叛,这从历代的历史中就可以知道。因此,在清朝时皇帝们选择了包衣。
所谓包衣其实就是家奴的意思,女真的贵族阶层都有自己的包衣。相对而言,这些人是皇帝比较信任的对象。皇帝将上三旗的包衣们设立为政治密探,向自己汇报各路大臣的动态,这让皇帝对大臣们拥有了比较好的控制方式。比如曹雪芹的爷爷就是康熙的包衣,加之康熙的奶妈也是曹家人,因此曹家曾经备受恩宠。
秘密奏折制度
虽然政治密探能起到一定的监视效果,但让大清朝的皇帝们真正能掌握群臣的秘密武器,而是“秘密奏折制度”。
在雍正之前的时期,官员向皇帝上书的奏章都是对大部分官员公开的。像一些内阁的成员一般都会先看奏章的内容,再向皇帝上奏,所以一些对内阁官员不利的信息,就很难传达到皇帝那里。因此,在雍正时期皇帝除了继续使用公开的奏章外,还让官员们用秘密“奏折”的方式传达信息。
而这个奏折是只有皇帝一个人可以看的报告,其他人都不能偷看。这样的情况下,皇帝可以向不同的大臣们询问同一件事情,而大臣也不知道别人会如何报告,所以只能向皇帝说实话。这样皇帝就可以比较有效的控制朝臣。这种方式使得皇帝能控制中上层的所有大臣,避免他们出现异心。
清朝的奏折制度,使得皇帝可以进行扁平化管理大臣,因为之前的朝代,皇帝下达命令后,一般都是一级一级进行向下传递的,这就使得很多事情都是公开的。而在奏折制度出现之后,皇帝下达的命令就很可能会绕开其他官员,使得其他的部门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完成皇帝的意愿,这大大加强了皇帝的权力。相对于皇帝把所有的大臣都变成了自己的特务,这种掌控力也使得清朝没有出现大的内部反叛。
所以,在清朝皇帝的权力是高度集中的。这种秘密的政治制度保证了皇帝的个人欲望不再受文官体系的制约。所以,在大清时,存在于我国千年的文人们集体失声。因为这种秘密政治制度,文官们不可能知道皇帝的真实想法和他做了那些事情,所以也就不可能像以前的朝代那样发挥文官们的舆论监督。所以,在清朝时皇帝的意志就决定了一切,所有人都必须服从于皇帝,若是谁敢违背皇帝的旨意将会被清除出去。在这种制度之下所有人都变成了奴才,也变成了哑巴。
而大清的皇帝们,也因为在身边失去了真正的谏臣,在一群奴才的唯唯诺诺中失去了对世界形势的准确判断,在天朝上国的春秋大梦中被英国人打开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