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榜下捉婿那些事:疯狂抢婿笑料百出,为抢状元副宰相贡献两女

宋朝榜下捉婿那些事:疯狂抢婿笑料百出,为抢状元副宰相贡献两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991 更新时间:2024/2/7 8:28:11

原创文章,已开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重文抑武的宋朝,是科举制度最完善的时代,科举取士成为朝廷选拔官吏的最主要途径。为了鼓励读书科举之风,宋真宗亲笔写下了著名的《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诚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并非是宋真宗给天下读书人画的大饼,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科举高中不但意味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往往也意味着贤妻美妾、事业爱情双丰。这是因为,“榜下捉婿”会让迎娶高门千金的洞房花烛夜在金榜题名后不久便接踵而至。

(《清平乐》年轻考生苏轼苏辙剧照)

所谓“榜下捉婿”,是宋朝盛行的一种婚姻文化。狭义的“榜下捉婿”是指在科考发榜之日,全国各地的高官富绅齐聚榜下,在新科举人进士中为自家女儿挑选夫婿。而广义的“榜下捉婿”,则泛指高官富绅在新科青年才俊中择婿的行为。

由于“翁多婿少”,“挑婿”的凶猛程度无异于“抢婿”,所以民间戏称为“捉婿”。宋朝的“榜下捉婿”到底有多疯狂?我们可以从两则令人啼笑皆非的真实事例中窥知一二。

(《清平乐》科举考生剧照)

事例一:宋朝有一位新进举人,因为相貌出众在揭榜当日成为哄抢对象,为了抢婿成功,有一权势之家出动十多个家丁将其强行簇拥回府。一位身穿官服的老爷开门见山问道:“老夫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女儿视若掌上明珠,长得也算标致,想要嫁给公子为妻,不知道可否?”青年深鞠一躬,回答道:“在下出身寒微,感谢大人抬爱,至于娶令千金之事,要不等我回家与妻子商量一下再说,如何?”引得哄堂大笑,一时传为趣闻。原来,这位新进举人虽然年轻,却早已娶妻生子,莫名其妙被捉了婿,本非他所愿,便只能用这种方式化解尴尬,礼貌而不失幽默。

事例二:举人尚且如此,进士则更抢手。宋人笔记记载,有一位叫韩南老的读书人,一把年纪才考上进士,刚刚中榜便有人上门求亲,对方乃是一位年方二八(十六岁)的富家千金,一心要嫁一位进士。老者很无奈,只能写诗婉拒曰:“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原来,这位中榜进士已经七十三岁了,当那位小姐的爷爷都绰绰有余了。

不过,看似奇葩的“榜下捉婿”,却折射出北宋的文化昌盛和社会进步,意味着门当户对不再是封建婚姻的最高标准,才学取代门第成为获得高官厚禄的第一要素。

(科举出身的北宋才子:晏殊范仲淹、欧阳修)

电视剧《清平乐》中,对宋朝的“榜下捉婿”文化也多有体现,比如,名臣晏殊把女儿嫁给了青年才俊富弼,宰相杜衍把女儿嫁给了当朝才子苏舜钦,这都是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而堪当北宋“榜下捉婿”界第一高手的,非参知政事(副宰相)薛奎莫属。

薛奎唯一的儿子薛直儒早卒,膝下唯有五个女儿,他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未来女婿身上,所以对“榜下捉婿”尤为热衷且不计代价。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的那次科举,状元的大热门是后来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但由于他恃才傲物,锋芒毕露,以晏殊为首的考官欲挫其锐气,以便促其成才,便把状元头衔给了年仅19岁的黑马考生王拱辰。

(《清平乐》王拱辰剧照)

欧阳修与王拱辰,一个是呼声最高的当朝才子,一个是前途无量的新科状元,志在“榜下捉婿”的薛奎哪个也不舍,都想抢回家,好在他女儿多,足够分配。但当时,欧阳修已有婚约,薛奎只能先抢了王拱辰,将三女儿下嫁与他。

后来,欧阳修的原配胥夫人不幸早逝,薛奎得知后赶紧主动上门求亲,并如愿将四女儿下嫁欧阳修当了续弦。随即,薛奎的三女儿也不幸去世了,于是他又让自己的五女儿接替姐姐做了填房,以求与王拱辰继续着翁婿关系。

与《清平乐》中刻画的形象一致,真实历史中的欧阳修也是个嘴下不饶人的愤青。他向来看不惯王拱辰,于是写诗调侃道:“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清平乐》王拱辰与欧阳修剧照)

在欧阳修看来,王拱辰为了给副宰相当女婿,三小姐死了娶五小姐,有悖伦常,毫无底线。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件事也未必有那么强的功利性,毕竟薛三小姐生有子嗣,薛奎担心后妈对外孙不好,所以让薛五小姐代替姐姐照顾孩子,也是人之常情,这种事在古代不算奇怪。当然,薛奎与王拱辰确实私下关系和谐、朝中相互依仗,想要延续翁婿关系也是可以理解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据《宋史·李格非传》记载:“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也就是说,薛奎把女儿嫁给了王拱辰,王拱辰有个孙女嫁给了李格非,二人所生的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清照。由此可见,薛奎“榜下捉婿”,不但捉到了状元王拱辰,还为后世贡献了“千古第一才女”,无论初衷是什么,终究是于史有功的。

参考资料:《宋史》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文章

  • 刺史、太守、县令之类的地方官在宋朝以后为什么消失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朝刺史职责有多大,宋朝刺史官职,宋朝时的刺史是什么官

    众所周知,以藩镇割据为代表的地方官做大成为唐朝中后期和五代十国的社会顽疾,严重威胁天下统一和中央集权。因此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宋朝自然想尽办法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宋朝以前的地方主官(如刺史、太守、县令)虽然都由中央任命,但都属于中央官员以外的地方官系统,一旦中央衰微就可以各地为政。

  • 杀敌六人竟谎报杀敌六万,毛文龙真的是死有余辜,袁崇焕没有错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袁崇焕怎么杀的毛文龙,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原因是什么,袁崇焕有什么资格杀毛文龙

    之后,为了能够习武,风华正茂的他只身来到山海关,在此度过了二十多年的行伍生涯。当时,明朝的国力渐衰,女真各部落蠢蠢欲动,想要脱离明朝的统治。生性好武的毛文龙在辽东一直观察两方的局势,对女真人有了非常全面的了解。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他参加了武举考试并名列第六。朝廷看到了他身上的才能,于是,逐渐

  • 一时失言,宋高宗赵构赐“精忠岳飞”大旗弥补亏欠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赵构对岳飞起了杀心吗,赵构是怎样评价岳飞的,赵构如何评价岳飞

    伪齐皇帝叫刘豫,因为金国卖命,宋朝爱国将领上书奏请出兵讨伐。1113年,宋军攻下颍昌,刘豫大惊,忙派李成率兵两万迎战,并向金国搬请救兵。李成和金兀术合兵进攻宋军,很快占领了颍昌、邓州、襄阳等地,一时猖獗。1137年(绍兴七年)二月,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朝见之际,岳飞心里还是放不下荆湖北路和京西南路

  • 明朝拥有燕云十六州,有这条生命线,为何还是被少数民族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收复了燕云16州吗,明朝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明朝灭国真实历史

    在宋朝及五代之前统一国家中,燕云十六州大部分时间在中原国家手里,因此,北方的少数民族国家,由于缺乏必要的耕种土地,无法过上相对自给自足的生活,因此他们必须南下抄掠,或者挑起和周边其他民族的战争。而这种物资的缺乏和战争的常态化,也使得北方的少数民族很难成熟起来。所谓很难成熟起来,就是他们很难发展成一个

  • 为何清宫剧泛滥成灾,元朝的却少有人拍?其实是没人敢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为什么不敢拍元朝的剧,最近的清宫剧,为何元朝的电视剧至今没人拍

    清宫剧的泛滥由来已久,早一点的如《康熙大帝》、《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等,虽讲的也是清朝但质量也还过得去。但后来的类似《步步惊心》、《如懿传》、《甄嬛传》以及《延禧攻略》等等,皇帝基本上不是在忙着谈恋爱就是在去后宫的路上。一部又一部的清宫剧,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休闲生活时,也带来了审美疲

  • 南宋就是亡于这场战争,自此南宋再无药可救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南宋抗金南宋灭亡的资料,南宋人会自称南宋吗,南宋的生死存亡

    有历史爱好者认为,倘若这场战争中南宋能派遣名将孟珙指挥,那么,其结果一定会大不相同。根据史料的记载来看,孟珙、史嵩之等人均认为:蒙古与南宋之间的国力有天壤之别,即便这场战争能够成功,亦无法防御蒙古人的反扑。说起来,“端平入洛”这一战略理论是金国人首先提出的,这套战略体系与金人早年制定的“拒关守河”战

  • 朱元璋能建立明朝,这支军队功不可没,可以说是朱元璋捡了大便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白莲教,相信没有几个人不知道,说起朱元璋,更是妇孺皆知了。在历史上,每一次起义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收拢人心,或身份正统,或为天下而生。而红巾军打出的旗号就是白莲教,红巾军通过白莲教招揽了数以万计的将士,正是白莲教的成立,使得红巾军这一小簇星星之火得以燎原。而且,红巾军的一系列动作,还为朱元璋扫清了

  • 宋朝重用文官,为什么明朝也重用文官?明朝文官竟能吊打宋朝文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文官与明朝文官,明朝时期的文官制度,宋朝文官到底有多厉害

    到了明朝时期,明朝的军事制度,一直以来也有一个槽点,那就是:文官带兵。甚至,连金庸老先生都忍不住感叹道:明朝文官带兵并非运气原因,而是文官确实有这方面的军事才能。那么,明朝为何也有这一传统,究竟是什么原因,今天我们就来挖掘挖掘其背后的真正深意。其实,这一现象是和明朝的军事制度有着莫大的关系,它主要呈

  • 苏轼在寺庙大喊:秃驴何在!小和尚仅回答4字,堪称千古绝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在政治上,苏轼却是屡屡不得志。熙宁四年(1077年),苏轼向皇上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端,被王安石知道了,而王安石正是新法的实施者。这让王安石很是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皇上面前抱怨苏轼的过失,无奈之下苏轼只好主动请求调出京城,开始了在外漂泊的为官生涯。即便十分艰苦,但仍然取得了一些政绩,造福百姓。真正

  • 此战为中原埋下了百年隐患,从此,宋朝再无力收复西北之地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的战争史,宋朝有没有收复中原,宋朝统治中原多少年

    西夏原本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权,它只是大宋王朝附属的一小部分罢了。并且,刚开始的时候它也并不叫西夏,而是叫“大夏”,只是由于当时这个政权建立的地方正好属于大宋王朝的西部,于是,宋朝将其称之为西夏,久而久之西夏王朝的叫法也就渐渐传开了。那么,这个王朝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说到这,我们就必须把历史追溯到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