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拥有燕云十六州,有这条生命线,为何还是被少数民族灭国

明朝拥有燕云十六州,有这条生命线,为何还是被少数民族灭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716 更新时间:2024/2/7 8:30:59

朝及五代之前统一国家中,燕云十六州大部分时间在中原国家手里,因此,北方的少数民族国家,由于缺乏必要的耕种土地,无法过上相对自给自足的生活,因此他们必须南下抄掠,或者挑起和周边其他民族的战争。

而这种物资的缺乏和战争的常态化,也使得北方的少数民族很难成熟起来。所谓很难成熟起来,就是他们很难发展成一个可以延续时间较长的强盛帝国。虽然依靠强人政治,在短期内可能呼风唤雨,但也就闹腾一阵子,便会迅速烟消云散,最后又再次分化瓦解,被别的民族所替代。

石敬瑭

不过,自从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送给契丹后,契丹拥有了燕云十六州这块可耕种的土地,同时又获得了较好的战略缓冲屏障。这就使得北方的少数民族国家,获得了成长的环境。由此,北方先后孕育出了辽国、西夏、金国、蒙古等一系列大国。而宋朝在这些北方大国的轮番打击下,先是被占去了半壁江山,接着被占去了全部江山。作为汉人占统治地位的中原朝,第一次让位于少数民族,中国变成了由少数民族来统治的时代。

从这里,一些历史研究者便得出一个结论,燕云十六州是中原国家和北方少数民族国家之间的生命线。谁要是拥有了这一块地域,谁就会生存下来。

这个结论在历史上获得了普遍认可。不过,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从蒙古人手中夺过江山,由汉人占统治地位的明朝,获得了燕云十六州。可是,为什么最终依然败给了少数民族国家呢?

而且,明朝不仅仅拥有燕云十六州,他们还拥有比历史上汉唐这样的统一国家更强大的军事力量。汉唐的边关,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开放的。虽然也驻扎了军队,但是无论是军事设置,还是军队的数量,明朝都远远比汉唐要强得多。

(明朝武将)

由于明朝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同时又在边关囤积重兵,这就使得明朝对北方的少数民族具有超强的打击能力。北方少数民族的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照理说,在这种情况下,北方的少数民族是很难成长起来的。可是为什么,在如此艰苦恶劣的环境下,满清不但成长了起来,而且最终还灭亡了明朝呢?

不是说燕云十六州是南北两方的生命线吗?为什么“燕云十六州定律”,在那时候不灵了呢?

我认为,并不是“燕云十六州定律”不灵了,而是明朝过度使用了这个定律。怎么解释呢?

实际上,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来看,中原国家与少数民族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融合的关系。

少数民族国家离不开中原国家。首先因为中原国家可以提供丰富的粮食,这是少数民族国家所缺少的。其次,中原国家化发达,政体稳定,老百姓遵规守纪,礼教道德先进。这些,都是少数民族国家需要学习的。

而中原国家其实也离不开少数民族国家。一方面,少数民族国家是中原国家的一个很好的屏障。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明没有断代的古国。之所以文明没有断代,与中华民族自身的内力有很大关系,但也离不开周边少数民族国家的屏障作用。也就是说,事实上历史上西域国家曾多次发动过试图打进中原国家的战争,包括鬼方、贵霜王朝、西辽、帖木尔帝国等等,但是其实都没能打到中原来。究其原因,与周边少数民族国家的屏障作用是不无关系的。

(少数民族的入侵)

另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国家能给中原国家提供战马、皮、药材等等。没有这些支持,中原国家军队的战斗力及整体国力都会减弱。

所以,在汉唐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国家,是建立了一种很好的朝贡体系的。除此以外,由于那时候北方有多个民族,因此,中原国家经过不断分化瓦解,让北方未能做大。

但是明朝的时候,一方面不断压缩北方少数民族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在边防上投入大量的军力。这样一来,北方实际上就没有变化的机会,整个明朝,北方也就主要是蒙古族,没有再次演变成其他民族。而明朝由于强力压制,投入力量太强,最终把自己给压垮了。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而这样因此给了北方喘息的机会。努尔哈赤抓住这个机会,仅仅凭借着13副铠甲起义,最后就发展到推翻明朝。

如果明朝不是在边关投入大量军力强力压制北方,最终就不会把自己拖垮,也不会给北方重新崛起的机会。明朝可能改朝换代,但肯定不会再被少数民族政权代替。

(参考资料:《宋史》《明史》等)

更多文章

  • 为何清宫剧泛滥成灾,元朝的却少有人拍?其实是没人敢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为什么不敢拍元朝的剧,最近的清宫剧,为何元朝的电视剧至今没人拍

    清宫剧的泛滥由来已久,早一点的如《康熙大帝》、《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等,虽讲的也是清朝但质量也还过得去。但后来的类似《步步惊心》、《如懿传》、《甄嬛传》以及《延禧攻略》等等,皇帝基本上不是在忙着谈恋爱就是在去后宫的路上。一部又一部的清宫剧,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休闲生活时,也带来了审美疲

  • 南宋就是亡于这场战争,自此南宋再无药可救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南宋抗金南宋灭亡的资料,南宋人会自称南宋吗,南宋的生死存亡

    有历史爱好者认为,倘若这场战争中南宋能派遣名将孟珙指挥,那么,其结果一定会大不相同。根据史料的记载来看,孟珙、史嵩之等人均认为:蒙古与南宋之间的国力有天壤之别,即便这场战争能够成功,亦无法防御蒙古人的反扑。说起来,“端平入洛”这一战略理论是金国人首先提出的,这套战略体系与金人早年制定的“拒关守河”战

  • 朱元璋能建立明朝,这支军队功不可没,可以说是朱元璋捡了大便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白莲教,相信没有几个人不知道,说起朱元璋,更是妇孺皆知了。在历史上,每一次起义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收拢人心,或身份正统,或为天下而生。而红巾军打出的旗号就是白莲教,红巾军通过白莲教招揽了数以万计的将士,正是白莲教的成立,使得红巾军这一小簇星星之火得以燎原。而且,红巾军的一系列动作,还为朱元璋扫清了

  • 宋朝重用文官,为什么明朝也重用文官?明朝文官竟能吊打宋朝文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文官与明朝文官,明朝时期的文官制度,宋朝文官到底有多厉害

    到了明朝时期,明朝的军事制度,一直以来也有一个槽点,那就是:文官带兵。甚至,连金庸老先生都忍不住感叹道:明朝文官带兵并非运气原因,而是文官确实有这方面的军事才能。那么,明朝为何也有这一传统,究竟是什么原因,今天我们就来挖掘挖掘其背后的真正深意。其实,这一现象是和明朝的军事制度有着莫大的关系,它主要呈

  • 苏轼在寺庙大喊:秃驴何在!小和尚仅回答4字,堪称千古绝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在政治上,苏轼却是屡屡不得志。熙宁四年(1077年),苏轼向皇上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端,被王安石知道了,而王安石正是新法的实施者。这让王安石很是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皇上面前抱怨苏轼的过失,无奈之下苏轼只好主动请求调出京城,开始了在外漂泊的为官生涯。即便十分艰苦,但仍然取得了一些政绩,造福百姓。真正

  • 此战为中原埋下了百年隐患,从此,宋朝再无力收复西北之地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的战争史,宋朝有没有收复中原,宋朝统治中原多少年

    西夏原本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权,它只是大宋王朝附属的一小部分罢了。并且,刚开始的时候它也并不叫西夏,而是叫“大夏”,只是由于当时这个政权建立的地方正好属于大宋王朝的西部,于是,宋朝将其称之为西夏,久而久之西夏王朝的叫法也就渐渐传开了。那么,这个王朝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说到这,我们就必须把历史追溯到唐朝

  • 都说宋朝最大的奸臣是秦桧,这个人比秦桧还奸诈,逼皇帝给他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十大奸臣秦桧,宋朝四大奸人秦桧,南京秦桧博物馆中的秦桧雕像

    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遗臭万年的秦桧,而南宋后期就出现了一位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大权臣—贾似道。贾似道出身于名门,其家族乃是西汉名臣贾谊之后,祖父贾伟做过地市级的官员。而他的父亲贾涉先从一个基层的小官吏高邮尉做起,之后,因自己的努力屡建军功,做到了军区司令一级的大官。据记载,贾涉为官期间,数次击退金国的进

  • 宋朝有八贤王这个人吗? 八贤王赵德芳是什么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八贤王赵德芳,八贤王赵德芳骂昏君戏曲,赵德芳八贤王完整视频

    我们在看以北宋为背景的戏曲或影视作品时总会出现一个和蔼可亲又正气凛然的老头,就是八王千岁赵德芳。从八贤王的名字赵德芳来看,他的原型应是宋太祖的第四子。在观众的印象中这个老头就是正义的化身,多次在忠臣遇险时出手相救,与奸臣做针锋相对的斗争。他的地位与皇帝相等,都是君主级别,可以面见皇帝或接受圣旨的时候

  • 宋朝弱小,为什么还能抗过三百年的王朝大限?一个制度作用很大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朝强盛和衰败的时期,宋朝的耻辱史有多严重,宋朝有多弱小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根据《避暑录话》的记载:赵匡胤在建国之后,非常神秘地在太庙中树立了一座石碑,并将其称为“誓碑”。赵匡胤立下祖制,每逢新君即位,皇帝必须前往太庙祭拜先祖,随后,带着一个不识字的小太监阅读石碑的内容,“瞻默诵讫”。因为,太庙是皇家禁地,连侍奉在皇帝身边的内臣都无权进入太庙,而唯一能陪

  • 袁崇焕斩杀毛文龙到底是对还是错?对明朝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袁崇焕怎么杀的毛文龙,明末袁崇焕杀毛文龙视频,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原因是什么

    话说,在崇祯二年六月,蓟辽督师袁崇焕在双岛斩杀了东江总兵毛文龙。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年之后,袁崇焕也被崇祯以九条罪状磔死,也就是凌迟。四百多年来,学者们围绕着袁崇焕和毛文龙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有人力挺毛文龙,认为:袁崇焕妒贤嫉能,与后金联手杀了毛文龙;也有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毛文龙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