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宋就是亡于这场战争,自此南宋再无药可救了

南宋就是亡于这场战争,自此南宋再无药可救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364 更新时间:2024/1/24 23:59:46

有历史爱好者认为,倘若这场战争中南宋能派遣名将孟珙指挥,那么,其结果一定会大不相同。根据史料的记载来看,孟珙、史嵩之等人均认为:蒙古与南宋之间的国力有天壤之别,即便这场战争能够成功,亦无法防御蒙古人的反扑。

说起来,“端平入洛”这一战略理论是金国人首先提出的,这套战略体系与金人早年制定的“拒关守河”战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金国势力被压缩到黄河以南,仅能以河南一隅作为根据地,凭借天险拒守,成功封锁了蒙古的南下之路。最后,若不是蒙古自南宋借道,恐怕一时间蒙古无法奈何金国。不过,当时金国人使用这套战术时,三峰山地区驻扎了至少二十万名金兵。

这也就是说,如果南宋想要照抄这份战略,起码要在冬季黄河结冰前部署十五万名宋军。以当时南宋衰落的国力及低效的行政能力来看,就算将南宋所有的兵力都抽调出来,也不超过十五万。所以,完成这一战略计划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除了不懂得军事的宋理宗和一些疯狂的主战派之外,朝中老臣并不同意执行这一战术。

当时进入中原夺回失地,主要可以沿着两条战略线路进军,它们分别是淮西和襄阳。宋理宗制定的战术是兵分两路。然而,在实施作战计划时仅有不到七万名淮军参与了这次行动,史嵩之等人拒绝接受调遣,并未响应圣旨。虽然,史嵩之的行为饱受后世历史爱好者诟病,但站在后来人的角度来看史嵩之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

从两淮地区进军中原,尚有河道可运输粮饷。但若从襄阳进军,则要面临“必须负载二十钟而致一石,亦恐未必能达”的窘境。既然襄阳补给线的效率低得可怕,还不如放弃这场高概率会失败的军事行动,保留实力。遗憾的是,宋理宗根本没有看清当时的战场形势,一意孤行地派赵葵、全子才两位将军自淮西进入中原。

当时正值酷暑,所以,蒙古人的主力大多驻扎于黄河以北,仅有一部分投降蒙古的金人驻守在河南。所以,这六万名宋军不费吹灰之力地拿下了汴京及商丘。尝到了胜利的甜头后,这支入洛军兵分两路,两个梯队加快速度向洛阳进发。因为蒙古人在此前的战争中挖开了黄河河堤,以至于黄河决口洪水氾滥,黄河流域的道路普遍泥泞不适合运输,所以,当时宋军的补给线已成问题。

蒙古人在收获了情报之后,派出先锋部队在洛阳城外的龙门镇进行偷袭。在此期间,由杨谊率领的第二梯队因大意轻敌遭到蒙古骑兵的突袭,仅一回合便被打得全军覆没。

在另一片战场上,蒙古主帅塔察儿率领的三万蒙古骑兵与宋军的第一梯队打得有来有往,战况相当胶着,“杀四百余人,夺团牌三百余,至午不解”。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南宋淮军在野战期间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重甲兵、弓弩手足以与蒙古骑射手抗衡。

然而,在龙门镇一战中,宋军的第二梯队全灭,所以,宋军第一梯队需要面临的远不止眼前的蒙古军队,还有一支战斗力强横的骑兵部队。更让宋军无法承受的是,蒙古人凭借机动性这一优势封锁了粮道,企图与宋军打持久战。无奈之下,宋军不得不向南方撤退,却在半途中遭到蒙古骑兵的截击,死伤殆尽。

这场战争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呢?

经此一役,南宋王朝损失了接近四万名野战军,大量粮草、军饷在运输途中损毁、被截,以至于,南宋失去了与蒙古抗衡的最后一点家底。更可怕的是,原本保持着微妙关系的蒙宋两国,因为,宋理宗的主动开战而翻脸,蒙古人获得了南征的口实。

就在第二年,仅野战兵就出动了十几万的蒙古军团,顺理成章地对南宋展开了全面攻势,使得南宋陷入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中。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这场战争的发动就是一个错误,宋理宗等主战派的无知让南宋放弃了最后的生机。

也是因为这场战争,宋理宗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端平入洛的失败给了他很沉重的打击,先前一度高涨的热情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消极保守,并且贯穿在他之后的朝政中。宋孝宗虽然隆兴北伐失利,还是和允文念念不忘收复中原,在治理内政上也颇有作为。宋理宗则在这次挫折后再也没有打起精神,余玠之死、刘整之叛等等南宋灭亡的种子就是在宋理宗当政的后期埋下的。

参考资料:

【《宋史》卷四百十七·列传一百七十六、《齐东野语》卷五】

更多文章

  • 朱元璋能建立明朝,这支军队功不可没,可以说是朱元璋捡了大便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白莲教,相信没有几个人不知道,说起朱元璋,更是妇孺皆知了。在历史上,每一次起义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收拢人心,或身份正统,或为天下而生。而红巾军打出的旗号就是白莲教,红巾军通过白莲教招揽了数以万计的将士,正是白莲教的成立,使得红巾军这一小簇星星之火得以燎原。而且,红巾军的一系列动作,还为朱元璋扫清了

  • 宋朝重用文官,为什么明朝也重用文官?明朝文官竟能吊打宋朝文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文官与明朝文官,明朝时期的文官制度,宋朝文官到底有多厉害

    到了明朝时期,明朝的军事制度,一直以来也有一个槽点,那就是:文官带兵。甚至,连金庸老先生都忍不住感叹道:明朝文官带兵并非运气原因,而是文官确实有这方面的军事才能。那么,明朝为何也有这一传统,究竟是什么原因,今天我们就来挖掘挖掘其背后的真正深意。其实,这一现象是和明朝的军事制度有着莫大的关系,它主要呈

  • 苏轼在寺庙大喊:秃驴何在!小和尚仅回答4字,堪称千古绝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在政治上,苏轼却是屡屡不得志。熙宁四年(1077年),苏轼向皇上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端,被王安石知道了,而王安石正是新法的实施者。这让王安石很是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皇上面前抱怨苏轼的过失,无奈之下苏轼只好主动请求调出京城,开始了在外漂泊的为官生涯。即便十分艰苦,但仍然取得了一些政绩,造福百姓。真正

  • 此战为中原埋下了百年隐患,从此,宋朝再无力收复西北之地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的战争史,宋朝有没有收复中原,宋朝统治中原多少年

    西夏原本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权,它只是大宋王朝附属的一小部分罢了。并且,刚开始的时候它也并不叫西夏,而是叫“大夏”,只是由于当时这个政权建立的地方正好属于大宋王朝的西部,于是,宋朝将其称之为西夏,久而久之西夏王朝的叫法也就渐渐传开了。那么,这个王朝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说到这,我们就必须把历史追溯到唐朝

  • 都说宋朝最大的奸臣是秦桧,这个人比秦桧还奸诈,逼皇帝给他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十大奸臣秦桧,宋朝四大奸人秦桧,南京秦桧博物馆中的秦桧雕像

    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遗臭万年的秦桧,而南宋后期就出现了一位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大权臣—贾似道。贾似道出身于名门,其家族乃是西汉名臣贾谊之后,祖父贾伟做过地市级的官员。而他的父亲贾涉先从一个基层的小官吏高邮尉做起,之后,因自己的努力屡建军功,做到了军区司令一级的大官。据记载,贾涉为官期间,数次击退金国的进

  • 宋朝有八贤王这个人吗? 八贤王赵德芳是什么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八贤王赵德芳,八贤王赵德芳骂昏君戏曲,赵德芳八贤王完整视频

    我们在看以北宋为背景的戏曲或影视作品时总会出现一个和蔼可亲又正气凛然的老头,就是八王千岁赵德芳。从八贤王的名字赵德芳来看,他的原型应是宋太祖的第四子。在观众的印象中这个老头就是正义的化身,多次在忠臣遇险时出手相救,与奸臣做针锋相对的斗争。他的地位与皇帝相等,都是君主级别,可以面见皇帝或接受圣旨的时候

  • 宋朝弱小,为什么还能抗过三百年的王朝大限?一个制度作用很大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朝强盛和衰败的时期,宋朝的耻辱史有多严重,宋朝有多弱小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根据《避暑录话》的记载:赵匡胤在建国之后,非常神秘地在太庙中树立了一座石碑,并将其称为“誓碑”。赵匡胤立下祖制,每逢新君即位,皇帝必须前往太庙祭拜先祖,随后,带着一个不识字的小太监阅读石碑的内容,“瞻默诵讫”。因为,太庙是皇家禁地,连侍奉在皇帝身边的内臣都无权进入太庙,而唯一能陪

  • 袁崇焕斩杀毛文龙到底是对还是错?对明朝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袁崇焕怎么杀的毛文龙,明末袁崇焕杀毛文龙视频,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原因是什么

    话说,在崇祯二年六月,蓟辽督师袁崇焕在双岛斩杀了东江总兵毛文龙。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年之后,袁崇焕也被崇祯以九条罪状磔死,也就是凌迟。四百多年来,学者们围绕着袁崇焕和毛文龙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有人力挺毛文龙,认为:袁崇焕妒贤嫉能,与后金联手杀了毛文龙;也有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毛文龙是罪

  • 岳飞虽死,后代却是一代比一代牛,二十一世孙战功不输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岳飞的五个儿子后代谁最厉害,甘肃秦安岳飞后代,岳飞的23世孙

    从古至今,英雄层出不穷,他们以傲人的气势和英勇的事迹闻名千古。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仅仅古代的英雄就数不胜数,刘备、项羽、蒙恬、霍去病等。无数的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让后人铭记与仰望。但是要说哪位历史上的英雄最让人敬仰,那必然是岳飞。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代名将,一生金戈铁马,战功赫赫。岳飞从二十岁就

  • 宋朝那些有趣的人和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历史绝对很有趣,宋朝最有趣的人和事,宋朝那些有趣的人和事音频

    范仲淹求学时读书非常刻苦,且抱负不凡。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真宗率百官去亳州朝拜太清宫,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时,学子们争先恐后地去看,唯独范仲淹不受其扰,仍旧闭门读书。同学跑来叫他,说你怎么不去看呀?范仲淹笑着说:“将来再见也不晚。” 换玉带丁谓随真宗出游,真宗下诏,赐给随从众臣每人一条玉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