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重用文官,为什么明朝也重用文官?明朝文官竟能吊打宋朝文官

宋朝重用文官,为什么明朝也重用文官?明朝文官竟能吊打宋朝文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474 更新时间:2024/1/23 20:45:46

到了明朝时期,明朝的军事制度,一直以来也有一个槽点,那就是:文官带兵。甚至,连金庸老先生都忍不住感叹道:明朝文官带兵并非运气原因,而是文官确实有这方面的军事才能。那么,明朝为何也有这一传统,究竟是什么原因,今天我们就来挖掘挖掘其背后的真正深意。

其实,这一现象是和明朝的军事制度有着莫大的关系,它主要呈现于明朝的中后期。自明朝建立以来,就实行“专征”制度,尤其是卫所制度发展的越来越强大的时候。所谓的“专征”,就是指受命自主征伐,或者擅自进行征伐。

由于,明朝打仗的时候,都是从卫所中挑出来兵员,组成军队之后再由大将率领出征。这样一来,士兵与将军互不相识信任感下降,军队的战斗力肯定会受到大大的影响。并且,“专征”对领军者的能力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明朝早期“专征”均是由能人异士担任,可是,到了建文帝朱允炆时期,就明显的不行了。朱允炆由于用人不当,靖难之役的时候,近百万的士兵败倒在燕朱棣的十几万人面前,最终,朱允炆的结局可想而知,成了成王败寇。

朱棣登基后将“专征”的重任交予国公邱福,在征讨鞑靼中邱福全军覆没而归。朱棣只得自行担起大任亲自北征,当然他成功了,也成为人们口中的“马上皇帝”。而之后,其重孙朱祁镇为效仿他这一壮举却光荣“牺牲”,土木堡全军覆没,他自己也成为俘虏。

从以上的历史事迹,我们也能看出“专征”有利有弊:

一方面需要避免将领拥有威胁皇权的资本;

另一方面却对将领的选择要求很高,否则,一旦看错人了的话就真成千古恨了。

明朝中前期,多是武将担任,可是,后来却发展成清一色的文官。

那么,这怎么又给倒回来了呢?

其实,这一转变,与明朝的政治制度也有着很大相关性。明朝实行分权制度,在中央,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在地方,地方兵权与行政权分开。但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在地方设置巡抚和总督,且这两个职位都由中央文官兼管,主要负责管辖兵马,司法大权等。

所以,原本安享太平生活的文官,也就慢慢的被推向了军事重地。

那么,文官怎么会突然掺和到这种事呢?

一是、明朝政治稳定,在太平时期,武将的作用就大大减弱了;

二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壮大,武举要求武将需精通兵法策略,而且,选拔权也是由文官担任;

三是、帝王本人为巩固自己的皇权,文官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刻,一般不会做出挑战皇权的行为,而武将则是帝王忌惮的对象。

因此,文官变成了“专征”的最好选择。

其实,文官“专征”也存在一定的顾虑,明王朝便设立了一套监督制度,给了武将“总兵”的职务。总兵常驻在地方,既可以统一事权,又可以提升军队的战斗能力。当然,总兵之上有巡抚的制衡,之后,又设置太监来镇守地方。

于是,就形成了宦官——文官——武将相互制约的局面,这就是明朝的“三位一体”模式。

三位一体模式其统领者称为“总督”,要运转好这一模式,需要由极有能力者方能做到,在明朝历史上除了王骥外,还有一个典型人物,那就是于谦。于谦是北京保卫战的兵部尚书,执着推行“以文制武”的观念。到后来,无论是对外御敌还是对内镇压,文官都发挥着很大作用。

这里,我们也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明朝时期的文官“专征”比宋朝时期的文官“专征”更据效力。

那么,明朝文官“专征”为何会吊打宋朝?

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

明朝文官“专征”要通过层层磨炼和考核,才能拥有这个头衔及权力。首先“专征”者要有一定的军事基础,比如:于谦从小便喜读兵书;王阳明更是文武双全,不仅熟读兵书,还勤加练武,在后来遭遇质疑时,才凭本事,也就是三箭全中靶心来征服众人。

当然,仅仅靠军事素养还是不够格的,在登顶期间还要经过层层考验,淤血奋战,真正地从下往上爬。比如,王越就是从一个小小的参谋长参与到军队的作战之中,慢慢积累经验再到后来的独当一面,因此,想要在明朝成为“专征”的领导者,也是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

可以说,明朝的这种模式,也培养了不少卓越的文官。

但是,明朝最终走向覆灭,也与这种模式的破坏有着很大的关联。

其一、明朝党派的争斗愈演愈烈,这就造成了许多军事才能非凡的文官受到迫害,成为党派之争的牺牲品。

其二、“三位一体”的模式,在明后期成为军队打仗的掣肘,由于,权力的分散,各职位之间相互的不信任,这也导致了明朝在战争中屡屡受挫,最终,成为其走向灭亡的重要点。

参考资料:

【《宋史》、《明史》、《明朝的“三位一体”模式》】

更多文章

  • 苏轼在寺庙大喊:秃驴何在!小和尚仅回答4字,堪称千古绝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在政治上,苏轼却是屡屡不得志。熙宁四年(1077年),苏轼向皇上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端,被王安石知道了,而王安石正是新法的实施者。这让王安石很是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皇上面前抱怨苏轼的过失,无奈之下苏轼只好主动请求调出京城,开始了在外漂泊的为官生涯。即便十分艰苦,但仍然取得了一些政绩,造福百姓。真正

  • 此战为中原埋下了百年隐患,从此,宋朝再无力收复西北之地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的战争史,宋朝有没有收复中原,宋朝统治中原多少年

    西夏原本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权,它只是大宋王朝附属的一小部分罢了。并且,刚开始的时候它也并不叫西夏,而是叫“大夏”,只是由于当时这个政权建立的地方正好属于大宋王朝的西部,于是,宋朝将其称之为西夏,久而久之西夏王朝的叫法也就渐渐传开了。那么,这个王朝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说到这,我们就必须把历史追溯到唐朝

  • 都说宋朝最大的奸臣是秦桧,这个人比秦桧还奸诈,逼皇帝给他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十大奸臣秦桧,宋朝四大奸人秦桧,南京秦桧博物馆中的秦桧雕像

    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遗臭万年的秦桧,而南宋后期就出现了一位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大权臣—贾似道。贾似道出身于名门,其家族乃是西汉名臣贾谊之后,祖父贾伟做过地市级的官员。而他的父亲贾涉先从一个基层的小官吏高邮尉做起,之后,因自己的努力屡建军功,做到了军区司令一级的大官。据记载,贾涉为官期间,数次击退金国的进

  • 宋朝有八贤王这个人吗? 八贤王赵德芳是什么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八贤王赵德芳,八贤王赵德芳骂昏君戏曲,赵德芳八贤王完整视频

    我们在看以北宋为背景的戏曲或影视作品时总会出现一个和蔼可亲又正气凛然的老头,就是八王千岁赵德芳。从八贤王的名字赵德芳来看,他的原型应是宋太祖的第四子。在观众的印象中这个老头就是正义的化身,多次在忠臣遇险时出手相救,与奸臣做针锋相对的斗争。他的地位与皇帝相等,都是君主级别,可以面见皇帝或接受圣旨的时候

  • 宋朝弱小,为什么还能抗过三百年的王朝大限?一个制度作用很大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朝强盛和衰败的时期,宋朝的耻辱史有多严重,宋朝有多弱小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根据《避暑录话》的记载:赵匡胤在建国之后,非常神秘地在太庙中树立了一座石碑,并将其称为“誓碑”。赵匡胤立下祖制,每逢新君即位,皇帝必须前往太庙祭拜先祖,随后,带着一个不识字的小太监阅读石碑的内容,“瞻默诵讫”。因为,太庙是皇家禁地,连侍奉在皇帝身边的内臣都无权进入太庙,而唯一能陪

  • 袁崇焕斩杀毛文龙到底是对还是错?对明朝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袁崇焕怎么杀的毛文龙,明末袁崇焕杀毛文龙视频,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原因是什么

    话说,在崇祯二年六月,蓟辽督师袁崇焕在双岛斩杀了东江总兵毛文龙。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年之后,袁崇焕也被崇祯以九条罪状磔死,也就是凌迟。四百多年来,学者们围绕着袁崇焕和毛文龙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有人力挺毛文龙,认为:袁崇焕妒贤嫉能,与后金联手杀了毛文龙;也有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毛文龙是罪

  • 岳飞虽死,后代却是一代比一代牛,二十一世孙战功不输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岳飞的五个儿子后代谁最厉害,甘肃秦安岳飞后代,岳飞的23世孙

    从古至今,英雄层出不穷,他们以傲人的气势和英勇的事迹闻名千古。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仅仅古代的英雄就数不胜数,刘备、项羽、蒙恬、霍去病等。无数的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让后人铭记与仰望。但是要说哪位历史上的英雄最让人敬仰,那必然是岳飞。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代名将,一生金戈铁马,战功赫赫。岳飞从二十岁就

  • 宋朝那些有趣的人和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历史绝对很有趣,宋朝最有趣的人和事,宋朝那些有趣的人和事音频

    范仲淹求学时读书非常刻苦,且抱负不凡。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真宗率百官去亳州朝拜太清宫,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时,学子们争先恐后地去看,唯独范仲淹不受其扰,仍旧闭门读书。同学跑来叫他,说你怎么不去看呀?范仲淹笑着说:“将来再见也不晚。” 换玉带丁谓随真宗出游,真宗下诏,赐给随从众臣每人一条玉带

  • 宋辽签订澶渊之盟,除了实在打不过之外,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辽澶渊之战兵力对比,宋辽澶渊之战历程,澶渊之盟对辽宋的影响

    燕云十六州:指的是现在的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四省市的大部分地区。这块区域有着温暖湿润的气候,较为充足的降水,所以,适合发展农业。经过历代人的辛勤开发,这块区域已是当时全国人口、经济位居前列的地区了。再加之,这块区域因为自己的地理条件,是历代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因此,北宋初期的几十年

  • 李自成身边最重要的人是谁?若没有他,李自成根本当不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自成为什么只当了18天皇帝,李自成当了皇帝后干了哪些事视频,李自成为什么只做了42天的帝王

    可以说,李岩作为李自成身边最具谋略的人,是他最早提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方针,为起义部队赢得了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拥戴。可以说,若没有他,李自成根本当不了皇帝。然而,往往就是这样的功臣,最后,却是不得善终。据《绥寇纪略》记载,定州失败之后,有人传来河南所有起义军向明军投降的消息。李自成听闻此消息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