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今天我们都被称为“汉族”,但奠定了中国几千年制度的其实是秦朝。所以有不少的历史爱好者替秦始皇叫冤。明明有经天纬地之才,统一了中国,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被刘邦“捡漏”了。如果秦始皇没死,还有项羽和刘邦的事情么?
如果秦始皇不死,可能真的就没有刘邦和项羽什么事了,自然也没有后来的汉代。今天我们也不会被称为“汉族”而是“秦族”了。
暴君秦始皇?
说起秦朝的覆灭,很多人觉得这都怪秦始皇的暴政,秦始皇是个暴君。
既然是暴君,天下的人要起来反对他不是迟早的事情么?如果秦始皇活着,不是反而会引起更多人的反抗么?
说秦始皇是暴君,实在是有些冤枉。不是因为秦始皇是暴君所以秦朝短命,而是因为秦朝短命,所以秦始皇成了暴君。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为了表示之后的朝代取代上一个朝代的正当性,通常都会对开国皇帝做一定的美化,同样的也会对前朝的君王做一定的贬低,显得改朝换代是民心所向之事。
说起秦始皇的过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焚书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实存在的,但坑儒就有些冤枉他了。
历史上的秦始皇确实活埋了一些人,但这些人并不是儒生,当时秦始皇坑杀的是一些方士。原因不是为了要禁锢思想,而是因为这些人非议朝政惹火了秦始皇,秦始皇于是坑杀了400多人以儆效尤。
这件事残暴么?残暴,但要因为这一件事就说秦始皇是暴君的话,那中国历史上也没几个好皇帝了。
再说焚书这件事,禁锢思想这件事,几乎是历朝历代都做过的。比如乾隆修《四库全书》,实际就是毁书多过修书,大量不合乾隆心意,觉得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都被销毁了。
这件事影响到对乾隆的评价了么?乾隆依旧是清朝时期评价较高的皇帝之一。并没有因此成了暴君。
实际上的秦始皇远算不上是暴君,作为开国皇帝总是要使一些雷霆手段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所以如果秦始皇的寿命再长一点,能活下去的话,秦朝的政权只会更稳固。
千秋万代的秦制
既然秦不是亡于暴政,又是为什么亡的呢?
因为跑偏了。
秦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秦的失败也是制度的失败。
秦是一个勇于创新的时代,尤其是郡县制的推行,取代了原先的分封制度,让王权进一步的集中,这一套制度的寿命甚至比封建王朝还要久,我们现在的制度可以说也是在延续秦始皇的制度。
但进步是需要时间来验证的,今天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进步,在当时却可能是离经叛道。厚古薄今是人的天性,在当时也有很多人对于秦始皇不封诸侯,而是立郡县的方式极为不满。
尤其是当时六国新灭,很多的人依然认为自己是楚国人,齐国人,而不是秦国人。如果还是按照旧的制度封了诸侯,让地方保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缓和这种矛盾,但郡县制必然导致短时间内的不适应和排异反应。
如果秦始皇依然活着,他可以控制局面直到六国的人适应习惯了郡县制,可惜他先走一步。秦始皇一死,他定下的制度就开始走样了。
刘邦在建立汉代初期也是封过诸侯的,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期通过削藩的方式,才又把这些诸侯王的权力收回到了皇帝的手中。汉代又经过了百年的试错才发现秦始皇是对的,诸侯才是国家不安的根源。
如果秦始皇不死,他是可以靠着郡县制的进步,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即便各地地区发生了叛乱,因为地方的权力削弱,也难以翻起什么波浪来。
中国之后几千年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在秦朝之前,周朝仅仅是因为衰弱,就被日益壮大的诸侯国给架空了。
在秦朝之后,所有的朝代也都有过地方的叛乱,但没有一个朝代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地方做大发生叛乱被推翻的,都是祸起萧墙,因为宦官或外戚乱政才导致的大权旁落,一个王朝从内部被瓦解了。
除了郡县制外,秦朝的法家思想也很先进,已经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制度。
法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奖与罚,对了就奖,错了就罚。现在的人对秦始皇的法家多持负面的看法就是只看到了严刑酷法的一面,但其实奖的一面是更多的。
古代的科举制度就类似于一种“奖励”,而秦朝时的奖励要比科举来得还有丰厚得多,门槛低得多。秦军之所以能在六国之中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就是因为当时的秦国以人头数为奖赏的标准。
不管你是谁,只要你英勇杀敌,在战斗中斩获敌军首级,你就可以得到奖赏和晋升,与你的出身地位家境等等所有的都没有关系,只要你肯努力。
这样的秦军在作战时怎么可能会畏战呢?在秦军眼中,敌军那都不是人,都是钱都是机会。
如果秦始皇还在,秦朝能够严格的贯彻这套赏罚分明的法家思想,不管是刘邦还是项羽都不是秦军的对手。
楚汉争霸时,最有名的就是韩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因为已经退无可退,所以越战越勇,最后以少胜多。
秦军靠的不是砸锅,靠的是制度就达到了类似的效果。韩信不可能次次都砸锅,但秦军的制度却一直有效。汉朝也不可能代代都出韩信,但秦朝的制度是可以千秋万代的。
这就是人制与法制的根本区别。
秦始皇确实是最后统一中国的人,但其实为了统一,秦国已经历经了三代皇帝,秦始皇的爷爷与父亲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只是秦始皇正好在了收获的季节。秦国的爷孙三代之所以给力,靠的就是制度,可惜的是秦始皇的意外离世,没有把这套制度好好的传下去。
跑偏的秦朝
当时的秦国就像是一部精密的仪器,可以自行良好地运转,作为这部仪器的主人只需要做一件事:头脑正常。
只有君主头脑正常,这部机器就可以自己一直运行下去。
秦国实在是运气不好,先是碰上了秦始皇的意外离世,又碰上了不正常的二世。从秦孝公一直传下来,传了140年的这套体系制度被秦二世玩崩了。
秦二世是怎么崩的?
秦朝时的两样核心产业是农业与战争,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而战争则是普通人的上升渠道。只要这个上升渠道没有被关闭,那么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就有一个疏通的管道。
战争在后世被举孝廉、科举等制度替代。
秦朝当时的问题就是上升通道即将被关闭。如果没有战争,那么农民就只能是农民,长此以往就会有人不满。就会有人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
六国已经统一,该继续向谁开战呢?
当时的秦朝虽然先进但还没有今天的美国先进,美国解决内部矛盾的办法就是发动群众斗群众,挑起国内的种族对立,性别对立,甚至是州与州的对立,这样人民与政府的对立就被冲淡了。
秦始皇想到的办法是从外面找敌人,谁?匈奴。只要继续北伐匈奴,南征百越,那么秦国的军功制度就可以继续运行,底层人民还可以继续靠着战争翻身,有了希望的人民就不会对政权不满。
修长城和阿房宫其实也是为了把过剩的兵力消耗掉,如果不把这些人送去做苦力,这些闲散的劳动力很可能会成为新的不安因素。虽然很残酷,但确实可以巩固政权。
秦朝不是因为修长城亡的,是秦朝不想亡才修长城的。
通过北伐与修长城,秦朝维持了一个敏感的平衡。
此外,秦始皇也开始和一些儒生接触,因为他知道目前秦国的这一套制度的优点是完美,缺点也是完美。完美的东西就缺少人情味,冷冰冰的,他希望儒家的思想能够为现有的制度注入一些人情味。
但这些儒生并没有提出让秦始皇满意的想法,只是一味地想要复古,双方不欢而散。
除了自己对政权稳定的探索外,秦始皇也开始培养接班人,就是长子扶苏。秦始皇暴,而扶苏仁,一严一松是,一个打江山一个坐江山,是古代开国皇帝与二世之间常见的人员安排。
所以即便秦始皇没办法进一步优化目前的这套制度,但只要把政权平稳的交给扶苏,扶苏再坐稳了王位,那么政权就可以继续传下去。
这也是中国历史的规律,短命的王朝通常是二世而亡,这就是第一代与第二代的交接出了问题,导致整个政权崩掉了,只要二代坐稳了,那么通常都是可以将政权持续几百年。
可秦始皇倒霉就倒霉在了自己突然离世、李斯背叛、扶苏又愚忠、蒙恬又死守节操不懂变通,几个因素叠加起来让秦朝的政权没能顺利过度。
很多人都把过错推到了二世胡亥的头上,但胡亥也真的很冤枉,当时的胡亥不过十几岁,根本就没有实权,都是赵高和李斯在安排他。之所以废扶苏立胡亥也是为了方便控制。
胡亥毕竟是年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懂得变通,秦国确实是靠着严明法度起家的,但不能一味的严格。
陈胜吴广都被逼得起义了,胡亥还觉得是因为法用得不够严,应该再严一点。胡亥本来应该是一个给全国人民松松绑,收买收买人心的角色,结果他比秦始皇还狠,最后就是自绝于人民。
他本来就是一个不应该被推上历史舞台的孩子,客观上他确实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但前面的种种因素叠加起来以后,秦国已经无力回天了,胡亥不过是又亲手送了它一程。
如果说胡亥严,但也有父亲秦始皇那样的手腕,既然可以灭六国一次,就可以再灭第二次。但问题就在于当时,维持着秦朝核心竞争力的令行禁止、赏罚分明、公正公正等因素已不复存在了。
曾经的秦军是虎狼,现在的秦军是狗熊。为什么几年前还所向披靡的秦军现在却不堪一击,就是因为制度没了,人心也就散了。这才给刘邦,项羽等人可趁之机。
如果秦始皇在世
如果秦始皇还活着,刘邦和项羽有希望么?基本没希望。
刘邦最后夺得了天下,但实际他在与项羽的战斗中,一次也没有赢过。刘邦能赢过项羽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做了汉中王,他有关中的人与资源作为资本,这不就是秦国的基本盘么?
刘邦不过是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剧本又演了一遍。
如果让秦始皇自己来,他会把原来秦国的这些地方统一得更好。对秦朝统一有意见的,基本都是原六国的人。秦国的基本盘,秦始皇是不会丢的。只要这个基本盘在,秦始皇本人又能够玩转秦朝传了140年的那一套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就还在。
秦朝能靠着这两样资本打败六国,还不能打败项羽和刘邦么?难道六国是因为没有善战者才灭亡的么?
刘邦打仗比不过项羽,但有一点是要比项羽强的,就是用人。项羽刚愎自用,觉得自己天下无敌,根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而刘邦就很擅长发挥其他人的能力。
但论重视人才还是秦始皇更胜一筹。商鞅、李斯、吕不韦···这些为秦国的统一立下奇功的人,哪一个是秦国出生的呢?
当时的秦国可以说是网罗了全天下的人才,很多人在本国不被重视,到了秦国却能发光发热。
秦始皇是一个即有项羽的战斗才能,又有刘邦的用人才能,再加上秦国的基本盘,项羽和刘邦拿什么与秦始皇争锋?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