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景帝为何选刘彻为太子?除了刘彻自己优秀,也怪他的对手太菜

汉景帝为何选刘彻为太子?除了刘彻自己优秀,也怪他的对手太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06 更新时间:2024/2/4 10:43:12

在古代封建社会,皇位传承一般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但是汉武帝刘彻既不是汉景帝刘的嫡子,也不是刘启的长子,那么刘启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刘彻呢?

一:栗姬自己作死,导致她的儿子无缘太子之

汉景帝刘启一生只有一个皇后,那就是他奶奶薄太后的侄女薄氏。刘启与薄氏的结合,只是为了稳固他自己地位的政治婚姻,他们二人并没有什么感情。所以薄氏嫁给刘启之后,一直没能生下一儿半女,后来薄氏也是因为没有子嗣,皇后的位置也被废黜。

因为薄氏没有子嗣,所以刘启就没有嫡子了,那么刘启挑选继承者就遵循立长的原则了。在刘启的后宫之中,最受刘启宠爱的是栗姬。史书并没有记载刘启有多宠爱栗姬,但是我们只需要看一件事就能窥见端倪,那就是刘启前三个儿子都是栗姬生的,就可见他们之间的感情有多好。

既然栗姬是自己宠爱的女人,她的儿子又是自己的长子,所以栗姬的长子刘荣就被刘启当做继承人来培养。到了公元前153年,刘启就正式立刘荣为皇太子。

儿子已经被立为太子,栗姬应该无欲无求了,但是她仗着刘启的宠爱,加上薄氏的皇后之位被废,自己的儿子又是太子,栗姬整个人就开始飘了,她不仅目中无人,还一心想当皇后,结果在宫廷内外得罪了不少人,比如刘启的姐姐馆陶公主和刘彻的母亲王娡

馆陶公主跟王娡为了自己的未来,就联合起来对付栗姬。但是栗姬的政治智商机会为零,她不仅不知道保全自己,甚至还在刘启面前大吵大闹,甚至说出了将来不会好好对待刘启的其他儿子。

刘启觉得栗姬这个人有问题,将来肯定不能母仪天下,就有点想废掉刘荣的太子位置。就在刘启动摇的时候,正好赶上薄氏的皇后之位被废。王娡就趁机煽风点火,鼓动大臣上奏请求刘启立栗姬为皇后。

这下是彻底惹恼了汉景帝,直接下令处死了上奏的大臣,同时废掉了刘荣的太子之位,并且将栗姬打入冷宫。当然栗姬的其他儿子,也不可能作为太子的候选人了。栗姬就这样一步步作死作走了自己儿子的太子之位。

二:馆陶公主的推波助澜

馆陶公主作为汉景帝刘启的亲姐姐,看到栗姬深受刘启的宠爱,并且栗姬的儿子也立为了太子。馆陶公主为了自己将来的幸福生活,就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刘荣,来一个亲上加上。

不过栗姬这个女人政治水平为零,她只看到馆陶公主平时给刘启献了太多的美女,根本看不到馆陶公主的政治力量,出于普通女人的嫉妒心理,她果断拒绝了馆陶公主联谊的请求。

这馆陶公主好歹也是汉景帝时期的长公主,身份地位何其尊贵,她怎么可能受得了栗姬的气。所以转过头,馆陶公主就将女儿许配王娡的儿子刘彻,跟王娡结成稳固的政治联盟,为扳倒栗姬跟她的儿子刘荣这个目标而奋斗,之后馆陶公主就经常在汉景帝面前诋毁栗姬,也让汉景帝越来越疏远栗姬。

三:刘彻母亲王娡的造势以及她高超的政治智慧

王娡是在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进入刘启的后宫,并且受到了刘启的宠幸。根据史书的记载,王娡在生刘彻之前,就为刘启生了三个女儿,可见刘启对她的宠爱程度。

而王娡在怀刘彻的时候,又是给刘彻造势。她怀孕的时候曾经跟刘启说,自己梦到有一轮太阳扑入腹中。这就说明将来王娡这个孩子,也就是刘彻富贵不可限量呀。所以等到刘彻出生后,刘启十分喜欢这个儿子。

至于王娡的政治智慧,则是她懂得跟馆陶夫人结成稳固的政治联盟。

第二点政治智慧,则是王娡在薄皇后被废之后,就暗中派人催促大臣奏请立栗姬为皇后。刘启已经对栗姬没什么好印象了,再经过王娡这么一折腾,果断选择废了刘荣的太子之位,并且从此不再接近栗姬。

四:刘彻本人聪慧过人

馆陶公主想跟栗姬联姻遭到拒绝,转头馆陶公主就准备跟王娡联姻。馆陶公主想选女婿,也要亲自考察一下女婿的才能之类的。馆陶公主指了一大圈宫女询问刘彻想要选谁做媳妇,刘彻连忙摇头表示,没一个满意的。随后馆陶公主又指了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刘彻立马就说出了:“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的名言,这也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典故。

不管刘彻是否真心喜欢陈阿娇,就单看他的言语措辞,就可以看出这个孩子不简单。对于刘彻这样出彩的表现,刘启肯定也有了解的,所以立刘彻为太子,也符合刘启心中的标准。

更多文章

  • 假如马谡听从了诸葛亮的安排,平地筑城,真能抵挡数倍的魏军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诸葛亮知道马谡不行吗,马谡街亭失守为啥不投降魏军,诸葛亮为什么不让马谡将功赎罪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街亭,其又名街泉亭,地处于现今秦安县厅东北45公里的陇城镇一带,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在古代是兵家必争要地,进可攻关中,退可守陇右,战略意义十分重要。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朋友一直认为当年街亭一战,魏军的兵力是蜀军的数倍,其实不然,当时双方的兵力应该是均势,或许蜀军在一定程度上

  • 为啥孙权宁毁自家长城,也要除去陆逊?其实都怪陆逊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权为什么逼死陆逊,三红陆逊和二红孙权谁厉害,孙权和陆逊为什么关系好

    陆逊在赤壁之战时期,孙权手下可谓是人才济济,周瑜、鲁肃、张昭都是哥哥孙策为其留下的人才,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一内一外辅佐孙权将江东发展的繁荣昌盛。然而后期东吴人才凋零,周瑜、鲁肃相继去世,陆逊成为了东吴大都督。要说这陆逊接任大都督也是绝对有资格的,本身就饱读诗书,非常有才华,还打过夷陵

  •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除了关羽以外,谁能斩华雄?只有此二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谁功劳最大,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真实故事,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总共多少人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联盟既然成立,第一战就是攻破汜水关,汜水关的大将正是关西猛将华雄,而对阵的先锋正是长沙太守孙坚,不曾想其中一路诸侯鲍信不愿意孙坚夺得头功,就偷偷派弟弟鲍忠前去搦战,没想到只一个回合,就被华雄手起刀落斩于马下。孙坚来和华雄挑战,也大败而归,其部将祖茂被华雄一刀斩于马下,袁术部下骁将

  • 成都武侯祠蜀汉名将雕像众多,唯独少了此人,是与张飞并列的虎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武侯祠张飞塑像,武侯祠刘备墓两侧武将,武侯祠里的蜀汉名将雕像

    诸葛亮于公元234年,在第五次率军北伐曹魏的过程中,因为操劳过度而生病,他又没有得到良好的休息,依然每天极其勤苦地操劳于政事以及军务,最终病重不治而亡,终年54岁,被蜀汉后主刘禅追封为“忠武侯”,所以后世人们多将其称为“武侯”,亦即诸葛武侯。 诸葛亮在蜀汉官民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声望,在他去世以后,很

  • 白帝城托孤时,刘备接连3个阴谋,马谡魏延都在算计之中,厉害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马谡和魏延的关系,刘备东伐东吴为何不带魏延,白帝城托孤刘备和诸葛亮说了什么

    当年受百姓所累,刘备三军一天只能行走10多里路,后来还是被曹操给追上,而且刘备的百姓,还有兵士大部分都被曹操收编。《三国志/先主传》有记载,“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其实说到此处,很多朋友便会发现一个问题,刘备绝对不是真正的百姓着想。道理很简单,刘备知道,此

  • 诸葛亮临终留下锦囊:抬棺绳断处下葬,两千年后世人才知此举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诸葛亮抬棺断绳便葬的故事,诸葛亮死后为啥要抬棺,诸葛亮的三个锦囊

    “托孤悲蜀相,捐躯五丈哀。尽忠报国志,功尚遮华盖。”这两句诗词写尽了诸葛亮的一生,他本是退隐的高人,但却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最后为刘备所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担起了治国的重任,全力辅佐起来刘禅,也就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刘禅虽是名义上的皇帝,但他却根本担不起大任,将所有的事情都交予诸葛亮处理。一直到

  • 秦末天下大乱,为何不召回岭南秦军对抗刘邦项羽?说出来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末秦军能打赢项羽不,秦末义军和项羽谁强,秦末的项羽

    史书并未记载王翦是如何攻打百越的,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又灭亡了燕国和齐国统一了天下,又过了2年,秦始皇发动了专门针对百越的战争,前后有三次,第一次是屠睢率领50万秦军兵分五路攻打百越,伤亡数十万人,以失败告终。第二次是任嚣和赵佗率领30万秦军攻打百越,这一次征服了百越之地,并在当地设置了南海郡、

  • 陈阿娇做错了何事?为何会被刘彻废掉后之位,惨死于冷宫中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刘彻四岁的时候,长公主刘嫖问他,你愿意娶阿娇做媳妇吗?刘彻认真地说,如果能娶阿娇做媳妇,我要建一座金屋给阿娇住。长大后,刘彻娶了阿娇,但他并没有百般疼爱阿娇,而是废掉了阿娇的皇后之位,还将她打入冷宫,惨死在了冷宫。阿娇做错了何事?刘彻要如此待她。一、栗姬、刘嫖交恶栗姬是汉景帝的宠妃,为汉景帝生下了刘

  • 孟达:被刘备诸葛亮嫌弃,却轻松斩杀了徐晃,他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孟达怎么打败徐晃的,三国演义徐晃被孟达射死,孟达对徐晃的影响

    而徐晃,大家都知道,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实力也是不凡,与各路将军对阵都不落下风,领军打仗更是不在话下,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猛将,却被一位刘备和诸葛亮逗嫌弃的小人物轻松斩杀,这其中又有怎样的隐情呢? “良将”徐晃遇到明主 徐晃,字公明,河东郡,杨县人,徐晃初次登场是在杨奉帐下,负责护送汉献帝,与当时的曹操

  • 汉朝权衡出土,揭开张仲景药方不管用的原因,怪不得中医会逐渐没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古代中医张仲景图片,张仲景古代治病故事,张仲景祖传秘诀

    不论是在西医还是中医里,“抛开剂量谈疗效都是耍流氓”是两边的共识。对于剂量的认识上,我国在很早便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提到了药剂的用量。而我国的度量衡是在秦始皇横扫六国之后才统一的,随着时代的更替,度量衡也在随之变化,而每个朝代的度量衡也有着很大的变化,因此不同朝代的著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