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作为殷商后裔,为什么尊崇周礼?因为周代礼乐开创了这种观念

孔子作为殷商后裔,为什么尊崇周礼?因为周代礼乐开创了这种观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739 更新时间:2024/2/13 18:58:55

尽管出土物显示,周人在发展与崛起的阶段,就已经对殷商的化有着吸纳与学习;可却并不如后世产生的思想辩论性更强的文本所展示的那样,周人发展出了优越于殷商的文化,通过文“受命”和武王“革命”推翻了落后的殷商。历史记载显示,殷人即使在失去了政权以后,它的文化仍发展到一个远远高于周人的水准,殷人甚至在被周人征服以后,仍然蔑视他们的征服者,以为他们粗野、没有文化。(《尚书·大诰》)

那么得以引得孔子赞叹的周文化,至少也是完全征服殷人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新文化”了。说到这里,便不能不提起儒家经典中常出现的周公“制礼作乐”,我们可以只追溯一下殷周之间“礼乐文化”的损益,看看为什么孔子会赞叹周代“郁郁乎文哉”。

[var1]

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释礼》中说:“《说文》示部云:‘禮(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若豊,推之而奉神人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大致是说,礼字最早指以器皿盛两串玉献祭神灵,后来也兼指以酒献祭神灵,又以礼指一切祭祀神灵的事。此说已成为后来大部分对礼进行研究的学者所采信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礼”在上古时代最早就是祭祀神灵的活动。

《礼记·表记》也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在这里,所谓的“礼”当然已融汇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礼”的认识了,殷人的“尊神”无疑就是作为祭祀神灵活动的“礼”。现代学者晁福林先生认为:“在殷人的神灵世界里占有主导的最重要地位的是祖先神,而不是帝;帝不是万能之神,也不是最高主宰;自然神、天神和祖先神各有特点、互不辖制,呈三足鼎立之势……”(《论殷代神权》)

他还指出:“在殷人看来,祖先神等和他们的关系直接而密切,帝和他们的关系则间接而遥远。”不过,在殷代中期以后,“帝”有着一个重要的变化。和以前相比,出现了帝从天上降临人间的趋势。“帝”的下移是其人格化加强和神力扩大的结果,这和殷末王权加强的趋势是一致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就算在殷代后期,帝和商王之间仍有一条鸿沟。殷人认为商王是其先祖之子,并非帝之子。“天子”一类的观念,在此时还没有产生。

[var1]

令人吃惊的是,周人尽管急切认同了商人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可周人高高在上的神被称为“天”而不是“帝”或祖先神。这位神祗“天”,由看起来有着一个大脑袋的人形图案来代表,与商代的神灵大概有不一样的起源。这位高高在上的神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他并不属于任的王室血缘,也就是《诗经·大雅·文王》说的“天命靡常”。

在对于“天命永恒”怀疑的基础上,周公将王朝的更迭,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人事努力,警告统治者要注意修德,否则天命就会有转移的危险。也基于此,周人构建了天与民的联系,也就是《尚书·泰誓》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在这一知识背景下,周人所重新建立的礼乐传统,除却事神的仪式以外,还有人与人之间活动必须遵守的仪节,《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先君周公制礼乐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礼”是判断“德”的标准,合乎“礼”的才是“德”。但“德”是行为的原动力,因此开出一系列的“人事”活动,从“事”到“功”,最后归宿于“食民”,也就是使天下的“民”都能过一种“不饥不寒”的生活。总而言之,“周礼”是以“德”为核心而建构的整体人间秩序,在这里,“礼”已经远远超出了“事神致福”的范围,它与普天之下的“民”都息息相关。

[var1]

我们甚至可以说,在这一套新的“礼乐文化”中,天与人的关联是最为精辟的创见,它甚至深深影响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思想世界。

不过值得辩解的是,尽管这一意识或许在殷周之际便已经觉醒,可是它究竟发展到了何种程度,又是在以何种形式呈现于历史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受限于篇幅,也没法继续再多做展开,只是要以最后一段观察引本文的终点:“在孔子时代的唯一发展是‘天命’不再受限于人王所有。每一个人都受到‘天命’的约束,‘天命’要人有道德,人也有责任达到‘天命’的要求。”(刘殿爵《论语》英译本《导论》 )

在西周时,“礼乐文化”尽管有着它的优越性,却仍旧是掌握在少数人中;且这少数人并没有很好地接受“礼乐文化”设计之初提出的警告,周人也同殷人一样腐败并衰亡了。直到春秋晚期,由“礼乐文化”所创造的思想环境与“礼崩乐坏”的时局却让许多身在民间,但掌握知识文化的阶层崛起并影响着后来的中国文化。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西周时期,为何人类的历史偏离了“天的规范”逐渐走向“礼崩乐坏”,而规范性的秩序又该如何恢复呢?

更多文章

  • 秦国没有杀功臣的惯例,为什么商鞅却最先遭到残忍对待?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国商鞅死的原因,秦国灭亡跟商鞅有没有关系,商鞅对秦国的影响大吗

    商鞅变法成功地重塑了秦国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还是军事领域,都受到变法的深刻影响和控制。打着变法的旗号,足以控制秦国的一切。商鞅割鼻公子虔、刺字公孙贾,一方面体现了变法的铁面无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商鞅的独特地位和滔天权势。臣权大则国君危,作为商鞅的最佳搭档和“伯乐”,秦孝公可以不顾

  • 他是与孔子齐名的南方圣人,几次推让君位,料事近乎于神!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上和孔子齐名的圣人,历史上谁能和孔子平起平坐,历史上推崇孔子的皇帝

    [var1]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诸樊、余祭、余昧和季札。季札的封地在延陵,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常州市,后人也称季札为延陵季子。季札从小就非常的聪慧,比那三个哥哥都要高出一大截,寿梦打算让他继承自己的王位。可季札对做吴王这个事情并没什么兴趣,他没有接受父亲的好意,寿梦只好立

  • 《战国策》的顶级智慧 推功让利套路背后的权谋密码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当你荣耀无比的时候,那是你最舒服与开心的时刻,可也是别人最不痛快的时候。假如这时候你得意忘形,那么随之而来的嫉妒和陷害将会让你跌入万丈深,因此有智慧的成功者在这个时候总是非常的小心翼翼。权谋家为了防止跌入万丈深渊的情况出现,他们总结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套路模版,让你安稳度过这些危险的时候,赢得尊重、鲜花

  • 秦赵长平之战,是赵国粮食压力大还是秦国大?赵国真的缺粮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赵长平之战中的赵国,长平大战赵国的实力,赵国长平战争图片

    [var1]而且长平之战结束不到一年时间,秦国便再次出兵直接围攻赵都邯郸城,如果秦国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又如何敢长途跋涉去攻打赵国的老窝王城呢!反观赵国,在秦军不断增兵围攻之下,邯郸城内的粮食已经耗尽,为此不得不向魏、楚两国求救。不过因为古代交通条件有限,魏、楚两国的援军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赶到赵国邯

  • 曾助吴起横扫天下的魏武卒,为何在庞涓手里仅两战就被打光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庞涓和吴起的差距,吴起与庞涓谁厉害,吴起和庞涓哪个战绩更好

    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吴起《吴子·治兵》战国初期,中原大地上有一无可争议的最强诸侯国,魏国。魏国的强大,有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魏文侯的知人善任,李悝的强国变法

  • 大意了!商鞅的变法给所有人织了一张法网,他自己也在法网之中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商鞅变法的法律措施,商鞅变法的治国方略,商鞅变法在法制上的具体措施

    秦孝公继位的时候,秦国已经衰落不堪,被关东各国视为蛮夷、禽兽,所以秦孝公下决心要进行改革,重新振兴秦国。所以,他才启用了主张变法图强的商鞅,而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其实就是加强王权,打击公族势力,实际上也就是反封建,加强中央集权。这也是当时各国都在做的事,但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之后,搞得比较彻底。这个变法既

  • 大秦一统六国之前,各国文字差异有多大?秦始皇又为何要统一文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始皇怎么一统六国的,秦始皇为何可以一统六国,秦始皇最早统一六国用的什么文字

    [var1] 其中,齐国使用的是齐系文字,燕国使用的是燕系文字,楚国使用的是楚系文字,韩、赵、魏三家同源,使用的都是晋系文字,秦国使用的是金文,也就是后来小篆的前身。 [var1] 显然,七国之间流传着五种文字,这是非常不利于文化、经济交流的,阻塞了中原的整体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是,除了秦国使用的文字

  • 魏国的9个国君,前3个天天开疆拓土,后6个不断割地求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魏国最出色的国君,魏国最厉害的国君是谁,魏国的建立者以及重要人物

    [var1]魏国和赵国、韩国之前都是晋国的家臣。晋阳之战之后,韩、赵、魏三家掌控了魏国的大权,把晋国的国土基本上瓜分殆尽。公元前403年,魏国和韩国、赵国一起被周王室承认为诸侯。至此,魏国出现在历史上。本文里面讲的魏国国君,也是从三家分晋的时候开始算起。当时魏国虽然还没立国,但是和诸侯也没区别。而且

  • 春秋和战国是有着本质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春秋和战国是怎么区分的,春秋和战国的时代特点,春秋和战国相似吗

    战争在春秋是荣耀的事、是君子的事,可谓有血性无血腥。所以春秋的霸业,往往是一场盟约得来。而战国,一场战争打几个月,死几万人,稀松平常。并且,战国充满了尔虞我诈,可谓人心不古。战国时的周天子徒有其名,而战国七雄,则都是领土国家,全部自立为王。但大家都称王,就等于没有王,于是各国频繁发动战争,最后打出的

  • 从挨打弱国到无敌强国,《大秦帝国》告诉你秦国经历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大秦帝国中秦国的地位,大秦帝国兴衰史,大秦帝国秦国后期的变化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秦帝国同样如此。秦国自秦孝公开始,延续到秦始皇,历经500多年,七代君王。各代君王都为秦国后来的统一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做出了贡献。秦国统一六国,如果片面地把丰功伟绩归功于秦始皇,这是错误的。秦为何物?为了将秦帝国说道清楚,现任西北大学特聘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明史研究院院长,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