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中,赵军损失45万精锐,可为何30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消灭?

长平之战中,赵军损失45万精锐,可为何30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消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662 更新时间:2024/2/12 12:15:53

但我们也知道,赵军此时的精锐部队几乎丧失殆尽,可赵国真正走向灭亡的时候,却已经是三十年以后。这是为何呢?

[var1]

长平之战地图

秦军在长平之战取得胜利之后,赵国的力量大为减弱,但这却为秦国完成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平之战胜利之后,白起为扩大战果,将秦军兵分三路,命王龁率领一路大军攻占赵国的“皮牢”;命司马梗率领一路大军北上夺取太原;白起自己则亲率一路大军准备攻打赵国的首都邯郸,并想在此一举灭亡赵国。

此时赵国精锐几乎已经丧失殆尽,秦军势如破竹,随即攻占了武安、皮牢、太原等地。但也就在此时,赵国和韩国已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感,于是两家合谋派遣使者带领重金奔赴秦国,去游说时任秦国宰相的范雎。随后,范雎被赵国使者说服,便向秦王建议接受赵国的议和条件。秦王采纳了范雎的意见,允许韩国割垣雍,赵国割六城,达成和议。

[var1]

白起——剧照

在合约达成之后,秦王便下令退兵,这才使得赵国免遭灭国之危。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在长平之战后,还有一场邯郸之战。但不幸的是,在邯郸之战中,秦军被赵国与诸国联军击败,但是在此战过后,赵国的实力再次下滑。

此外,赵国除了有秦国这一敌人之外,北边的燕国看到赵国在两次战役中损失惨重,便起了趁火打劫的心思。而我们也知道,赵国和燕国原本就是盟友的关系,但此时燕王不顾反对,悍然撕毁盟约,起兵攻赵。燕王此举彻底激怒了赵国的军民,顿时间,赵国军民上下一心,共同抵抗“背叛者”燕国。结果我们也知道了,赵国军民同仇敌忾,大败燕国军队,并俘虏了燕国的大将乐乘,甚至还一路打到了燕国的首都蓟城。燕王见状,赶紧派遣使者去和赵王讲和,割地赔款之后才算是换得了平安。

[var1]

廉颇——剧照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四十五万精锐,在后来的邯郸之战中也损失了不少军队。但是要知道的是,古代战争基本上都是以冷兵器为主,俗话说“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秦国在此战役中也没有好到哪儿去。仅在长平之战中,秦军就损失二十多万。在之后的邯郸之战中,秦军大败,死伤不下三十万。所以综合下来看的话,秦国军队损失的程度和赵国实际上都是差不了多少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此两次战役之后,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秦国基本上就没有发动太大规模的战役。最重要的是,在秦昭襄王死后,秦国还陷入到了政治混乱之中,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就换了三位国君。其中秦孝文王在位仅三天,秦庄襄王在位三年,直到秦王嬴政上台之后,秦国内部才渐渐稳定下来。

[var1]

秦始皇——剧照

但我们也知道了,嬴政即位之后,其权力并非在自己手中,一直到秦始皇九年(前238年)的时候,才得以亲政。随后,秦始皇便开了自己的统一之路,赵国因为依靠李牧才得以在秦国的铁蹄之下又存活了八年,但是李牧死后,邯郸便陷落了。随后赵公子嘉逃亡到了代城称王,又苟延残喘了近七年的时间,直到秦始皇二十五年,即前222年,代城被秦军攻陷,赵国正式宣布灭亡。

所以总的来说,赵国之所以能够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存活三十余年,其根本原因还是在秦国身上。秦国内部的政治混乱,使得它没有精力去征讨赵国!你们怎么看呢?

参考文献:

《史记集解·鲁仲连邹阳列传》

《史记·秦本纪》

《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缮兵》

更多文章

  • 孔子作为殷商后裔,为什么尊崇周礼?因为周代礼乐开创了这种观念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孔子和周礼什么关系,孔子有没有创立周礼,孔子真的尊崇周礼吗

    尽管出土物显示,周人在发展与崛起的阶段,就已经对殷商的文化有着吸纳与学习;可却并不如后世产生的思想辩论性更强的文本所展示的那样,周人发展出了优越于殷商的文化,通过文王“受命”和武王“革命”推翻了落后的殷商。历史记载显示,殷人即使在失去了政权以后,它的文化仍发展到一个远远高于周人的水准,殷人甚至在被周

  • 秦国没有杀功臣的惯例,为什么商鞅却最先遭到残忍对待?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国商鞅死的原因,秦国灭亡跟商鞅有没有关系,商鞅对秦国的影响大吗

    商鞅变法成功地重塑了秦国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还是军事领域,都受到变法的深刻影响和控制。打着变法的旗号,足以控制秦国的一切。商鞅割鼻公子虔、刺字公孙贾,一方面体现了变法的铁面无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商鞅的独特地位和滔天权势。臣权大则国君危,作为商鞅的最佳搭档和“伯乐”,秦孝公可以不顾

  • 他是与孔子齐名的南方圣人,几次推让君位,料事近乎于神!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上和孔子齐名的圣人,历史上谁能和孔子平起平坐,历史上推崇孔子的皇帝

    [var1]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诸樊、余祭、余昧和季札。季札的封地在延陵,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常州市,后人也称季札为延陵季子。季札从小就非常的聪慧,比那三个哥哥都要高出一大截,寿梦打算让他继承自己的王位。可季札对做吴王这个事情并没什么兴趣,他没有接受父亲的好意,寿梦只好立

  • 《战国策》的顶级智慧 推功让利套路背后的权谋密码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当你荣耀无比的时候,那是你最舒服与开心的时刻,可也是别人最不痛快的时候。假如这时候你得意忘形,那么随之而来的嫉妒和陷害将会让你跌入万丈深,因此有智慧的成功者在这个时候总是非常的小心翼翼。权谋家为了防止跌入万丈深渊的情况出现,他们总结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套路模版,让你安稳度过这些危险的时候,赢得尊重、鲜花

  • 秦赵长平之战,是赵国粮食压力大还是秦国大?赵国真的缺粮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赵长平之战中的赵国,长平大战赵国的实力,赵国长平战争图片

    [var1]而且长平之战结束不到一年时间,秦国便再次出兵直接围攻赵都邯郸城,如果秦国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又如何敢长途跋涉去攻打赵国的老窝王城呢!反观赵国,在秦军不断增兵围攻之下,邯郸城内的粮食已经耗尽,为此不得不向魏、楚两国求救。不过因为古代交通条件有限,魏、楚两国的援军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赶到赵国邯

  • 曾助吴起横扫天下的魏武卒,为何在庞涓手里仅两战就被打光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庞涓和吴起的差距,吴起与庞涓谁厉害,吴起和庞涓哪个战绩更好

    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吴起《吴子·治兵》战国初期,中原大地上有一无可争议的最强诸侯国,魏国。魏国的强大,有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魏文侯的知人善任,李悝的强国变法

  • 大意了!商鞅的变法给所有人织了一张法网,他自己也在法网之中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商鞅变法的法律措施,商鞅变法的治国方略,商鞅变法在法制上的具体措施

    秦孝公继位的时候,秦国已经衰落不堪,被关东各国视为蛮夷、禽兽,所以秦孝公下决心要进行改革,重新振兴秦国。所以,他才启用了主张变法图强的商鞅,而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其实就是加强王权,打击公族势力,实际上也就是反封建,加强中央集权。这也是当时各国都在做的事,但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之后,搞得比较彻底。这个变法既

  • 大秦一统六国之前,各国文字差异有多大?秦始皇又为何要统一文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始皇怎么一统六国的,秦始皇为何可以一统六国,秦始皇最早统一六国用的什么文字

    [var1] 其中,齐国使用的是齐系文字,燕国使用的是燕系文字,楚国使用的是楚系文字,韩、赵、魏三家同源,使用的都是晋系文字,秦国使用的是金文,也就是后来小篆的前身。 [var1] 显然,七国之间流传着五种文字,这是非常不利于文化、经济交流的,阻塞了中原的整体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是,除了秦国使用的文字

  • 魏国的9个国君,前3个天天开疆拓土,后6个不断割地求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魏国最出色的国君,魏国最厉害的国君是谁,魏国的建立者以及重要人物

    [var1]魏国和赵国、韩国之前都是晋国的家臣。晋阳之战之后,韩、赵、魏三家掌控了魏国的大权,把晋国的国土基本上瓜分殆尽。公元前403年,魏国和韩国、赵国一起被周王室承认为诸侯。至此,魏国出现在历史上。本文里面讲的魏国国君,也是从三家分晋的时候开始算起。当时魏国虽然还没立国,但是和诸侯也没区别。而且

  • 春秋和战国是有着本质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春秋和战国是怎么区分的,春秋和战国的时代特点,春秋和战国相似吗

    战争在春秋是荣耀的事、是君子的事,可谓有血性无血腥。所以春秋的霸业,往往是一场盟约得来。而战国,一场战争打几个月,死几万人,稀松平常。并且,战国充满了尔虞我诈,可谓人心不古。战国时的周天子徒有其名,而战国七雄,则都是领土国家,全部自立为王。但大家都称王,就等于没有王,于是各国频繁发动战争,最后打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