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襄公“仁义之师”败亡的根源探析-基于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

宋襄公“仁义之师”败亡的根源探析-基于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163 更新时间:2024/1/26 1:57:21

宋襄公,指的是东周春秋时期诸多诸侯国之一的宋国君主,此人在位14年,一直推崇“仁义”治国,是春秋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位诸侯国主。

其实作为君主以“仁义”治国是很好的一个政治理念,但是宋国当时处于中国社会的大变革阶段,因此拥有很多的变数,同时还在不断地产生诸多不同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政治环境阻碍着“仁义”思想的发展和普及,所以宋襄公的“仁义”理念很难得到真正的推行。

今天就是来探析宋襄公“仁义之师”败亡的根源,并且基于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来解析一二!

[var1]

宋襄公的“仁义”表现

1,礼让君主之位

礼让君主,这四个字在政治权力斗争面前仿佛是一个套路,压根就不值得人们相信,毕竟没有人会认为把君主之位让出去是真实的想法,反而认为是一种虚伪的做法;

但是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这位宋襄公在收到自己会当君主时,他第一时间是想到把君主之位让给他的哥哥目夷,但是哥哥目夷并没有接受。

[var1]

目夷还说:

“宋襄公竟然把君主之位都让给我,说明弟弟是一个极为仁义之人,而自己如果站在他的角度肯定做不到这一点,并且自己是庶出,不应该废除祖宗礼法,所以我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但是宋襄公依然不放弃这个决定,吓得目夷直接去往卫国逃避这个问题,没办法宋襄公这才继位,等宋襄公继位后,再把哥哥召回国内,宋襄公直接把军权交给哥哥目夷掌控,所以宋襄公的“礼让”不是嘴上说说而已,是真的想要把君主之位让给哥哥。

[var1]

2,齐桓公对宋襄公的信任之托

假如张三是一国之君,四也是一国之君,但是有一天张三决定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李四,万一张三去世,希望李四为自己稳固位!

这个故事听起来貌似属于一个天大的笑话,两个国家之间怎么可能达到这样的友谊,张三的行为简直就是在自掘坟墓,但是在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当着各路诸侯的面,把自己的太子托付给宋襄公。

齐桓公的迷之操作,让其他诸侯国感觉云里雾里,搞不懂怎么会做出这么离谱的事情;但是当事人齐桓公作为春秋时期最强的霸主,怎么可能不懂这个事情的危险性,既然齐桓公敢于托付,就说明宋襄公是一位真正的“仁义”之君。

[var1]

后来,齐桓公晚年昏庸无能,导致齐国发生内乱,庶出的儿子无亏联合奸臣自立为王,而太子昭按照父亲齐桓公生前嘱托,直接奔宋国,面见宋襄公,请求宋襄公为自己夺回君主之位。

作为一直推崇“仁义”的君主,宋襄公毫不犹豫地选择完成当年齐桓公的信任之托,派手下去其他国家求援,希望组建联军为太子昭讨回公道,但是宋国只是一个中等诸侯国,那些大国不搭理宋襄公,最后只有三个小国家为了不得罪宋襄公,就勉强派了一些军队过来,由此四国联军组成,向齐国发起进攻。

[var1]

不过齐国毕竟是一个强国,国内依然还有很多支持者再等着太子昭的消息,当看到太子昭带领四国联军杀了回来,支持者毫不犹豫联合起来推翻了无亏的集团,迎接太子昭继位!

事后,太子昭想要感谢宋襄公,准备赠送大量好处,但是宋襄公以“仁义”之名拒绝了!只是这件事情让宋襄公产生错误的认知,以为自己可以凭借“仁义”之名号召“仁义之师”来平定天下的不公之事!

[var1]

宋襄公“仁义之师”败亡的原因

1,主要问题是没有认清现实

东周时期之所以被史学家称之为春秋战国,就是因为东周的社会产生大问题,这些问题往大了说是中国社会演变的必然趋势,可是现实是很多诸侯国已经不再以周朝的礼法制度为止高的规则。

他们在践踏周朝最初定下的规则,等于当时的诸侯国基本上是在破坏现行制度,但是他们又没有能力或者是压根没有考虑要建立新的且更完善的制度。

[var1]

因此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礼乐崩坏,已经没有几个人在追求所谓的“仁义礼智信”,都在追求“权力至上”,而宋襄公依然在追求“仁义”,这样宋襄公虽然做的是对的事,但是站在了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

试想一下,假如自己一个想法,另外的一亿人是同一个想法,而那一个人的梦想是要让其他一亿人按照他一个人的想法去活着,这样的事情想要实现,并不是说绝对不可能,但是至少宋襄公没有这样的能力和实力,因而宋襄公只有败亡一路!

[var1]

2,宋襄公“仁义之师”败亡的实例

前面提到宋襄公在帮助齐国太子昭复位之后,心中找到一条自己认为的康庄大道,便是以“仁义”之名建立起“仁义之师”,然后用“仁义之师”来维护天下的秩序,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宋襄公有些类似现在的漂亮国,喜欢用自己的想法去干扰他国的事情,因此结果显而易见的!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怀着一颗斗志昂扬的“仁义之心”向诸侯国发起约定,邀请各个诸侯国派使者到盂地进行会谈,商量建立“仁义之师”的事情。

[var1]

而宋襄公就带着几个亲信就准备出发,哥哥目夷提议应该带着军队一起去,以防不测,但是宋襄公却说:“自己已经在约书中强调各国都不能带军队,而自己此次目的是建立仁义之师,如果我带头不讲仁义,这次会谈岂不是一个笑话!”

于是宋襄公直接轻身上路,但是到达会谈目的地之后,楚国楚成王带着军队而来,直接找向宋襄公,准备绑架宋襄公,最后是鲁国君主经过一番调解,宋襄公才幸免于难,标志着此次“仁义会盟”成为宋襄公的一个笑话!

只是事后,宋襄公还是沉迷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认为只是一个小插曲,只要教训一下就能继续“仁义之师”的建设;但是楚国太强,宋襄公不一定能打得过,于是选择先教训楚国的盟国郑国,但是楚国在收到消息后,立马出兵驰援。

[var1]

然后诞生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泓水之战”,这场战役宋国之所以一败涂地,是因为宋襄公愚昧的以“仁义”风范不愿意提前动手,失去最佳战机,说让楚国准备好一切,自己与楚国决一雌雄,最后宋襄公遭遇重伤,回国后不久便不治身亡!

由此可见,宋襄公“仁义之师”不败亡恐怕都不可能,因为完全没有接地气的认知,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当中,怎能不败!

[var1]

基于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来看待本篇主题

1,现实主义的国家安全观——实力

这一个观点,就是赤裸裸地告诉宋襄公,要想展示自己的想法,或者说要想其他国家接受你的想法,就必须要增强自身实力,这个实力就是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把这个观点放到宋国身上,就会发现宋襄公之所以在“仁义之师”的建设道路上败亡,就是因为宋国实力弱,只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中等国家而已,再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你宋国都打不过其他很多国家,凭什么要让那些国家听宋襄公的号令!

因此宋襄公在第一次号召为太子昭复位时,只有三个比宋国还弱小的国家勉强地听了号召,因为这三个国家完全是看在宋国比自己强的份上才做的回应!总之,如果宋国是当时诸侯国最强的国家,即便不能建立起完善的“仁义秩序”,也能组建“仁义之师”。

[var1]

2,理想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家安全观——利益

这个观点主要是强调通过自助、结盟、集体安全等几种途径来维护国家的安全,按照“结盟”的说法,当时宋襄公已经非常主动地邀请各诸侯国进行会谈希望达成联盟;

可是宋襄公忘记了一个最重要的关键问题:利益,当时的各大诸侯国结盟都是因为可以通过结盟获取重要的利益,例如郑国为什么要与楚国结盟?

[var1]

就是因为在其他国家入侵时,楚国会派兵支援,这样能通过结盟维护自己的安全!但是宋国号召大家结盟只能让诸侯国获得他们认为虚无缥缈的仁义思想,这样的东西对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来说仿佛是毒药一般,他们不会去触碰!

例如宋襄公号召到的三个小国,其实也是想着能获得宋国的利益,一旦太子昭赢了,还能获得齐国的利益,所以他们才派兵的,否则所谓的“仁义”,在他们眼里一不值!

[var1]

3,建构的国家安全观

这个观点,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想要在国际社会中安全生存,是需要构建起一套非常完善的体制,这个里面包含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等诸多内容,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宋襄公有什么理想目标,应该先在自己国家落实并完善。

然后再以本国为中心,去一步一步影响周边国家,而不是自己想到什么美好的东西,就立马强加给他人,即便这个东西是好的,不代表别人就能立马接受!

因此,宋襄公的“仁义之师”完全是脱离当时现实情况的一种理想观念,加上宋襄公从未想过先让“仁义”在自己国家生根发芽,最后再引流至其他国家,所以等于是宋襄公自己把路给走没了!

[var1]

综上所述,宋襄公“仁义之师”败亡的根源是不立足于社会现实情况,只让它飘荡在空中,仿佛是无根浮漂,随风到哪就到哪,从未真正落地生根,最后只能被水淹没,仿佛从未来过这个世间一般!

更多文章

  • 《风云战国》之燕国:等待28年的复仇,这才是真正的慷慨悲歌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风云战国赵国篇,风云战国赵国剧情详解,战国风云之赵国与秦国

    这个典故我们都知道,战国时吴越两国交战,战败的越王勾践为复仇,卧柴薪、尝苦胆,俯低隐忍多年,终于东山再起。可是,在暑假陪娃看历史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时,讲到战国时极具个性的七大雄国,讲到极为鲜明的国民性格,讲到燕国这个历史存在感并不强的小国时,我才又一次被深深打动了:[var1]原来,这种隐忍,

  • 回溯千年,历史重现?合纵抗秦,终败于秦之连横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合纵抗秦与连横亲秦,秦始皇连横合纵,历史上最后一次合纵攻秦成功了吗

    回溯千年,历史重现?合纵抗秦,终败于秦之连横!作者|杏花核金[var1]回溯千年,历史重现?当年,楚、燕、赵、韩、魏、齐和周王室共七方,逆历史潮流而苟延残喘,反对秦国崛起和中国统一,合纵抗秦,终败于秦之连横策略。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却如此惊人的相似。[var1]春秋战国时期,地球仪经线即南北方向为“

  • 与楚国旗鼓相当,晋文公为何要退避三舍?人情世故在博弈中也好使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晋文公为什么攻打楚国,晋文公为什么对楚成王退避三舍,晋文公与楚国之战

    从遭遇到楚军的那一刻起,晋文公重耳便感受到一股沉沉的压迫感。开战前一夜,他做了个梦,梦见楚成王把他打倒在地,像喝椰汁那样,趴他身上吸他的脑子。这仗的确不好打。输了不必说,晋文公搞不好就得继续流浪列国。赢了,哪怕是惨胜也不行,齐国和秦国两个大国正一旁吃瓜呢,他们可不是什么善茬,输惨了他们可是会趁火打劫

  • 战国奇情:落寞贫困的周赧王,他的舞姬赵郅如何落在吕不韦手里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长平之战后的第二年,是东周四年一届的列国会市,这次商贾大集市都城,就是邯郸!列国会市,在周王商丘那边决定会市地点,列国轮流作东,最近两届列国会市,秦在咸阳,楚在郢在,各办了一场,现各,轮到赵国都城邯郸举办。赵王宫一班君臣,自是重视,在邯郸最繁华的大街上,修好了东周列国的店铺,分为周朝店铺,赵国店铺,

  • 《东周列国志》故事 楚国大夫鬻拳究竟是不是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东周列国志典故,楚国鬻拳,春秋史东周志解析

    左丘明认为楚国大夫鬻拳是忠臣,但也有史学家认为鬻拳不是忠臣。鬻拳究竟是不是忠臣呢?看看他做过的两件事就可以知道。一,鬻拳持剑劫持楚文王进谏。[var1]这个故事是由一个美女夫人——息妫引起的。息妫是陈国女子,美貌动人,面若桃花。她是息国君主的夫人。她从息国回到陈国,要经过蔡国。因为蔡哀侯献舞的夫人也

  • 春秋战国时期有东北人吗?他们来自哪里?为何在古代却得不到开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春秋战国时候的东北,战国东北重镇守镇人,古代为什么东北没有被开发

    [var1]直到历史走到了尧舜时期,东北差不多是舜所管辖的土地,此时舜与中原是有文化链接的,舜甚至还拿着弓箭去中原拜访作为礼物,但为什么历史上关于东北的却少之又少呢?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北人提起古代的东北历史,我们首先最能想到的便是北魏孝文帝了,他作为北方少数民族里面的佼佼者,迁都洛阳,进入了中原地区,

  • 魏国、齐国讨伐赵国,公孙衍缺乏诚信,田盼缺乏远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公孙衍、田盼想要用魏国、齐国的军队讨伐赵国,魏君、田侯都不同意。魏君就是魏惠王,田侯就是齐威王。可能二人当时尚未全部称王,或都是称王不久。推立诸侯为王的操盘手就是公孙衍,“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战国策•中山策》)公孙衍说:“我请求两国各出五万兵力,不超五个月就能大胜赵国。”公孙衍此时被张仪排

  • “李牧死,赵国亡”,为何白起死,秦国依旧强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牧不死秦国能打败赵国吗,赵国李牧和秦国白起谁厉害,大将李牧和白起

    不同的是,李牧是赵国的,李牧死后不久,赵国就亡了;白起是秦国的,白起死后,秦国依旧强盛,统一六国的步伐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是李牧太强,白起浪得虚名?当然不是。[var1]战国时代群雄并起英雄辈出,能跻身“四大名将”的一定是实力与战绩都出类拔萃的。除了李牧与白起之外,另外两位是廉颇与王翦,同样一个是赵国

  • 孔子被弟子气得说了句脏话,没想到流传2500多年,却成老师惯用语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孔子口头禅,孔子曾经说什么话,孔子都说哪些话

    [var1]美国的最高法院门前矗立的三座哲学家雕像,第一位就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创始人孔老夫子。在我们中国,自从西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封建社会中的正统学说就此定为儒学。而大思想家孔子也就此成为历朝历代所尊崇的人物,甚至子孙后代也沾了光被历代皇帝封为衍圣公世袭罔替。[var

  • 为什么战国时代的赵国就能击溃匈奴,西汉却需要几十年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赵国和秦国一起打匈奴,赵国与匈奴的关系,秦国赵国是如何抵御匈奴的

    记得2009年,那时候某浪博客还真有忒多的好文章。记得那一年,小编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大一统”削弱了华夏族群的战斗力。而例子就是战国时候,赵国的李牧就能大破匈奴,反倒是大一统的西汉帝国,消耗了数十年时间,才打败匈奴。[var1]那时候小编其实就不赞同这个理念。如今,十三年过去了,小编决定解释一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