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是,李牧是赵国的,李牧死后不久,赵国就亡了;
白起是秦国的,白起死后,秦国依旧强盛,统一六国的步伐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是李牧太强,白起浪得虚名?
当然不是。
[var1]
战国时代群雄并起英雄辈出,能跻身“四大名将”的一定是实力与战绩都出类拔萃的。
除了李牧与白起之外,另外两位是廉颇与王翦,同样一个是赵国的,一个是秦国的。
而且,与商鞅、范雎、吴起、乐毅、伍子胥等人为他国效力不同,这四大名将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在为自己的国家征战沙场赢得荣耀的,并且奉献了一生,除了廉颇后期因受猜忌流亡他国。
可见,这战国四大名将除了战绩卓越之外,还很有家国情怀,不为名利抛弃家国,也说明一点,秦国与赵国的教育和对本国人才的提拔重用做得非常不错,“毛遂自荐”与蔺相如的故事都发生在赵国就是例证。
所以,赵国在第一线抵抗强秦百年之久,还能在“长平之战”的惨败之后苦苦支撑。
那为什么会有“李牧死,赵国亡”这样的俗语广泛流传呢?而差不多遭遇的故事发生在秦国,为何结局却完全不同,白起死了,对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没有丝毫影响?
[var1]
读过《史记》与《资治通鉴》后,我的理解是,原因有两个:
一、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
关于战国七雄的人才招聘计划,我们知道有秦孝公发求贤令,燕昭王招贤纳士,齐桓公广纳贤才,这些诸侯的强大,都与毫无芥蒂地吸纳各国人才分不开关系。
赵国的改革最有名的当属“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但我们很少看到赵国有这方面的措施,反倒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国平原君赵胜广纳门客的故事广为流传。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当赵国本身没有足够的人才涌现时,它的后备力量就空虚了。
赵国被灭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牧成了赵国仅有的良将。
因此,当王翦使用离间计,让赵王夺了李牧的兵权之后,赵国实际上已经没有人能抵挡住秦军的攻势,至于李牧本人的生死,对于秦国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var1]
二、君主的问题
在谈及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我们都知道一句话: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
从发布求贤令的秦孝公到最终一统的秦始皇,秦国六代君王都在不遗余力地壮大秦国,改革进取从未间断,求贤令与军功爵制的执行从来不打折扣。
不管是外来的人才,还是秦国本土的人才,即便是王室公子,想获得爵位都只能依靠军功,公平公正,令人信服。
所以,秦国统一天下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
同样,赵国的灭亡也不只是因为一个赵王迁杀了李牧的缘故。
[var1]
赵国的历代君王,有不少都是在内乱中即位的,即便是赵国最伟大的赵武灵王,在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之后,也是昏招迭出,干出来让人瞠目结舌的破事。
赵武灵王壮年时突发奇想,把君主之位禅让给儿子,想建立一个二元政治,他领军在外作战,儿子坐镇国中处理政事。
他的初衷是好的,这样可以避免自己突然遭遇不测而导致赵国再次出现内乱。
但实际上,人都是有私心和权力欲的,即便是父子也不例外。
一段时间之后,赵武灵王感受到了自己的权威遭遇了挑战,又想夺回儿子手中的权柄。
更可怕的是,他对两个儿子都很看重,给的待遇都一样,只是一个有赵王的名号,一个没有。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赵国内乱,兄弟残杀,赵武灵王自己困死沙丘。
[var1]
从赵国开始的赵烈侯,到亡国时的赵王迁,总体来看,赵国的君王综合实力远远不如秦国的宗室,好的政策不能延续,还多次发生内乱。
因此,长平之战临阵换将,与李牧最后时刻被剥夺兵权并处死,发生在赵国并不是偶然。
有这样的君王,再强大的国家也只会不断衰落,被强大的秦国灭亡是迟早的事。
至于白起之死,白起是秦国了不起的名将,但从来不是不可取代的,没了白起,还有王家、蒙家等将门同样能征善战,秦灭六国依靠的是六代君王积累的综合国力。
所以,当白起因为抗命被赐死之后,对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并没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