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牧死,赵国亡”,为何白起死,秦国依旧强盛?

“李牧死,赵国亡”,为何白起死,秦国依旧强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766 更新时间:2024/1/24 2:33:50

不同的是,李牧是赵国的,李牧死后不久,赵国就亡了;

白起是秦国的,白起死后,秦国依旧强盛,统一六国的步伐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是李牧太强,白起浪得虚名?

当然不是。

[var1]

战国时代群雄并起英雄辈出,能跻身“四大名将”的一定是实力与战绩都出类拔萃的。

除了李牧与白起之外,另外两位是廉颇与王翦,同样一个是赵国的,一个是秦国的。

而且,与商鞅、范雎、吴起乐毅、伍子胥等人为他国效力不同,这四大名将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在为自己的国家征战沙场赢得荣耀的,并且奉献了一生,除了廉颇后期因受猜忌流亡他国。

可见,这战国四大名将除了战绩卓越之外,还很有家国情怀,不为名利抛弃家国,也说明一点,秦国与赵国的教育和对本国人才的提拔重用做得非常不错,“毛遂自荐”与蔺相如的故事都发生在赵国就是例证。

所以,赵国在第一线抵抗强秦百年之久,还能在“长平之战”的惨败之后苦苦支撑。

那为什么会有“李牧死,赵国亡”这样的俗语广泛流传呢?而差不多遭遇的故事发生在秦国,为何结局却完全不同,白起死了,对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没有丝毫影响?

[var1]

读过《史记》与《资治通鉴》后,我的理解是,原因有两个:

一、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

关于战国七雄的人才招聘计划,我们知道有秦孝公发求贤令,燕昭王招贤纳士,齐桓公广纳贤才,这些诸侯的强大,都与毫无芥蒂地吸纳各国人才分不开关系。

赵国的改革最有名的当属“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但我们很少看到赵国有这方面的措施,反倒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国平原君赵胜广纳门客的故事广为流传。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当赵国本身没有足够的人才涌现时,它的后备力量就空虚了。

赵国被灭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牧成了赵国仅有的良将。

因此,当王翦使用离间计,让赵王夺了李牧的兵权之后,赵国实际上已经没有人能抵挡住秦军的攻势,至于李牧本人的生死,对于秦国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var1]

二、君主的问题

在谈及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我们都知道一句话: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

从发布求贤令的秦孝公到最终一统的秦始皇,秦国六代君王都在不遗余力地壮大秦国,改革进取从未间断,求贤令与军功爵制的执行从来不打折扣。

不管是外来的人才,还是秦国本土的人才,即便是王室公子,想获得爵位都只能依靠军功,公平公正,令人信服。

所以,秦国统一天下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

同样,赵国的灭亡也不只是因为一个赵王迁杀了李牧的缘故。

[var1]

赵国的历代君王,有不少都是在内乱中即位的,即便是赵国最伟大的赵武灵王,在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之后,也是昏招迭出,干出来让人瞠目结舌的破事。

赵武灵王壮年时突发奇想,把君主之位禅让给儿子,想建立一个二元政治,他领军在外作战,儿子坐镇国中处理政事。

他的初衷是好的,这样可以避免自己突然遭遇不测而导致赵国再次出现内乱。

但实际上,人都是有私心和权力欲的,即便是父子也不例外。

一段时间之后,赵武灵王感受到了自己的权威遭遇了挑战,又想夺回儿子手中的权柄。

更可怕的是,他对两个儿子都很看重,给的待遇都一样,只是一个有赵王的名号,一个没有。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赵国内乱,兄弟残杀,赵武灵王自己困死沙丘。

[var1]

从赵国开始的赵烈侯,到亡国时的赵王迁,总体来看,赵国的君王综合实力远远不如秦国的宗室,好的政策不能延续,还多次发生内乱。

因此,长平之战临阵换将,与李牧最后时刻被剥夺兵权并处死,发生在赵国并不是偶然。

有这样的君王,再强大的国家也只会不断衰落,被强大的秦国灭亡是迟早的事。

至于白起之死,白起是秦国了不起的名将,但从来不是不可取代的,没了白起,还有王家、蒙家等将门同样能征善战,秦灭六国依靠的是六代君王积累的综合国力。

所以,当白起因为抗命被赐死之后,对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并没有什么影响。

更多文章

  • 孔子被弟子气得说了句脏话,没想到流传2500多年,却成老师惯用语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孔子口头禅,孔子曾经说什么话,孔子都说哪些话

    [var1]美国的最高法院门前矗立的三座哲学家雕像,第一位就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创始人孔老夫子。在我们中国,自从西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封建社会中的正统学说就此定为儒学。而大思想家孔子也就此成为历朝历代所尊崇的人物,甚至子孙后代也沾了光被历代皇帝封为衍圣公世袭罔替。[var

  • 为什么战国时代的赵国就能击溃匈奴,西汉却需要几十年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赵国和秦国一起打匈奴,赵国与匈奴的关系,秦国赵国是如何抵御匈奴的

    记得2009年,那时候某浪博客还真有忒多的好文章。记得那一年,小编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大一统”削弱了华夏族群的战斗力。而例子就是战国时候,赵国的李牧就能大破匈奴,反倒是大一统的西汉帝国,消耗了数十年时间,才打败匈奴。[var1]那时候小编其实就不赞同这个理念。如今,十三年过去了,小编决定解释一下这

  • 《春秋左传》中的春秋到底是何意?又是如何由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墨子·明鬼》中记载了许多奇闻异事,虽然前两篇失传了,但是下篇保留了下来,而且明确记载了各种怪事的出处:著在周之《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著在齐之《春秋》。足以见得当时各国均有春秋,而且春秋不过是史书通名而已。[var1]但是春秋也不仅仅是各国史书的通名,它同时也是鲁国史书的专名

  • 春申君相关问题之春申君的生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春申君故事,春申君的结局解析,春申君的人物评价

    对于这个字义,历来提出了封号名称、地名等看法。杨宽在《战国史》里指出封君的三种类型,即是“以封邑名为封号、以功德为封号、只有封号而无封邑(宠臣)。”杨宽认为,春申君与张仪(武信君)、吕不韦(文信君)及廉颇(信平君)相同,都是以功德为名的。对于封君的类型,除此之外,还有以战功为名的白起(武安君)、赵奢

  • 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实行已经被证明危害极大的分封制?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西晋分封制,分封制的消极影响,司马炎分封制的弊端

    西晋评价低的主要原因是短命而亡并在灭亡后出现了长达数百年的乱世(五胡乱华、南北朝),后世基本将西晋视为大分裂时代的短暂统一而已。而西晋短命而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分封制引发的“八王之乱”。西晋建立后,司马炎大封司马氏皇族成员为诸侯王,数量约有几十个。这些西晋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独立的选官权、行政权、财政权

  • 商契为何叫“商契”,甲骨文改写认知,难怪商朝重视鬼神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商朝甲骨文简介,商朝甲骨文跟埃及文字,商朝甲骨文记录了什么

    商契之名的由来,史书上并未记载,但甲骨文重现天日之后,却揭示“商契”之名意义非凡,暗藏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与此同时,搞清楚“商契”之名的由来,再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就可以更清楚的知道商朝为何更重视鬼神。首先,商朝为何大规模使用甲骨文?以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唯有商周两朝使用过甲骨文,但周代主要是在

  • 《夏小正》成书时间应该在东周甚至西汉,并非夏朝典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小正历史,夏小正是什么朝代,夏朝最详细讲解

    也就是说,夏之是否存在是另外的事情,但起码不可以《夏小正》证明之。《夏小正》因载入戴德的《大戴礼》而流传。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里,将其收入属于先秦古文的《记》之中,为二百一十四篇之一。班固对于《记》之选择标准,是以为皆七十子后学者所“记”,而并非先秦“六经”典籍。郑玄稍晚于班固的郑玄,在其

  • 《夏小正》应流传于夏商,成书于西周甚至商朝,对研究夏朝有重要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夏朝与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夏朝历史推演,商朝与夏朝有何进步之处

    如今,通过考古发掘,中国上古的三个朝代——夏、商、周,商朝和周朝的历史脉络因为有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至少在王朝脉络等方面得到了比较一致的共识,但是,对于夏朝,却连其到底是否存在都要打上问号。所以《夏小正》这部书就有了更大的研究价值。《夏小正》的简单考释今天流传下来的《夏小正》正文最早见于汉朝时期戴德

  • 两千多年前的井田制,如果真的实现均等主义,庶民们或有余粮!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井田制走向崩溃的原因,赵国井田制,井田制下有私田吗

    中国的两三千年前,因为有了“井田”,也才有了封建,封建本就是依托于“井田”而成的。周天子们正是把天下之土地划分为一块一块的,给了亲族和功臣们。这些亲族功臣们变成了地方诸侯,又把土地分封给了亲族和臣僚,如此层层分封,到最底层的庶人的时候,庶人就没有权力分封了,便只能耕种于田地之上,如同与天子诸侯签订了

  • 商纣王真是昏君?因为妲己仅60天就被灭国?专家:别再泼脏水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商纣王与妲己真实历史,妲己历史上是真的把商纣王杀死吗,商纣王跟妲己有关系吗

    在中国,商纣王实在是一个“昏君”、“暴君”的标准模板。纵观史书上的记载,商纣王骄奢淫逸、残害忠良、不恤民力、统治残暴,基本属于是一点“拟人”的事都不干。而纣王这一通作死下来,自然就引发了“武王伐纣”,身死国灭,但是,如果我们捋一捋武王伐纣的时间轴,就会发现,武王从起兵到灭掉商朝,前后竟然只用了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