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国、齐国讨伐赵国,公孙衍缺乏诚信,田盼缺乏远见

魏国、齐国讨伐赵国,公孙衍缺乏诚信,田盼缺乏远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02 更新时间:2024/1/21 20:16:40

公孙衍、田盼想要用魏国、齐国的军队讨伐赵国,魏君、田侯都不同意。

魏君就是魏惠,田侯就是齐威王。可能二人当时尚未全部称王,或都是称王不久。

推立诸侯为王的操盘手就是公孙衍,“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战国策•中山策》)

公孙衍说:“我请求两国各出五万兵力,不超五个月就能大胜赵国。”

公孙衍此时被张仪排挤,出走秦国来到魏国,被魏君任命为犀首。他可能是为了增强魏国实力,或急于表现自己,而联合齐国攻打赵国。

但是他的这一做法损害了合纵政策。

齐将田盼听到公孙衍的话语,想以用兵问题让他知难而退。

田盼说:“轻易使用兵力的,他的国家更加容易堕入危险;轻易使用计谋的,他自身更加容易堕入穷迫。

您现在说大胜赵国非简单,恐怕会有灾祸。”

[var1]

公孙衍说:“您太不聪明了。魏君、田侯二位原本不想出兵,现在您又说有困难,让他们心怀恐惧,这样就不能讨伐赵国,我们的谋略也就堪忧了。

假如您直接讲容易,兵士已经出境。等到双方交战不可开交,魏君、田侯看到形势危险,又怎么敢不给予我们援兵呢?”

公孙衍自以为把握住了二位君主的心理。他对田盼,对君主隐瞒。

如果不派援兵,那么错误的成本更多地由谁承担呢?

田盼说:“好。”于是劝谏二位君主听从公孙衍的。

公孙衍说田盼“不慧”,其实田盼听了他的话语,才真得上了“黠慧”的当。

英勇的田盼在这件事上缺乏远见。齐国的风险价值比魏国要高。

公孙衍、田盼终于得到魏国、齐国的军队。部队还没有离开国境,魏君、田侯唯恐他们到了赵国会战败,调动全部军队跟随其后,最后大胜赵国。

一定程度上,“作战双方的数量就决定着胜负。”(《战争论》)公孙衍知道他所提出的出兵数量不足以获得优势,但是他仍旧要出兵,所以他设法把二位君主裹挟进来,让他们骑虎难下。

如果二位君王不派援兵,公孙衍、田盼攻赵失败,他们二人固然可能遭受惩罚,损失最大的还是魏国、齐国。

尽管公孙衍攻赵的计谋顺利实现、取得胜利,但是不宜对其缺乏诚信的一面视而不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牧死,赵国亡”,为何白起死,秦国依旧强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牧不死秦国能打败赵国吗,赵国李牧和秦国白起谁厉害,大将李牧和白起

    不同的是,李牧是赵国的,李牧死后不久,赵国就亡了;白起是秦国的,白起死后,秦国依旧强盛,统一六国的步伐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是李牧太强,白起浪得虚名?当然不是。[var1]战国时代群雄并起英雄辈出,能跻身“四大名将”的一定是实力与战绩都出类拔萃的。除了李牧与白起之外,另外两位是廉颇与王翦,同样一个是赵国

  • 孔子被弟子气得说了句脏话,没想到流传2500多年,却成老师惯用语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孔子口头禅,孔子曾经说什么话,孔子都说哪些话

    [var1]美国的最高法院门前矗立的三座哲学家雕像,第一位就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创始人孔老夫子。在我们中国,自从西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封建社会中的正统学说就此定为儒学。而大思想家孔子也就此成为历朝历代所尊崇的人物,甚至子孙后代也沾了光被历代皇帝封为衍圣公世袭罔替。[var

  • 为什么战国时代的赵国就能击溃匈奴,西汉却需要几十年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赵国和秦国一起打匈奴,赵国与匈奴的关系,秦国赵国是如何抵御匈奴的

    记得2009年,那时候某浪博客还真有忒多的好文章。记得那一年,小编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大一统”削弱了华夏族群的战斗力。而例子就是战国时候,赵国的李牧就能大破匈奴,反倒是大一统的西汉帝国,消耗了数十年时间,才打败匈奴。[var1]那时候小编其实就不赞同这个理念。如今,十三年过去了,小编决定解释一下这

  • 《春秋左传》中的春秋到底是何意?又是如何由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墨子·明鬼》中记载了许多奇闻异事,虽然前两篇失传了,但是下篇保留了下来,而且明确记载了各种怪事的出处:著在周之《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著在齐之《春秋》。足以见得当时各国均有春秋,而且春秋不过是史书通名而已。[var1]但是春秋也不仅仅是各国史书的通名,它同时也是鲁国史书的专名

  • 春申君相关问题之春申君的生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春申君故事,春申君的结局解析,春申君的人物评价

    对于这个字义,历来提出了封号名称、地名等看法。杨宽在《战国史》里指出封君的三种类型,即是“以封邑名为封号、以功德为封号、只有封号而无封邑(宠臣)。”杨宽认为,春申君与张仪(武信君)、吕不韦(文信君)及廉颇(信平君)相同,都是以功德为名的。对于封君的类型,除此之外,还有以战功为名的白起(武安君)、赵奢

  • 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实行已经被证明危害极大的分封制?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西晋分封制,分封制的消极影响,司马炎分封制的弊端

    西晋评价低的主要原因是短命而亡并在灭亡后出现了长达数百年的乱世(五胡乱华、南北朝),后世基本将西晋视为大分裂时代的短暂统一而已。而西晋短命而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分封制引发的“八王之乱”。西晋建立后,司马炎大封司马氏皇族成员为诸侯王,数量约有几十个。这些西晋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独立的选官权、行政权、财政权

  • 商契为何叫“商契”,甲骨文改写认知,难怪商朝重视鬼神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商朝甲骨文简介,商朝甲骨文跟埃及文字,商朝甲骨文记录了什么

    商契之名的由来,史书上并未记载,但甲骨文重现天日之后,却揭示“商契”之名意义非凡,暗藏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与此同时,搞清楚“商契”之名的由来,再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就可以更清楚的知道商朝为何更重视鬼神。首先,商朝为何大规模使用甲骨文?以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唯有商周两朝使用过甲骨文,但周代主要是在

  • 《夏小正》成书时间应该在东周甚至西汉,并非夏朝典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小正历史,夏小正是什么朝代,夏朝最详细讲解

    也就是说,夏之是否存在是另外的事情,但起码不可以《夏小正》证明之。《夏小正》因载入戴德的《大戴礼》而流传。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里,将其收入属于先秦古文的《记》之中,为二百一十四篇之一。班固对于《记》之选择标准,是以为皆七十子后学者所“记”,而并非先秦“六经”典籍。郑玄稍晚于班固的郑玄,在其

  • 《夏小正》应流传于夏商,成书于西周甚至商朝,对研究夏朝有重要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夏朝与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夏朝历史推演,商朝与夏朝有何进步之处

    如今,通过考古发掘,中国上古的三个朝代——夏、商、周,商朝和周朝的历史脉络因为有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至少在王朝脉络等方面得到了比较一致的共识,但是,对于夏朝,却连其到底是否存在都要打上问号。所以《夏小正》这部书就有了更大的研究价值。《夏小正》的简单考释今天流传下来的《夏小正》正文最早见于汉朝时期戴德

  • 两千多年前的井田制,如果真的实现均等主义,庶民们或有余粮!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井田制走向崩溃的原因,赵国井田制,井田制下有私田吗

    中国的两三千年前,因为有了“井田”,也才有了封建,封建本就是依托于“井田”而成的。周天子们正是把天下之土地划分为一块一块的,给了亲族和功臣们。这些亲族功臣们变成了地方诸侯,又把土地分封给了亲族和臣僚,如此层层分封,到最底层的庶人的时候,庶人就没有权力分封了,便只能耕种于田地之上,如同与天子诸侯签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