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田盼想要用魏国、齐国的军队讨伐赵国,魏君、田侯都不同意。
魏君就是魏惠王,田侯就是齐威王。可能二人当时尚未全部称王,或都是称王不久。
推立诸侯为王的操盘手就是公孙衍,“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战国策•中山策》)
公孙衍说:“我请求两国各出五万兵力,不超五个月就能大胜赵国。”
公孙衍此时被张仪排挤,出走秦国来到魏国,被魏君任命为犀首。他可能是为了增强魏国实力,或急于表现自己,而联合齐国攻打赵国。
但是他的这一做法损害了合纵政策。
齐将田盼听到公孙衍的话语,想以用兵问题让他知难而退。
田盼说:“轻易使用兵力的,他的国家更加容易堕入危险;轻易使用计谋的,他自身更加容易堕入穷迫。
您现在说大胜赵国非常简单,恐怕会有灾祸。”
[var1]
公孙衍说:“您太不聪明了。魏君、田侯二位原本不想出兵,现在您又说有困难,让他们心怀恐惧,这样就不能讨伐赵国,我们的谋略也就堪忧了。
假如您直接讲容易,兵士已经出境。等到双方交战不可开交,魏君、田侯看到形势危险,又怎么敢不给予我们援兵呢?”
公孙衍自以为把握住了二位君主的心理。他对田盼,对君主隐瞒。
如果不派援兵,那么错误的成本更多地由谁承担呢?
田盼说:“好。”于是劝谏二位君主听从公孙衍的。
公孙衍说田盼“不慧”,其实田盼听了他的话语,才真得上了“黠慧”的当。
英勇的田盼在这件事上缺乏远见。齐国的风险价值比魏国要高。
公孙衍、田盼终于得到魏国、齐国的军队。部队还没有离开国境,魏君、田侯唯恐他们到了赵国会战败,调动全部军队跟随其后,最后大胜赵国。
一定程度上,“作战双方的数量就决定着胜负。”(《战争论》)公孙衍知道他所提出的出兵数量不足以获得优势,但是他仍旧要出兵,所以他设法把二位君主裹挟进来,让他们骑虎难下。
如果二位君王不派援兵,公孙衍、田盼攻赵失败,他们二人固然可能遭受惩罚,损失最大的还是魏国、齐国。
尽管公孙衍攻赵的计谋顺利实现、取得胜利,但是不宜对其缺乏诚信的一面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