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时期有东北人吗?他们来自哪里?为何在古代却得不到开发

春秋战国时期有东北人吗?他们来自哪里?为何在古代却得不到开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621 更新时间:2023/12/14 6:15:53

[var1]

直到历史走到了舜时期,东北差不多是舜所管辖的土地,此时舜与中原是有化链接的,舜甚至还拿着弓箭去中原拜访作为礼物,但为什么历史上关于东北的却少之又少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北人

提起古代的东北历史,我们首先最能想到的便是北魏孝文帝了,他作为北方少数民族里面的佼佼者,迁都洛阳,进入了中原地区,那究竟为什么会放弃东北广阔的土地呢?

[var1]

剧照

要知道,东北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出现的,在这之前却鲜少受到别人的关注,而想要研究历史上的东北我们还要从战国时期说起。

提起春秋战国,我们想到的便是各个国家分裂争霸,但春秋战国之所以争霸源于周朝的衰败,但又有人想要问了,为什么周朝时期,东北那边仍然没有什么动静呢?

其实当我们看待国家疆域领土的时候不能只看待位置,更要全方面的考虑,当时东北地区属于边疆地区的,也就是所谓的蛮夷之地。

[var1]

那里常年气温寒,环境极其恶劣,而中原地区却是气候温和,十分适宜人的居住,就在春秋时期人们为了国家统一而进行兼并战的时候,东北地区却是少有人烟的。

这是从地理环境上对东北地区的客观分析,而从人文角度上分析则可以从我们的孔孟文化来谈起,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孔子文化,但却偏偏没有到东北地区进行。

一方面是东北地区的环境造成的,而另一方面则是东北地区此时还没有文化的产生,只有一部分游牧民族打猎,生存尚且艰难,来文化呢?

[var1]

因此,我们也能显而易见地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战国时期还没有出现东北人,只有少量的游牧民族存在,而且基本上没有文化的存在。

东北地区存在哪些游牧民族呢,那时候的东北地区除了肃慎人之外还有秽发人,高夷人和山戎人以及东胡人。

所谓的肃慎人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女真人,只不过在当时肃慎和“女真”的发音极其相似,也就称之为肃慎人了。

[var1]

在西周时期,各诸侯列国在建立自己文明的时候,肃慎人甚至还没有自己的房屋,他们还居住在山洞里面,过着穴居生活,茹饮血可能就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肃慎人是以打猎为生的,而在西周时期人们早就学会了种庄稼以及饲养牲畜,但东北地区却还是依靠打猎为生,可见那时候的东北地区文化之落后。

在西周后期,也就是春秋早期,肃慎人却也有了自己的产业,那就是养殖猪,他们所养殖的猪,体型十分巨大,身上有着厚厚的脂肪。

[var1]

毕竟在当时气候环境那样恶劣的东北,养殖能够发展起来是十分不易的。因为没有发达的制造业,肃慎人为了保暖会将猪油摸到身上。

四处漂泊的东北人

如果说这些游牧民族是东北人的话,那春秋战国之后的东北人却也是在四处“搬家”,因为此时各国都在忙于战事,东北地区人们也并没有太多在意,史料上也鲜有记载。

[var1]

当我们以中原视角来看的话,仿佛东北地区总是置身历史之外,其实东北地区则恰恰是中华民族的根源。

因为东北地区环境恶劣,人们在不断往内陆迁居的过程中实现民族融合,达到民族进步,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进步才达到了现在伟大的中华民族。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一批东北人往内陆迁移,而当时的西周正是由东北人迁居过去的,在经历了奢华腐烂的商王朝之后,西周人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var1]

而那些选择不迁都的人,留在了东北成为了蛮夷之族,其中最有名的应该属朝时期所面对的辽军了。

此时的游牧民族十分强悍,不仅有自己的军队还有自己的文化和政治,对中原地区的国家形成了强有力的威胁。

[var1]

而因为中原地区大部分以孔孟思想为主,礼仪之邦的思想贯彻在历代君王的脑海中,也正为如此,此时的“汉人”是打不过“东北人”的。

民族大融合

从初中以来,我们对于历史的学习,似乎是更多的是描述中原历史,但这并不是说明边疆历史不重要,恰恰相反,边疆历史是十分重要的。

[var1]

但对于古代东北地区历史书上却鲜有记载,这是因为史料太少,而且经济中心都是集中在中部地区的,看起来就仿佛“冷落”了东北一样。

东北地区在古代以来就很难统一,在早期古代社会的时候,因为东北地区并不发达,人们也不曾迁往东北,而到后期,中原国家也饱受蛮夷的侵扰。

但我们可以从历史上欣喜的发现,这些“胡人”在进入中原的时候,都无一例外的穿汉服,用汉人的制度,讲汉语。

[var1]

从另一方面来看,只有中华文化强盛了才能够保留各个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就如同东北人进入中原也成为了“汉人”一样。

直到近代,虎视眈眈的日本觊觎东北,我们才将东北统一起来,这也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体现。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在,东北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重要一部分,东本人民也是中国大家族里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var1]

虽然历史上,我们对于东北并不如中原历史那样了解,但我们都知道东北地区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领土,即便外族侵扰,也改变不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决心。

东北地区在地图上虽然偏僻,但厚积薄发,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东北地区的重要性,而我们的文化源头其中一支就是来自东北地区,也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本。

更多文章

  • 魏国、齐国讨伐赵国,公孙衍缺乏诚信,田盼缺乏远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公孙衍、田盼想要用魏国、齐国的军队讨伐赵国,魏君、田侯都不同意。魏君就是魏惠王,田侯就是齐威王。可能二人当时尚未全部称王,或都是称王不久。推立诸侯为王的操盘手就是公孙衍,“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战国策•中山策》)公孙衍说:“我请求两国各出五万兵力,不超五个月就能大胜赵国。”公孙衍此时被张仪排

  • “李牧死,赵国亡”,为何白起死,秦国依旧强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牧不死秦国能打败赵国吗,赵国李牧和秦国白起谁厉害,大将李牧和白起

    不同的是,李牧是赵国的,李牧死后不久,赵国就亡了;白起是秦国的,白起死后,秦国依旧强盛,统一六国的步伐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是李牧太强,白起浪得虚名?当然不是。[var1]战国时代群雄并起英雄辈出,能跻身“四大名将”的一定是实力与战绩都出类拔萃的。除了李牧与白起之外,另外两位是廉颇与王翦,同样一个是赵国

  • 孔子被弟子气得说了句脏话,没想到流传2500多年,却成老师惯用语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孔子口头禅,孔子曾经说什么话,孔子都说哪些话

    [var1]美国的最高法院门前矗立的三座哲学家雕像,第一位就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创始人孔老夫子。在我们中国,自从西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封建社会中的正统学说就此定为儒学。而大思想家孔子也就此成为历朝历代所尊崇的人物,甚至子孙后代也沾了光被历代皇帝封为衍圣公世袭罔替。[var

  • 为什么战国时代的赵国就能击溃匈奴,西汉却需要几十年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赵国和秦国一起打匈奴,赵国与匈奴的关系,秦国赵国是如何抵御匈奴的

    记得2009年,那时候某浪博客还真有忒多的好文章。记得那一年,小编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大一统”削弱了华夏族群的战斗力。而例子就是战国时候,赵国的李牧就能大破匈奴,反倒是大一统的西汉帝国,消耗了数十年时间,才打败匈奴。[var1]那时候小编其实就不赞同这个理念。如今,十三年过去了,小编决定解释一下这

  • 《春秋左传》中的春秋到底是何意?又是如何由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墨子·明鬼》中记载了许多奇闻异事,虽然前两篇失传了,但是下篇保留了下来,而且明确记载了各种怪事的出处:著在周之《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著在齐之《春秋》。足以见得当时各国均有春秋,而且春秋不过是史书通名而已。[var1]但是春秋也不仅仅是各国史书的通名,它同时也是鲁国史书的专名

  • 春申君相关问题之春申君的生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春申君故事,春申君的结局解析,春申君的人物评价

    对于这个字义,历来提出了封号名称、地名等看法。杨宽在《战国史》里指出封君的三种类型,即是“以封邑名为封号、以功德为封号、只有封号而无封邑(宠臣)。”杨宽认为,春申君与张仪(武信君)、吕不韦(文信君)及廉颇(信平君)相同,都是以功德为名的。对于封君的类型,除此之外,还有以战功为名的白起(武安君)、赵奢

  • 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实行已经被证明危害极大的分封制?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西晋分封制,分封制的消极影响,司马炎分封制的弊端

    西晋评价低的主要原因是短命而亡并在灭亡后出现了长达数百年的乱世(五胡乱华、南北朝),后世基本将西晋视为大分裂时代的短暂统一而已。而西晋短命而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分封制引发的“八王之乱”。西晋建立后,司马炎大封司马氏皇族成员为诸侯王,数量约有几十个。这些西晋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独立的选官权、行政权、财政权

  • 商契为何叫“商契”,甲骨文改写认知,难怪商朝重视鬼神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商朝甲骨文简介,商朝甲骨文跟埃及文字,商朝甲骨文记录了什么

    商契之名的由来,史书上并未记载,但甲骨文重现天日之后,却揭示“商契”之名意义非凡,暗藏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与此同时,搞清楚“商契”之名的由来,再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就可以更清楚的知道商朝为何更重视鬼神。首先,商朝为何大规模使用甲骨文?以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唯有商周两朝使用过甲骨文,但周代主要是在

  • 《夏小正》成书时间应该在东周甚至西汉,并非夏朝典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小正历史,夏小正是什么朝代,夏朝最详细讲解

    也就是说,夏之是否存在是另外的事情,但起码不可以《夏小正》证明之。《夏小正》因载入戴德的《大戴礼》而流传。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里,将其收入属于先秦古文的《记》之中,为二百一十四篇之一。班固对于《记》之选择标准,是以为皆七十子后学者所“记”,而并非先秦“六经”典籍。郑玄稍晚于班固的郑玄,在其

  • 《夏小正》应流传于夏商,成书于西周甚至商朝,对研究夏朝有重要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夏朝与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夏朝历史推演,商朝与夏朝有何进步之处

    如今,通过考古发掘,中国上古的三个朝代——夏、商、周,商朝和周朝的历史脉络因为有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至少在王朝脉络等方面得到了比较一致的共识,但是,对于夏朝,却连其到底是否存在都要打上问号。所以《夏小正》这部书就有了更大的研究价值。《夏小正》的简单考释今天流传下来的《夏小正》正文最早见于汉朝时期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