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齐国和鲁国,一个田氏代齐,一个一脉而终,到底哪个治国理念好

齐国和鲁国,一个田氏代齐,一个一脉而终,到底哪个治国理念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556 更新时间:2024/1/26 1:56:59

只不过不同的是,齐国最初的国君,是姜子牙以及他的后人。后来齐国大夫田和取代齐康公,成为齐国国君,自此姜子牙一脉断绝。

而同时期的鲁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此后鲁国一直都是伯禽的后代继承国君之位,直到楚考烈王灭鲁为止。

[var1]

齐国讲究任人唯贤,所以寒士也可以当政。

1、姜太公讲究不拘一格降人才。姜太公治理齐国的理念,和周公旦是有区别的。姜太公认为,只要这个人贤明而且有才能,那么就可以任用。

可是周公旦却觉得这么一来,后世一定会有臣子叛乱,取代姜氏一族的统治。果不其然,这件事还是被周公旦给言中了。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淮南子,齐俗训》

不过姜太公的治国理念,本身是没有任何错误的。从大局的角度来说,用贤能之人可以很好治理国家,毕竟这些人能力强,品德高尚。

所以齐国一直以来都是诸侯国中的翘楚,这跟当初姜太公制定的治国方略是有很大关系的。

2、田和的祖先,是陈国逃亡来齐国的。姜太公的后人们,秉持着这种治国理念,不光是任用国内的人才,只要是流亡前来的人才,国君们也会重用。

田和的祖先陈完,本身是陈国人。齐桓公时期,陈宣公担忧太子御寇和公子完密谋造反,所以就杀掉了太子御寇,结果公子完担心祸及自己,就带着家眷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是一位明君,他发现潜逃过来的陈完是个人才,立刻就打算封他为卿。陈完哪里懂得齐国的治国之道,他认为自己是外逃前来的人,不应该封如此高官,所以拒绝不接受。齐桓公为此就将他封为工正之官。

此后老陈家一直都在齐国做官,而且是越做越高,逐渐成为了齐国的大家族。陈完的八世孙田和,在时机成熟以后,便取代了齐康公,成为了齐国国君,依旧沿用齐国的国号。

[var1]

3、百家争鸣的雏形,应该就是齐国的任人唯贤。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地的人才都可以前往其他国家做官。可以说当时的春秋战国和现在的欧洲非常类似。

其实我们不知道的是,最初诸侯国之间,人才是不能随意流通的。很多人才宁可烂在家里,都不会到其他国家去效力。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退秦师》

比如我们十分熟悉的浊之武退秦师里的浊之武,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一个人才,可是他一辈子没有得到郑伯的重用,他也没有去其他国家施展抱负。到了晚年才被郑伯想起来,实在是可惜了。

而齐桓公时代,外国人才可以随意进入齐国效力,陈完是一个例子,管仲也是一个例子。在管仲的帮助下,齐桓公成为了春秋第一霸主。

[var1]

鲁国讲究任人唯亲,国家是本国贵族的资源。

1、周公旦讲究尊尊亲亲。鲁国的开国之君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旦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要做到两点,上能够尊奉周天子,下能够任用亲戚。

对周天子的尊奉,这是周公旦首先要求要做到的。为此鲁国完全保存了周礼,是周礼实行延续最好的一个诸侯国。

任用亲戚,这也是周公旦的施政理论。因为周公旦认为,只有诸侯王的亲戚,才会考虑诸侯王家族的利益。

所以鲁国的贵族基本上垄断了官场,至少所有实权,都在鲁国贵族手里。即使发生了暴动政变,继承鲁国国君之人,一定也是上一任鲁国国君的亲戚。

这样一来鲁国的确能够一脉相承了,可是同时也会逐渐走向衰败,毕竟贵族不是每个人都懂得治国。

[var1]

2、周公旦家族,世代掌握着周王室的权力。我们常常听说一句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讲的就是周公旦辅佐周成王时期,能够尽心尽力地招揽人才。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周公旦辅成王背后还有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周公旦成为了权倾朝野的权臣。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十二年,鲁武公来朝。---《史记》

不光周公旦如此,周公旦的后世子孙和召公奭的后世子孙世世代代都掌握着周朝的政权。他们虽然不篡位,可是俨然已经成为了周王室最大的威胁。

不能排除子孙后代中有一些比较垃圾的货色,所以周王室是越混越惨,到了春秋时期逐渐降低地位,缩小地盘,到了战国时期,甚至被灭了。

[var1]

3、任人唯亲,显然不是治国之道。从后世的治国经验来看,你是人才,你的子孙后代真的未必就是人才,烂泥扶不上墙的有一大把。

两汉时期,为了选取人才,采用举孝廉的方式。结果这种方式依旧成为了贵族集团垄断官场的工具,因为举孝廉的权力在贵族手里,有多少贵族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做官呢?

为此汉王朝其实看似强悍,后期衰败起来非常快。曹操当政以后,唯才是举,终于在短时间内遏制了这一歪风邪气。

可是没多久,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曹操去世后,曹丕采取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选官权力再次落在了贵族手里,这是皇权向贵族低头的表现。所以曹魏衰败起来也很快。

[var1]

总结:齐国治国之道,显然要胜过鲁国。

对君王家族来说,鲁国一脉相承,当然是比齐国要好。毕竟在鲁国,君王家族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可是与此同时鲁国必须要承担国家逐渐衰败的事实,因为他们的治国方式和齐国相比较起来,真的是落后太多了。

任人唯亲只会让鲁国逐渐走向灭亡,而唯才是举必然会让齐国越来越强。即使齐国换了一个姓氏的国君,但是齐国的整个国家体制依旧没有变。

也就是说唯才是举对百姓,对整个齐国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为了某一小撮人的利益,就要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孰强孰弱,难道不是一眼就能看得清楚的事情吗?

参考资料:

《战国策》

淮南子

《史记》

更多文章

  • 齐国为何不愿合纵,选择中立呢?齐湣王:我的死你们不要负责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合纵攻齐为啥成功,合纵伐齐,合纵伐齐后齐国灭了吗

    周朝建立伊始,齐国便是东方大国,有海盐鱼利,土地平坦沃野千里,背靠大海东边没有敌人。春秋时期,齐桓公首霸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到战国时期,田氏代齐动摇国本一事发生,国势衰弱,却依旧不减东方大国的风采。秦国自商鞅变法崛起,天下人将秦军视作虎狼之师,秦国视为虎狼之国,各诸侯国纷纷选择合纵抗秦,欲重创秦

  • 3000多个学生,孔子为什么单单宠他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孔子总共有多少个学生,孔子有几个厉害的学生,孔子一生培养了多少个弟子

    [var1]“差学生”子路孔子学生中能够被历史留下名字的也就几十位,但是最让孔子牵肠挂肚的无疑是学生子路,子路性格很像历史上的李逵,性格暴虐,而且有粗犷的侠客精神,但是不会像李逵一样滥杀无辜,和孔子所教大部分学生都“格格不入”。[var1]子路第一次见到孔子的时候,孔子问他有什么爱好,子路就说:“我

  • 宋襄公“仁义之师”败亡的根源探析-基于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春秋时宋仁公的仁义之战,仁义之师宋襄公简介,宋襄公的失败之谜

    宋襄公,指的是东周春秋时期诸多诸侯国之一的宋国君主,此人在位14年,一直推崇“仁义”治国,是春秋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位诸侯国主。其实作为君主以“仁义”治国是很好的一个政治理念,但是宋国当时处于中国社会的大变革阶段,因此拥有很多的变数,同时还在不断地产生诸多不同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政治环境阻碍着“仁义

  • 《风云战国》之燕国:等待28年的复仇,这才是真正的慷慨悲歌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风云战国赵国篇,风云战国赵国剧情详解,战国风云之赵国与秦国

    这个典故我们都知道,战国时吴越两国交战,战败的越王勾践为复仇,卧柴薪、尝苦胆,俯低隐忍多年,终于东山再起。可是,在暑假陪娃看历史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时,讲到战国时极具个性的七大雄国,讲到极为鲜明的国民性格,讲到燕国这个历史存在感并不强的小国时,我才又一次被深深打动了:[var1]原来,这种隐忍,

  • 回溯千年,历史重现?合纵抗秦,终败于秦之连横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合纵抗秦与连横亲秦,秦始皇连横合纵,历史上最后一次合纵攻秦成功了吗

    回溯千年,历史重现?合纵抗秦,终败于秦之连横!作者|杏花核金[var1]回溯千年,历史重现?当年,楚、燕、赵、韩、魏、齐和周王室共七方,逆历史潮流而苟延残喘,反对秦国崛起和中国统一,合纵抗秦,终败于秦之连横策略。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却如此惊人的相似。[var1]春秋战国时期,地球仪经线即南北方向为“

  • 与楚国旗鼓相当,晋文公为何要退避三舍?人情世故在博弈中也好使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晋文公为什么攻打楚国,晋文公为什么对楚成王退避三舍,晋文公与楚国之战

    从遭遇到楚军的那一刻起,晋文公重耳便感受到一股沉沉的压迫感。开战前一夜,他做了个梦,梦见楚成王把他打倒在地,像喝椰汁那样,趴他身上吸他的脑子。这仗的确不好打。输了不必说,晋文公搞不好就得继续流浪列国。赢了,哪怕是惨胜也不行,齐国和秦国两个大国正一旁吃瓜呢,他们可不是什么善茬,输惨了他们可是会趁火打劫

  • 战国奇情:落寞贫困的周赧王,他的舞姬赵郅如何落在吕不韦手里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长平之战后的第二年,是东周四年一届的列国会市,这次商贾大集市都城,就是邯郸!列国会市,在周王商丘那边决定会市地点,列国轮流作东,最近两届列国会市,秦在咸阳,楚在郢在,各办了一场,现各,轮到赵国都城邯郸举办。赵王宫一班君臣,自是重视,在邯郸最繁华的大街上,修好了东周列国的店铺,分为周朝店铺,赵国店铺,

  • 《东周列国志》故事 楚国大夫鬻拳究竟是不是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东周列国志典故,楚国鬻拳,春秋史东周志解析

    左丘明认为楚国大夫鬻拳是忠臣,但也有史学家认为鬻拳不是忠臣。鬻拳究竟是不是忠臣呢?看看他做过的两件事就可以知道。一,鬻拳持剑劫持楚文王进谏。[var1]这个故事是由一个美女夫人——息妫引起的。息妫是陈国女子,美貌动人,面若桃花。她是息国君主的夫人。她从息国回到陈国,要经过蔡国。因为蔡哀侯献舞的夫人也

  • 春秋战国时期有东北人吗?他们来自哪里?为何在古代却得不到开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春秋战国时候的东北,战国东北重镇守镇人,古代为什么东北没有被开发

    [var1]直到历史走到了尧舜时期,东北差不多是舜所管辖的土地,此时舜与中原是有文化链接的,舜甚至还拿着弓箭去中原拜访作为礼物,但为什么历史上关于东北的却少之又少呢?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北人提起古代的东北历史,我们首先最能想到的便是北魏孝文帝了,他作为北方少数民族里面的佼佼者,迁都洛阳,进入了中原地区,

  • 魏国、齐国讨伐赵国,公孙衍缺乏诚信,田盼缺乏远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公孙衍、田盼想要用魏国、齐国的军队讨伐赵国,魏君、田侯都不同意。魏君就是魏惠王,田侯就是齐威王。可能二人当时尚未全部称王,或都是称王不久。推立诸侯为王的操盘手就是公孙衍,“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战国策•中山策》)公孙衍说:“我请求两国各出五万兵力,不超五个月就能大胜赵国。”公孙衍此时被张仪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