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齐国为何不愿合纵,选择中立呢?齐湣王:我的死你们不要负责吗?

齐国为何不愿合纵,选择中立呢?齐湣王:我的死你们不要负责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582 更新时间:2024/2/7 4:49:00

周朝建立伊始,齐国便是东方大国,有海盐鱼利,土地平坦沃野千里,背靠大海东边没有敌人。春秋时期,齐桓公首霸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到战国时期,田氏代齐动摇国本一事发生,国势衰弱,却依旧不减东方大国的风采。秦国自商鞅变法崛起,天下人将秦军视作虎狼之师,秦国视为虎狼之国,各诸侯国纷纷选择合纵抗秦,欲重创秦国而免除未来的危机。合纵一事,出力最多、用心最足首推三晋,其次是楚国,再其次是燕国,最后是齐国。齐国对合纵攻秦这件事是完全提不起劲的,说是六国攻秦,其实和齐国关系真不大。

[var1]

八次合纵,齐国有五次直接没参与,尤其是后面四次,直接连续缺席三次。合纵攻秦一次,越到后面是越重要的,越到后面规模越大,越到后面参与的国家越多,为何偏偏要缺席,还是连续三次呢?这事就得往第五次合纵攻秦之前的事说起了。战国时期,制衡强国是各国都或多或少参与的国际大事,齐国也不例外,齐国在齐威王齐宣王时期,也曾积极打压制衡已经崛起的战国初期的中原霸主国——魏国,如围魏救赵、围魏救韩,两次专门针对魏国的战争。更在第二次(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96年)和第四次合纵(公元前287年)攻秦中出了大力。

[var1]

司马迁认为

太史公司马迁认为齐国不参与战国中后期的那几次合纵攻秦,是因为秦国君臣使的反间计和贿赂,反间计和贿赂是致使齐国如此决策的关键。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有一部分这样的原因,但个人认为算不上是关键所在。事实上,齐国的不制衡政策不算是当时的齐王建听信谗言所致,因为早在齐襄王的王后、齐王建生母君王后执政时期,齐国也是实行不参与制衡的政策。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馀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后,齐国延续着这一战略。

[var1]

这表明什么?齐国实行不制衡政策并不是一个齐太后、一个齐王决定的,而是齐国绝大部分的统治阶层和精英阶层都没有秦灭六国的危机意识。而这一切的转变,得从曾让齐国霸天下的齐湣王时期说起。齐湣王吞并宋国最精华的地区后国势达到顶峰,便开始积极对开军事扩张,加上他的父亲齐宣王时期的征燕行动,两父子差不多是把所有诸侯国给打了一遍,全得罪了。五国灭齐的历史事件爆发。

血海深仇的阻隔

公元前284年,在燕国的主导、联络和谋划下,燕、秦、赵、韩、魏五国围攻齐国。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於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五国围攻下,齐国战败几近灭国。齐兵败,湣王出亡於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莒、即墨,其馀皆属燕,六岁。五国联军合力之下,并不是太费劲地全歼齐军,而齐国大王齐湣王还被楚国派来的援兵大将淖齿突然谋弑。当然,楚国出兵之举并不是大发善心,而是想分占齐地,为减少齐地百姓的反抗,所以打着救齐的旗号。

[var1]

虽然之后齐国复国,但实力遭到极大的削弱,需要很漫长的时间进行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所以齐国实施两不相帮的中立国策是很正常的,既然是两不相帮的中立,自然也不会去合纵攻秦。总结起来齐国不愿合纵的原因有三:其一,前面刚说到的齐国虽然复国,但实力还是没有恢复到以前,当时正处于齐国历史上最衰弱的时期;其二,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齐国距离秦国过分遥远,战争成本极高,战争收益却极小,即便灭亡秦国也得不到秦国领土,还会帮助三晋楚国等强大起来威胁齐国;

其三,五国攻齐中,战国七雄除齐国自己的六雄,全部参与到制衡围攻齐国的行动中,既有秦国,也有其他五国,尤其是灭齐出力最大的燕国,弑齐湣王的楚国,如此血海深仇的背景,齐国会心悦诚服地与其余五国合纵攻秦吗?自然是不可能,让他们狗咬狗,齐国自己在一旁舔着伤口、渔翁得利多好。

[var1]

因此六国合纵攻秦失败是注定的,齐国不愿掺和也是意料之中的。长平之战时,赵国向齐国借粮,齐王建死活不借,即使搬出唇亡齿寒的典故还是不借,因为齐王、齐人和齐国都咽不下当年五国亡齐的那口气啊。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

更多文章

  • 3000多个学生,孔子为什么单单宠他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孔子总共有多少个学生,孔子有几个厉害的学生,孔子一生培养了多少个弟子

    [var1]“差学生”子路孔子学生中能够被历史留下名字的也就几十位,但是最让孔子牵肠挂肚的无疑是学生子路,子路性格很像历史上的李逵,性格暴虐,而且有粗犷的侠客精神,但是不会像李逵一样滥杀无辜,和孔子所教大部分学生都“格格不入”。[var1]子路第一次见到孔子的时候,孔子问他有什么爱好,子路就说:“我

  • 宋襄公“仁义之师”败亡的根源探析-基于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春秋时宋仁公的仁义之战,仁义之师宋襄公简介,宋襄公的失败之谜

    宋襄公,指的是东周春秋时期诸多诸侯国之一的宋国君主,此人在位14年,一直推崇“仁义”治国,是春秋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位诸侯国主。其实作为君主以“仁义”治国是很好的一个政治理念,但是宋国当时处于中国社会的大变革阶段,因此拥有很多的变数,同时还在不断地产生诸多不同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政治环境阻碍着“仁义

  • 《风云战国》之燕国:等待28年的复仇,这才是真正的慷慨悲歌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风云战国赵国篇,风云战国赵国剧情详解,战国风云之赵国与秦国

    这个典故我们都知道,战国时吴越两国交战,战败的越王勾践为复仇,卧柴薪、尝苦胆,俯低隐忍多年,终于东山再起。可是,在暑假陪娃看历史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时,讲到战国时极具个性的七大雄国,讲到极为鲜明的国民性格,讲到燕国这个历史存在感并不强的小国时,我才又一次被深深打动了:[var1]原来,这种隐忍,

  • 回溯千年,历史重现?合纵抗秦,终败于秦之连横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合纵抗秦与连横亲秦,秦始皇连横合纵,历史上最后一次合纵攻秦成功了吗

    回溯千年,历史重现?合纵抗秦,终败于秦之连横!作者|杏花核金[var1]回溯千年,历史重现?当年,楚、燕、赵、韩、魏、齐和周王室共七方,逆历史潮流而苟延残喘,反对秦国崛起和中国统一,合纵抗秦,终败于秦之连横策略。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却如此惊人的相似。[var1]春秋战国时期,地球仪经线即南北方向为“

  • 与楚国旗鼓相当,晋文公为何要退避三舍?人情世故在博弈中也好使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晋文公为什么攻打楚国,晋文公为什么对楚成王退避三舍,晋文公与楚国之战

    从遭遇到楚军的那一刻起,晋文公重耳便感受到一股沉沉的压迫感。开战前一夜,他做了个梦,梦见楚成王把他打倒在地,像喝椰汁那样,趴他身上吸他的脑子。这仗的确不好打。输了不必说,晋文公搞不好就得继续流浪列国。赢了,哪怕是惨胜也不行,齐国和秦国两个大国正一旁吃瓜呢,他们可不是什么善茬,输惨了他们可是会趁火打劫

  • 战国奇情:落寞贫困的周赧王,他的舞姬赵郅如何落在吕不韦手里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长平之战后的第二年,是东周四年一届的列国会市,这次商贾大集市都城,就是邯郸!列国会市,在周王商丘那边决定会市地点,列国轮流作东,最近两届列国会市,秦在咸阳,楚在郢在,各办了一场,现各,轮到赵国都城邯郸举办。赵王宫一班君臣,自是重视,在邯郸最繁华的大街上,修好了东周列国的店铺,分为周朝店铺,赵国店铺,

  • 《东周列国志》故事 楚国大夫鬻拳究竟是不是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东周列国志典故,楚国鬻拳,春秋史东周志解析

    左丘明认为楚国大夫鬻拳是忠臣,但也有史学家认为鬻拳不是忠臣。鬻拳究竟是不是忠臣呢?看看他做过的两件事就可以知道。一,鬻拳持剑劫持楚文王进谏。[var1]这个故事是由一个美女夫人——息妫引起的。息妫是陈国女子,美貌动人,面若桃花。她是息国君主的夫人。她从息国回到陈国,要经过蔡国。因为蔡哀侯献舞的夫人也

  • 春秋战国时期有东北人吗?他们来自哪里?为何在古代却得不到开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春秋战国时候的东北,战国东北重镇守镇人,古代为什么东北没有被开发

    [var1]直到历史走到了尧舜时期,东北差不多是舜所管辖的土地,此时舜与中原是有文化链接的,舜甚至还拿着弓箭去中原拜访作为礼物,但为什么历史上关于东北的却少之又少呢?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北人提起古代的东北历史,我们首先最能想到的便是北魏孝文帝了,他作为北方少数民族里面的佼佼者,迁都洛阳,进入了中原地区,

  • 魏国、齐国讨伐赵国,公孙衍缺乏诚信,田盼缺乏远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公孙衍、田盼想要用魏国、齐国的军队讨伐赵国,魏君、田侯都不同意。魏君就是魏惠王,田侯就是齐威王。可能二人当时尚未全部称王,或都是称王不久。推立诸侯为王的操盘手就是公孙衍,“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战国策•中山策》)公孙衍说:“我请求两国各出五万兵力,不超五个月就能大胜赵国。”公孙衍此时被张仪排

  • “李牧死,赵国亡”,为何白起死,秦国依旧强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牧不死秦国能打败赵国吗,赵国李牧和秦国白起谁厉害,大将李牧和白起

    不同的是,李牧是赵国的,李牧死后不久,赵国就亡了;白起是秦国的,白起死后,秦国依旧强盛,统一六国的步伐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是李牧太强,白起浪得虚名?当然不是。[var1]战国时代群雄并起英雄辈出,能跻身“四大名将”的一定是实力与战绩都出类拔萃的。除了李牧与白起之外,另外两位是廉颇与王翦,同样一个是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