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提前发动靖难之役,需要注意几点:
时间的选择,
在朱元璋病入膏肓之际,乘着朝廷对边藩的注意力下降,悄悄的起兵。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出其不意。1398年,朱元璋的最后一年,他封在外围的十来个皇子,都没有继承大统的权利,只有太子朱标的儿子,也就是一直留在自己身边的嫡系长孙朱允炆,是储君的唯一人选。在朝廷都在等着朱元璋咽气,新君登基的前夜,朱棣必须及时起兵,多占先机。于此同时,一个新问题出现了,朱棣在父亲临终之际起兵,会被指责不孝,在古代,不孝是大罪。因此,选择这个时间不是特别好。
可是在朱元璋仍旧生龙活虎之际起兵,更不可能,因为朱元璋的实力远强于这个儿子。不仅朱元璋的政治手腕高明,其军事实力更是远胜于朱棣。
所以,朱棣的最佳时间点,就是朱元璋临终之际,乘着朝廷忙于交接政权的时候,一举而成。
军事上的挑战。
燕王在北疆的封地,周边还包围着太原晋王、西安秦王,开封周王,青州齐王,山东鲁王,代地的代王,辽王等数十个王子的封地。这些王子可谓互为牵制。这些王子虽然能力不一,军事力量有强有弱,但他们皆没反叛父亲,争夺皇位的野心和实力,也没有正当性,因此他们对朱元璋的支持力度只会大不会小。朱棣想要起事,这群兄弟王爷,将是朱棣第一个需要对付的。
不仅要对付这些王爷的军事力量,到了河南,就会直接面对朱元璋留下的强悍军队,这些大军都是在开国大战中磨砺过的。实力远胜于朱棣。
因此,朱棣从北疆带来的几十万军队,不会是对手。
舆论的动员
也就是必须师出有名,古代必须讲这个,而这个是最难。靖难之役,简而言之,就是朱棣作为皇家最忠诚的王子,为了皇家清除佞臣,匡扶朝廷。这样的舆论,在朱元璋在世时,无法实现。 因为,朱元璋对国家的掌控,对军队的掌控,说一不二,即便到咽气的一刻,也是至高无上的君主。身边的曾跟随自己打天下的,拥有巨大威望的大臣和武将,早已被朱元璋以各种理由摧残的凋零。在朝中,再也没有威胁到皇家权威的权臣的存在。
因此,朱棣如果在朱元璋还在的时候起事,定然师出无名。师出无名就意味着,随之起兵的无论士兵,还是将领,还是身边的谋臣,都将是叛贼,在古代,这是要诛九族的。
政治上的挑战
说的就是皇位的正当性,朱棣从儒家伦理上,不是嫡子,更不是长子,且远在北疆,皇位是轮不到他的。在古代的儒家环境中,没有正当性,将不会得到士族大臣们的支持。更何况,朱元璋还没死,而储君朱允炆已经成年,这样的情况下,朱棣就是叛贼,在政治上几乎没有任何正当性。
综上,朱棣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做出的任何尝试,都将失败。朱棣是聪明的,他看到了这一点。实际上,即使侄子朱允炆上台,他也没有勇气起兵,只是在朱允炆削藩过当,不止朱棣,其他王子皆受影响,朝廷内外舆论动摇之后,朱棣才战战兢兢的决定起兵。可见朱元璋对这些藩王的压力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