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介绍了北宋公务员的幸福生活,待遇高、福利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丰收,这样的公务员,当然令人神往。
基层公务员福利好,顶层公务员自然是水涨船高,北宋为顶层公务员特地制定了“恩荫”制度。
何为“恩荫”?
就是国家的高官,凭父辈的余荫经皇帝恩准,可以让儿孙辈不经科举就可获得相当级别的官阶。
恩荫名目繁多,分:致仕恩荫、奖功恩荫、盛典恩荫等等。
北宋的奸臣蔡京就有四个儿子、四个孙子通过徽宗的恩荫取得了官职,那些皇亲国戚就更不用说了。
其实,恩荫制度最早出自汉代,到了唐代逐渐完备,到了北宋,开始制度化。
一个国家,最怕的就是制度化的腐败,前苏联就是同样的例子,高级官员可以合法化腐败,最后导致了亡国。
恩荫制度的对立面就是择优选拔制度,让大批缺乏基本工作技能和官宦子弟涌进了公务员队伍,几乎是没有年龄限制、文化限制和身体条件限制。
很多宋代高官的儿子,还在玩竹马游戏,穿着开裆裤,就已经当上官了。
高官子孙后代多,自然受到的恩荫就多,但是有些高官子孙后代少,或者是通过别的渠道获得了官位,这可就吃亏了,心里不平衡啊。
于是,就有了卖恩荫指标获利找回平衡的。
这时候官商勾结开始愈演愈烈,那些有线没官的,为了攀结权贵,更好用权生钱,花大价钱冒充高官子弟谋取空缺。
更有甚者,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把在家的门客、家奴都拉进了官员队伍。
当时的大太监童贯,因为自己是个宦官,没有生育能力,自然,也没有子孙后代,但是有权必须用,否则过期作废啊。童先生直接把自家门客、童仆100多人拉进了公务员队伍。
素质低下,背后有大树撑腰,这些人混进公务员队伍后,不但不好好工作,还经常摩擦生事,大大拖低了行政工作效率。
就这样,宋代的恩荫制度,不但拖累了国家财政,而且堵塞了社会精英的升迁之路。恩荫入仕的官员凭着父辈的关系网,完全超过了科举入仕的官员,精英选拔机制被完全割裂。
难怪北宋著名史家司马光气愤地说:“国家俸禄,本待那些贤才及有功效之人,今使无故为官,诚为太滥。”
在这制度的拖累下,北宋王朝正在加速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