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抗金形势大好时,朝廷终止了岳飞的军事行。
如果南宋举国上下倾力北征,胜算应该是很大的。可是需要不需要北征金军,“还我河山”,岳飞说了不算,秦桧说了恐怕也算不了。只有当时的一国之君宋高宗赵构才能决定此事。
那时的年富力强、身康体健的赵构,如果下了决心,绝不会有被朝臣左右、干扰的可能。再者,抗击入侵者,收复国土,举国团圆,乃是天喜人愿之事,想来不应该有什么阻力。
那么,如果高宗赵构真心想恢复故国、山河一统,他就会全力以赴地支持岳飞。届时,凭岳飞的赤胆忠心、勇武有为,凭他率领的比山都难撼动的岳家军(“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加之民众的支持、其他军队的协助,肯定能直捣黄龙,迎请“二圣”还朝。
可是,就在捷报频传之际,朝廷却以接连不断的十二道金牌制止了岳飞的抗金军事行动,将岳飞召回京城。当岳飞不得不收兵回撤时,长叹道:
“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在抗金形势大好的前提下,岳飞却被朝廷召回。这是为什么?
其二、秦桧力主“和议”,谋害了抗金英雄岳飞。
据史料记载,“靖康之变”前,秦桧是为数不多的主张全力抗击金军入侵的朝臣之一。
被掳往金国又还归,且成了赵构的朝臣之后,秦桧的态度变了,竭力主张“和议”,甚至残酷地打击、陷害岳飞等力主抗金的忠良将士。从而导致了岳飞的抗金行动功亏一篑,岳飞本人也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忠魂一缕,飘散“奈何天”。
岳飞先是被召回京师,后被杀害。这是为什么?
有的民间史料说,秦桧被俘虏后投降了金国,成了金国的卧底、内应,因而乱朝政、害忠良。也许有这可能,但正史上好像没有明确的记载。
古人之事,不便瞎猜,更不便唐突乱言。但是,不管出了什么状况,如果高宗赵构真心想救回自己的皇父、皇兄,他会杀害“精忠报国”的岳飞?就是秦桧想杀,他真能办得到吗?
其三、赵构的尴尬处境及可能的想法。
庶出的赵构为康王时,并不在宋徽宗的法眼之内,不被宋徽宗欣赏。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春,金兵包围了开封府。在金军要求大宋派人和谈时,无人愿意到金军大营商谈“和议”事项。于是,赵构受被宋钦宗诏命,冒着生命危险,前往金军大营谈判。
当年冬天,金兵再次入侵,赵构又奉宋钦宗诏命出使金营求和时,被驻守河北磁州(今属河北省)的宗泽劝阻留下,从而躲过了被金兵俘虏的劫难。“靖康之变”后,赵构因祸得福,成了南宋王朝的开国皇帝。
从庶出阶层得位,成为一国之君不容易。不管是草民,还是君主,关键时刻为自己打算一下,都是常理,高宗赵构自然也不例外。
那么,高宗赵构在迎请“二圣”还朝的问题上到底是怎么想的?换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想?
如果是彻底击败金军,风光光地迎回“二圣”,是一回事;如果只是迎回“二圣”的尸骨,什么事都好办,也可以说就没有什么事了。
如果真把“二圣”给活生生地迎回来了,怎么安置?他赵构又如何对待自己?让位,实在不愿意把好不容易得来的帝位拱手让人。不让位,“二圣”甘心吗?
就是“二圣”确实不欲再获取帝位,赵构又该如何侍候他们?一时不周,产生矛盾在所难免。一个前皇帝都难伺候,何况是两个,那就更难伺候!正常的禅位还好说一点,但是,庶出的自己毕竟是在国难之际擅自登基。
伺候不好,必然招来非议。有了非议,人难做,事难办。闹不好还会危及自己的皇位,乃至人身安全。朝臣中自然也仍有忠于“二圣”的。帮帮派派,勾心斗角,惹是生非。于是乎,政事扰攘、国事扯皮,还有清净、舒适的日子吗?
言而总之,“二圣”的问题在赵构,岳飞的问题也主要在赵构。秦桧确实是助纣为虐,但也与赵构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说,岳飞能否成功迎回“二圣”,很大的因素在赵构,与秦桧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