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力论,韩国其实不能算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因为还有燕国。当时的燕国靠近边塞,和中原诸国交往比较少,人口比较少,经济也不发达,两边的齐国和赵国的实力都在燕国之上,所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空间。到战国中后期,燕国已经是七雄中国力最弱的国家了,除了和齐国有过纷争之外,燕国基本上并不主动参与各国的斗争,多数都是被动的。燕国既没有逐鹿中原的野心,也不想与其他大国结盟,一心只想自保。
燕国不仅国力弱,而且还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折腾,先是燕王要效法尧舜禹,把王位禅让给宰相,之后早就对燕国怀有野心的齐国以此为理由,马上进攻了燕国。燕昭王登基后,招贤纳士,招来了乐毅,最后形成了五国伐齐的局面。燕国一开始很顺利,打得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但这时候燕昭王中了反间计,撤换了乐毅,齐国乘机反攻,最后又复国了。
经历了一番折腾后,燕国和齐国都恢复到了折腾之前的状态,谁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燕国的实力大损,倒是无所谓,因为燕国本来就是弱国,在抗秦的时候并无太大作用。但五国伐齐让齐国从此和其他各国的关系比较紧张,相互不信任,齐国也不再主导关东各国共同伐秦了,楚国又忙于在长江以南扩张,对救援中原国家并不积极,剩下的只有三晋独立应付已经羽翼丰满的秦国。也就是说,燕国和齐国一番折腾之后,受损最严重的其实是三晋。
韩国从立国开始,除了申不害为相那段时间,之后秦国基本上保持着每十年就要大规模进攻韩国一次的记录,而且每次都是斩首韩国几万人到十几万人。这对本来就处在秦国,赵国和魏国之间的韩国来说,当然是定期放血,让韩国长期处于血气亏损的状态,无法恢复到满血状态。也就是说,韩国始终处于比较弱的状态,秦国随时都可以进攻,而且来去自如,韩国毫无反击能力。
[var1]
虽然韩国不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但除了燕国,也就是韩国最弱了。韩国是无力独自抵挡秦国的进攻的,必须依赖于魏国和赵国的救援。如果赵国和魏国不救援,秦国可以随时通过韩国,来进攻赵国和魏国。所以三晋虽然分家了,但在地缘政治上仍然是捆绑在一起的,是分不开的,这是地缘政治决定的。只有捆绑在一起,他们才能够对付西边的秦国和东边的齐国。否则,无论齐国还是秦国,都够三晋喝一壶的。
而在战国初期,魏国比较强大的时候,韩国主要依附于秦国和赵国,以抵抗魏国,否则魏国也不会留着韩国让秦国当成进攻魏国的前进基地。到秦国和魏国强弱对比形势翻转之后,韩国就基本上和赵国与魏国捆绑在一起了。但在纵横家的时代,韩国受秦国的蛊惑,不断的把自己的土地割让给秦国,以避免秦国的进攻,也就是赂秦。这对赵魏两国来说,是非常糟糕的,但两国并不能完全控制韩国,所以也只能听之任之,而韩国一旦被秦国进攻,赵魏两国为了自己的安全,又不能不全力救援。
虽然韩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但三晋之间也并不团结,经常被秦国分化瓦解,尤其是国小力弱的韩国,经常在赵魏与秦国之间来回摇摆,这也就给了秦国可乘之机。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韩国成了秦国以逸待劳的打击和削弱赵魏两国的诱饵。因为秦国总是先进攻韩国,吸引赵魏两国来救援,然后击败并削弱赵魏两国的实力。这个状态下的韩国,对秦国最有利,而对赵魏两国都非常不利。
[var1]
这个局面就好比欧盟的状态,虽然统一了货币,但是并没有统一财政,所以形成了德国必须维持欧元,所以必须不断救助欧盟各国,但其他欧盟国家并不完全受德国控制,从而形成了其他国家挖坑,德国被动来填坑的局面。一旦德国不肯填坑,其他国家的债务危机就要爆发,对欧元的冲击就会非常大。也就是说,欧盟各国自行其是,并不受德国控制,但是德国却必须为他们兜底,承担最后责任。
韩国也是这样。虽然韩国必须依赖于赵魏两国才能存在,但是赵魏两国并不能完全控制韩国的行动,所以韩国经常挖坑,而最后却必须由赵魏两国来填,尤其是赵国。秦赵长平之战就是这样发生的,韩国被迫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上党郡又主动提出宁可归附赵国,最后赵国不得不出动大军来和秦国进行战略决战。而当赵国战败后,魏国也必须全力救援,否则三晋都要被秦国消灭。
反过来说,如果秦国在国力尚不能对三晋合起来也拥有绝对优势的时候,如果贸然彻底吞并韩国,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这就等于秦国必须在韩国的地盘上长期驻扎大量军队,随时准备与赵魏两国打仗,而且有可能是关东六国的联军。对秦国来说,在潼关防御,显然比在韩国的地盘防御的胜算要大得多了。在这个意义上说,留着韩国是有利于秦国的长期利益的,可以不断削弱三晋,而自己又处在可进可退的状态,掌握着主动。
这个做法很像后来1958年金门炮战时中国的绞索政策。也就是说,在当时国民党军已经撤退而美军也已经不敢再来骚扰的情况下,解放军如果要登陆攻占金门,可谓易如反掌。但中央却决定不攻占金门,而是把金门留着,作为一个诱饵,当有需要在台海方面有所动作的时候,就可以在金门做文章,而台湾方面一定会来救援。只要台湾来救援,美军就不能作壁上观。这就是当时中央所说的,让金门成为美国和台湾的一根绞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