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国就是赵魏两国最大软肋,秦国想欺负三晋了,就出门打韩国

韩国就是赵魏两国最大软肋,秦国想欺负三晋了,就出门打韩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345 更新时间:2024/1/19 11:05:41

以国力论,韩国其实不能算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因为还有燕国。当时的燕国靠近边塞,和中原诸国交往比较少,人口比较少,经济也不发达,两边的齐国和赵国的实力都在燕国之上,所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空间。到战国中后期,燕国已经是七雄中国力最弱的国家了,除了和齐国有过纷争之外,燕国基本上并不主动参与各国的斗争,多数都是被动的。燕国既没有逐鹿中原的野心,也不想与其他大国结盟,一心只想自保。

燕国不仅国力弱,而且还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折腾,先是燕要效法舜禹,把王位禅让给宰相,之后早就对燕国怀有野心的齐国以此为理由,马上进攻了燕国。燕昭王登基后,招贤纳士,招来了乐毅,最后形成了五国伐齐的局面。燕国一开始很顺利,打得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但这时候燕昭王中了反间计,撤换了乐毅,齐国乘机反攻,最后又复国了。

经历了一番折腾后,燕国和齐国都恢复到了折腾之前的状态,谁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燕国的实力大损,倒是无所谓,因为燕国本来就是弱国,在抗秦的时候并无太大作用。但五国伐齐让齐国从此和其他各国的关系比较紧张,相互不信任,齐国也不再主导关东各国共同伐秦了,楚国又忙于在长江以南扩张,对救援中原国家并不积极,剩下的只有三晋独立应付已经羽翼丰满的秦国。也就是说,燕国和齐国一番折腾之后,受损最严重的其实是三晋。

韩国从立国开始,除了申不害为相那段时间,之后秦国基本上保持着每十年就要大规模进攻韩国一次的记录,而且每次都是斩首韩国几万人到十几万人。这对本来就处在秦国,赵国和魏国之间的韩国来说,当然是定期放血,让韩国长期处于血气亏损的状态,无法恢复到满血状态。也就是说,韩国始终处于比较弱的状态,秦国随时都可以进攻,而且来去自如,韩国毫无反击能力。

[var1]

虽然韩国不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但除了燕国,也就是韩国最弱了。韩国是无力独自抵挡秦国的进攻的,必须依赖于魏国和赵国的救援。如果赵国和魏国不救援,秦国可以随时通过韩国,来进攻赵国和魏国。所以三晋虽然分家了,但在地缘政治上仍然是捆绑在一起的,是分不开的,这是地缘政治决定的。只有捆绑在一起,他们才能够对付西边的秦国和东边的齐国。否则,无论齐国还是秦国,都够三晋喝一壶的。

而在战国初期,魏国比较强大的时候,韩国主要依附于秦国和赵国,以抵抗魏国,否则魏国也不会留着韩国让秦国当成进攻魏国的前进基地。到秦国和魏国强弱对比形势翻转之后,韩国就基本上和赵国与魏国捆绑在一起了。但在纵横家的时代,韩国受秦国的蛊惑,不断的把自己的土地割让给秦国,以避免秦国的进攻,也就是赂秦。这对赵魏两国来说,是非糟糕的,但两国并不能完全控制韩国,所以也只能听之任之,而韩国一旦被秦国进攻,赵魏两国为了自己的安全,又不能不全力救援。

虽然韩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但三晋之间也并不团结,经常被秦国分化瓦解,尤其是国小力弱的韩国,经常在赵魏与秦国之间来回摇摆,这也就给了秦国可乘之机。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韩国成了秦国以逸待劳的打击和削弱赵魏两国的诱饵。因为秦国总是先进攻韩国,吸引赵魏两国来救援,然后击败并削弱赵魏两国的实力。这个状态下的韩国,对秦国最有利,而对赵魏两国都非常不利。

[var1]

这个局面就好比欧盟的状态,虽然统一了货币,但是并没有统一财政,所以形成了德国必须维持欧元,所以必须不断救助欧盟各国,但其他欧盟国家并不完全受德国控制,从而形成了其他国家挖坑,德国被动来填坑的局面。一旦德国不肯填坑,其他国家的债务危机就要爆发,对欧元的冲击就会非常大。也就是说,欧盟各国自行其是,并不受德国控制,但是德国却必须为他们兜底,承担最后责任。

韩国也是这样。虽然韩国必须依赖于赵魏两国才能存在,但是赵魏两国并不能完全控制韩国的行动,所以韩国经常挖坑,而最后却必须由赵魏两国来填,尤其是赵国。秦赵长平之战就是这样发生的,韩国被迫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上党郡又主动提出宁可归附赵国,最后赵国不得不出动大军来和秦国进行战略决战。而当赵国战败后,魏国也必须全力救援,否则三晋都要被秦国消灭。

反过来说,如果秦国在国力尚不能对三晋合起来也拥有绝对优势的时候,如果贸然彻底吞并韩国,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这就等于秦国必须在韩国的地盘上长期驻扎大量军队,随时准备与赵魏两国打仗,而且有可能是关东六国的联军。对秦国来说,在潼关防御,显然比在韩国的地盘防御的胜算要大得多了。在这个意义上说,留着韩国是有利于秦国的长期利益的,可以不断削弱三晋,而自己又处在可进可退的状态,掌握着主动。

这个做法很像后来1958年金门炮战时中国的绞索政策。也就是说,在当时国民党军已经撤退而美军也已经不敢再来骚扰的情况下,解放军如果要登陆攻占金门,可谓易如反掌。但中央却决定不攻占金门,而是把金门留着,作为一个诱饵,当有需要在台海方面有所动作的时候,就可以在金门做章,而台湾方面一定会来救援。只要台湾来救援,美军就不能作壁上观。这就是当时中央所说的,让金门成为美国和台湾的一根绞索。

更多文章

  • 秦王政如何处置李信?李信率20万秦军伐楚,遭遇秦国少有的惨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王政在秦军攻克燕国上都蓟城后,开始筹划进攻楚国的军事计划。在廷议中,秦王与诸位大臣、将军、博士纵论亡楚大计。每临大事,召开朝廷会议,是秦国的传统,与会者应该都是大人物和博士之流。李信这位后起之秀能在廷议上占有一席,可见秦王对李信的器重。想必在廷议之前,秦王对领军伐楚的统帅人选就有谱了,

  • 赵国的邯郸保卫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军保卫赵国,赵国与邯郸之战,赵国的战争有哪些

    中国历史之战国人物故事——邯郸之战本期主要讲述战国时期发生的故事——邯郸之围、毛遂自荐以及邯郸之战中国历史之战国人物故事——邯郸之围。邯郸之战也叫做邯郸保卫战,是战国后期,秦国对赵国首都邯郸的一次攻坚战。邯郸之战发展到后面变成了一场多强(赵国、楚国、魏国)对付一超(秦国)的战斗,双方指挥官分别是赵国

  • 端午节的由来,到底是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又或是曹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端午节为什么是纪念屈原呢,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诞生的吗,端午节的来历和屈原的精神

    下面就让我们从历史文化中找到答案,揭开端午节的面纱吧。端五、端午节:“端”即“初”,有开始之意。在很久以前,只要是每个月的五日,都可以称为“端午”。直到汉朝,端午才被固定在五月五日,因为开始在五月的第一个五,故为“端五”。根据地支纪月,开始是以一月为寅月,按此顺序,五月即是“午月” ,又因为方进入五

  • 中国历史之战国人物故事——长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长平在现在什么地方,秦赵长平之战视频完整版,秦赵长平之战典故简短

    中国历史之战国人物故事——长平之战本期主要讲述战国时期发生的故事——冯亭献城、初战失利以及长平之战中国历史之战国人物故事——冯亭献城。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交战国是秦国与赵国,交战的主角是赵国的廉颇、赵括以及秦国的王龁、白起。战争以赵国四十五万主力部队损失殆尽而失败告终。此一战,秦国亦伤亡士

  • 秦昭襄王与赵国暗中的较量,完璧归赵的幕后真相,蔺相如被吊打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蔺相如完璧归赵秦王是谁,蔺相如完璧归赵对赵国的好处,蔺相如对赵国的影响

    [var1]秦国的兴盛和强大可以说只一个艰巨的小国发展史。起初秦国的祖先只是养马的西周小官,还是因为其养马有功才被周天子封了块远离中原的小领地。之后,秦国经过几代的治理才逐渐成长起来。等到秦穆公这一代之时,秦国才出现一个强盛的契机;也就是重用商鞅之法以奖励耕战来强大秦国。仅是几年的时间,秦国就积累下

  • 擒关羽,斩黄忠的无名小将,吴国马忠到底是何方神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黄忠与马忠,马忠和关羽谁厉害,马忠与吴国的关系

    [var1]马忠与关羽樊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威震三国。东吴吕蒙借机偷袭荆州,此时关羽腹背受敌,只得带队败走麦城。败走的关羽,一路十分狼狈,马忠与潘璋等人欲引关羽进包围圈,这潘璋好大喜功,冲出引战,不用三两下就被关羽斩杀了。而反观马忠静候征战多时的关羽,一声喊起,伏兵长沟套索,绊关羽下马,一箭射中关羽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为什么准确的预言了是楚国灭了秦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国灭楚全过程,楚国三户是哪三户,秦朝和楚国是什么关系

    [var1]1.楚国和秦国一样有种不服输的血液传统。秦楚两国历史上都被传统的中原诸国看不起,秦国因为祖上为周天子喂马才被等在戎狄交错之处,一直被中原诸国在文化上不予认可。楚国更是如此,灭商中功劳很大,却被封为最小爵位子爵,称为“蛮夷”。所以这点上秦楚两国有着同样的憋屈,也产生了同样的气节,都通过多代

  • 战国后期,诸侯列国的军队总人数有多少?答案是:500万!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战国时期诸侯的数量表,战国时期诸侯国实力,战国诸侯有多少军队

    在战国著名纵横家苏秦张仪看来,一个国家的军队人数多,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强。反之,一个国家的军队人数少,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弱。史书中说秦国“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说楚国“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 秦国、楚国当时号称百万雄师,是军队人数最多的诸侯国。除秦楚两国其他诸侯国的军队人数有多

  • 让魏国失去霸主之位的马陵之战,蕴含种种谜团,是商鞅力促其发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马陵之战齐军进入魏国的目的,马陵之战魏国现状,马陵之战对魏国的影响

    [var1]桂陵之战,是魏军围攻邯郸之时,齐军趁虚而入、攻打魏国襄陵(今河南睢县),迫使魏军攻破邯郸后仓皇撤军,在桂陵被齐军成功伏击。这一战例,后来被列入了三十六计——即著名的“围魏救赵”,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之一。马陵之战同样也是一场经典战例。此战中,著名的军事家孙膑以“减灶计”迷惑了魏军主将庞

  • 商鞅变法中为何不允许秦人经商,而允许其他商人来秦国,手段真高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商鞅变法对秦国影响,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改变,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var1]重农抑商就是支持农业发展,抑制商业的发展。农业方面我们先不看,我们看一下和商业有关的政策。秦国规定不允许私自放弃本职工作去经商,一旦破产的话会被治重罪。而且和商业有关的很多职业都被取消了。比如猎人、手工业者这些都被取消了。没有这些职业的话,秦国基本上就失去了经商的环境。不过这只是针对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