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王政如何处置李信?李信率20万秦军伐楚,遭遇秦国少有的惨败

秦王政如何处置李信?李信率20万秦军伐楚,遭遇秦国少有的惨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900 更新时间:2023/12/30 13:00:08

[var1]

秦王政在秦军攻克燕国上都蓟城后,开始筹划进攻楚国的军事计划。在廷议中,秦王与诸位大臣、将军、博士纵论亡楚大计。每临大事,召开朝廷会议,是秦国的传统,与会者应该都是大人物和博士之流。李信这位后起之秀能在廷议上占有一席,可见秦王对李信的器重。想必在廷议之前,秦王对领军伐楚的统帅人选就有谱了,李信很可能就是排名靠前的人选。故在廷议中,秦王特意首先问李信:“寡人欲伐楚,以李将军的气度,需要动用多少军队?”李信年轻气盛,锋芒毕露,当即表示:“只需二十万。”秦王颔首不语。又问王翦:“王老将军您看呢?”王翦经过盘算思考,慎言道:“非六十万不可!”秦王当即嘲笑王翦说:“将军年纪大了,怎么变得如此胆怯!”秦王认为王翦怯弱而李信壮勇,遂任命李信为大将军、蒙武为副将,统领二十万秦军进攻楚国。

李信似乎缺少历练,有轻敌之嫌,但也不是没有胜算。兵以诈立和胜以奇速,是孙子兵法之要义。如果有一个具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的大将军,统领一支经过精挑细选组成的二十万人的精锐军团,在战争中,将军精巧用兵,士兵蹈厉奋发,一举灭楚应该有把握。

秦军本来就是虎狼之师,精挑细选出的秦军那就是生翼猛虎,必所向披靡。楚国虽是除秦国外的第一强国,但军事实力远逊于秦国,楚考烈王春申君曾主导五国合纵伐秦,刚刚攻至函谷关,秦国军队一反攻,五国联军立即溃散;李信伐楚之前,秦军曾试探性打击楚国边境部队,结果证明楚军战斗力确实不强。这些都是秦王和李信对二十万秦军灭楚满怀信心的理由。

秦王和李信都是有英雄主义情结的血气方刚的青年,在思想交流中很容易擦出敢为人先的激情的火花。王翦要用六十万军队,那应该是秦国可动员的全部兵力,这样庞大的军队必然内含为数不少的刚刚放下农具或笔杆又拿起兵戈的新兵以及驾战车、服杂役、供军需者,谈不上是精兵。不过,在冷兵器时代,一般而言,寡不敌众,是势所必然。由此可见,老谋深算的王将军所言不无道理。但军事家往往只考虑战争全局,不及其他,而政治家不仅要考虑战争全局,而且还要考虑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在内的国家全局。秦王自有秦王的考量,战争就是烧钱,投入的兵力越多,烧钱就越多,国家实力消耗的就越大,尽可能地做到低扰动、少消耗、速战速胜,是兴兵的原则,能用二十万军队解决问题,决不用六十万军队。

孙子说:凡兴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前后方动乱不安,戍卒疲惫地在路上奔波,不能从事正常生产的有七十万家。那么,兴兵六十万,该有多少不能操事的家庭呀!而且孙子又说:在战争中,不是投入的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主帅不轻易冒进,集中优势兵力,准确掌握敌情,善于使将用兵,就足以取胜了。这是秦王肯定李信而否定王翦的又一原因。

[var1]

李开元在《秦谜》中写道:李信为大将、蒙武为副将,率领二十万军队分两路进攻楚国。李信率军进攻郢陈南部的平舆县,蒙武率军进攻郢陈东南部的寝县。在强大秦军的攻击下,楚军大败。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信军出现了不可思议的行动,他没有乘胜东进,按预定计划攻取楚国的首都寿春,而是回师西退,掉过头去攻击秦国领土内的郢陈,蒙武军也撤退回来与李信军会和。也就在这个时候,一支楚军出现在李信军的后面,三日三夜紧紧尾随跟踪,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大破李信军。李信军的军营壁垒被逐一攻破,部下七名主要将领被杀死,大败而归。

秦国是个赏罚严明的国家,秦王更是眼睛里不容沙子,况且这是秦国百余年与东方诸国交战损失最大的一役,可秦王对惨败的李信将军却逾法优容。

秦国不仅有军功爵制,激励军人拼死作战,而且也有《重刑令》严惩败降之将兵。《重刑令》规定:“军有千人以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军命曰国贼。”对“国贼”处以严酷刑罚:“身戮家残,去其籍,发其坟墓,暴其骨于市,男女公于官。”秦王如何处置李信,史书没有记载,但显然没有按《重刑令》规定对李信施行严酷的刑罚,因为史书记载李信后来被封为陇西侯。

在秦国封侯不易,要不王翦复出领兵伐楚之前,一再向秦王请求说:“臣下为大王领军作战,多有功劳,却至今得不到列侯的封赏,如今借大王一心使用臣下的机会,及时地为子孙儿女请求些田宅,作为家业,也不算过分嘛。”这虽是王翦老于世故,消除秦王对自己领重兵在外的戒心之计策,但也透露出了一代名将劳苦功高,却不得封侯的真实信息。这说明李信后来又被用,并战功卓著,否则,李信何以封侯。

在处理李信军惨败问题上,秦王是很讲道理的,并不像后人评价那样,什么少恩而虎狼心,什么贪狠暴虐,什么穷困万民云云。那么,秦王为何对败军之将李信网开一面呢?

郢陈突然叛乱是李信军惨败的主要原因,也是秦王、李信乃至秦国朝廷没有预料到的。根据田余庆先生的研究和李开元先生的补证,秦王二十二年,正当李信和蒙武所统率的秦军在郢陈的南部和东南部大败楚军,准备乘胜进攻楚国首都寿春,一举攻灭楚国的时候,身在郢陈的昌平君起兵反秦,攻占了郢陈,切断了李信军的后路,使攻楚的秦军陷于前后受敌的苦境。于是,李信军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师进攻郢陈,结果被楚军前后夹击,大败而归。李信怎么能想象到昌平君会反秦呢?昌平君是平定嫪毐之乱的关键人物,吕不韦失势后,被秦王任命为丞相,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老资格的丞相昌平君被“徙于郢”。当然,秦王肯定知道昌平君迁徙于郢陈的原因。但包括秦王在内,谁也没想到曾经为秦国丞相的昌平君会反秦,在李信军背后挥戈死命一击,使李信军在前后夹击中大败而归。如果昌平君依然忠于秦王,老老实实守在郢陈,李信统领的二十万精兵是不是有望攻占楚国首都寿春,进而消灭楚国呢?

[var1]

如果硬要追责,谁的责任最大?秦王。韩王安被俘后,按照李开元的说法,其继续居留在新郑附近,因为荆轲刺杀秦王,秦王修订了对亡国之君的宽大政策,三年后,秦政府将韩王安从新郑迁徙至郢陈地区,使其脱离故土,隔绝与韩人的联系,防备可能出现的意外。然而,事与愿违,因此新郑却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秦叛乱。或因为韩王安参与了叛乱,甚至是主谋,或因为新郑韩人打着韩王安的旗号叛乱,秦王误以为韩王安是知情者……总之,秦王下令处死了韩王安。由于我们不可知的原因和诸多考虑,秦王命昌平君迁徙至郢陈,一方面主持处理新郑之乱和韩王安之死的后事,一方面安抚郢陈地区不安易动的楚国人。

秦王可能太过于自信,没有深入思考昌平君镇守郢陈的潜在风险。楚考烈王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后来的楚幽王熊悍及其同母弟楚哀王熊犹、熊犹的庶兄负刍以及在秦国受封为昌平君的熊启。楚公子熊启,丞相被贬,秦军攻楚,郢陈又是楚国故地……将这些碎片联系起来就是楚公子对丞相被贬心存不满,对秦军攻楚从感情上难以接受,郢陈地区楚人又渴盼光复旧土,且郢陈地区与楚国交界,一旦昌平君与楚国合谋,郢陈地区楚人瞧准时机,相煽而动,反叛秦国,楚国再适时出手,秦国该如何是好?须知战国时代是个智诈、逐利、无节的时代,高级官员和人才跨国流动、朝秦暮楚是常态,有奶便是娘,况且当政的楚王负刍还是熊启的哥哥,在这样的语境下,谁敢保证在秦国遭贬的楚公子有足够的定力,不生反叛之心呢?事实与想象的一样。怪谁?要怪只能怪秦王不察,缺少底线思维,促成了悲剧的发生。事后,秦王必心知肚明,事后诸葛也是明公,深究已无意义。秦王比历史上一些封建帝王讲道理,他没有把李信当作替罪羊斩杀,自己继续穿着皇帝的新装在众目睽睽之下自鸣得意地裸奔。

李信铩羽而归后,楚军以郢陈为基地,大举进攻秦国,迫使秦王亲自到频阳陈谢请求王翦复出。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大体沿着李信进攻楚国的路线,收复失地,攻打郢陈,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王翦以秦军一部包围郢陈,自己亲率秦军主力南下,攻取平舆,大破楚军,又乘胜东进,深入楚国境内,攻克楚国首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这其间,昌平君率楚军坚守郢陈,秦军攻而无功,急得秦王亲自前来督战。当昌平君得到楚国国内不利的消息,便撤出郢陈,东去退回到楚国境内。当得到楚王被俘的确切消息后,他被楚国大将项燕拥立为楚王。王翦南下完成既定的军事任务后,率秦军主力移师北上,与楚王熊启、大将项燕统领的楚军决战于蕲县,结果楚军战败,楚王熊启战死,大将项燕自杀。秦军乘势向江南广大楚地以及臣服于楚的越地进攻,不久越君降秦,至此,楚国灭亡。

[var1]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翦率领秦军能够灭楚,也有李信失败的功劳。正是因为李信军的失败,才暴露了不为秦所知的郢陈地区的叛军,或曰楚国奇兵,使得早有准备的王翦军不存在着被实力不俗的郢陈楚军偷袭和被楚军前后夹击的可能,而有克敌之精心设计。冷兵器时代大兵团作战,最怕凌厉的大规模突袭,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阵脚一乱,便兵败如山倒。楚国无奇兵可制胜,只能以正兵与秦军作战,故在强势的秦军攻击下,楚国必亡。如果王翦伐荆在前,李信攻楚在后,角色互换如何?或许,秦王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日后李信的重新崛起预留了心理空间。

从秦王政对待李信伐楚失败后被启用之事,可以看出秦王政不仅爱惜人才、重视人才,而且还有自己独到的用人观。《后汉书》云:“夫使功者,不如使过。”唐朝太子李贤在这句话下注:“若秦穆公救孟明视,而用之霸西戎。”孟明视是春秋时期秦国将领,在殽之役大败,成了晋国俘虏,后被放回秦国。三年后,秦穆公又派孟明视率兵进攻晋国,再败。而秦穆公依然重用他,让他吸取教训,增修国政,重施于民,强化军队建设。孟明视痛改轻敌毛病,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解决军队纪律松弛问题,不断提高军队战斗力,最终在关键性战役中获胜。

善于“使过”,需要用人者有辩证思维和战略眼光,有对自己判断的自信和善于识别、使用人才的慧眼。失败是成功之母,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经验也是一种能力,没有经过失败的人,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往往意识不到或估计不足,而恰恰是那些犯过错误、有过失败的人,更有可能吸取教训,在后续的努力中有意识地运用那些付出学费的经验,从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事实证明,秦王政重新启用李信为将是正确的。灭燕之时,王贲和李信一起率部平定燕地、齐地,李信最终因功封陇西侯。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赵国的邯郸保卫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军保卫赵国,赵国与邯郸之战,赵国的战争有哪些

    中国历史之战国人物故事——邯郸之战本期主要讲述战国时期发生的故事——邯郸之围、毛遂自荐以及邯郸之战中国历史之战国人物故事——邯郸之围。邯郸之战也叫做邯郸保卫战,是战国后期,秦国对赵国首都邯郸的一次攻坚战。邯郸之战发展到后面变成了一场多强(赵国、楚国、魏国)对付一超(秦国)的战斗,双方指挥官分别是赵国

  • 端午节的由来,到底是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又或是曹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端午节为什么是纪念屈原呢,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诞生的吗,端午节的来历和屈原的精神

    下面就让我们从历史文化中找到答案,揭开端午节的面纱吧。端五、端午节:“端”即“初”,有开始之意。在很久以前,只要是每个月的五日,都可以称为“端午”。直到汉朝,端午才被固定在五月五日,因为开始在五月的第一个五,故为“端五”。根据地支纪月,开始是以一月为寅月,按此顺序,五月即是“午月” ,又因为方进入五

  • 中国历史之战国人物故事——长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长平在现在什么地方,秦赵长平之战视频完整版,秦赵长平之战典故简短

    中国历史之战国人物故事——长平之战本期主要讲述战国时期发生的故事——冯亭献城、初战失利以及长平之战中国历史之战国人物故事——冯亭献城。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交战国是秦国与赵国,交战的主角是赵国的廉颇、赵括以及秦国的王龁、白起。战争以赵国四十五万主力部队损失殆尽而失败告终。此一战,秦国亦伤亡士

  • 秦昭襄王与赵国暗中的较量,完璧归赵的幕后真相,蔺相如被吊打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蔺相如完璧归赵秦王是谁,蔺相如完璧归赵对赵国的好处,蔺相如对赵国的影响

    [var1]秦国的兴盛和强大可以说只一个艰巨的小国发展史。起初秦国的祖先只是养马的西周小官,还是因为其养马有功才被周天子封了块远离中原的小领地。之后,秦国经过几代的治理才逐渐成长起来。等到秦穆公这一代之时,秦国才出现一个强盛的契机;也就是重用商鞅之法以奖励耕战来强大秦国。仅是几年的时间,秦国就积累下

  • 擒关羽,斩黄忠的无名小将,吴国马忠到底是何方神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黄忠与马忠,马忠和关羽谁厉害,马忠与吴国的关系

    [var1]马忠与关羽樊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威震三国。东吴吕蒙借机偷袭荆州,此时关羽腹背受敌,只得带队败走麦城。败走的关羽,一路十分狼狈,马忠与潘璋等人欲引关羽进包围圈,这潘璋好大喜功,冲出引战,不用三两下就被关羽斩杀了。而反观马忠静候征战多时的关羽,一声喊起,伏兵长沟套索,绊关羽下马,一箭射中关羽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为什么准确的预言了是楚国灭了秦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国灭楚全过程,楚国三户是哪三户,秦朝和楚国是什么关系

    [var1]1.楚国和秦国一样有种不服输的血液传统。秦楚两国历史上都被传统的中原诸国看不起,秦国因为祖上为周天子喂马才被等在戎狄交错之处,一直被中原诸国在文化上不予认可。楚国更是如此,灭商中功劳很大,却被封为最小爵位子爵,称为“蛮夷”。所以这点上秦楚两国有着同样的憋屈,也产生了同样的气节,都通过多代

  • 战国后期,诸侯列国的军队总人数有多少?答案是:500万!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战国时期诸侯的数量表,战国时期诸侯国实力,战国诸侯有多少军队

    在战国著名纵横家苏秦张仪看来,一个国家的军队人数多,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强。反之,一个国家的军队人数少,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弱。史书中说秦国“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说楚国“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 秦国、楚国当时号称百万雄师,是军队人数最多的诸侯国。除秦楚两国其他诸侯国的军队人数有多

  • 让魏国失去霸主之位的马陵之战,蕴含种种谜团,是商鞅力促其发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马陵之战齐军进入魏国的目的,马陵之战魏国现状,马陵之战对魏国的影响

    [var1]桂陵之战,是魏军围攻邯郸之时,齐军趁虚而入、攻打魏国襄陵(今河南睢县),迫使魏军攻破邯郸后仓皇撤军,在桂陵被齐军成功伏击。这一战例,后来被列入了三十六计——即著名的“围魏救赵”,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之一。马陵之战同样也是一场经典战例。此战中,著名的军事家孙膑以“减灶计”迷惑了魏军主将庞

  • 商鞅变法中为何不允许秦人经商,而允许其他商人来秦国,手段真高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商鞅变法对秦国影响,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改变,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var1]重农抑商就是支持农业发展,抑制商业的发展。农业方面我们先不看,我们看一下和商业有关的政策。秦国规定不允许私自放弃本职工作去经商,一旦破产的话会被治重罪。而且和商业有关的很多职业都被取消了。比如猎人、手工业者这些都被取消了。没有这些职业的话,秦国基本上就失去了经商的环境。不过这只是针对国内

  • 商鞅不仅会变法,还擅长打仗,带领秦军收复丢失几十年的河西之地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商鞅收复河西失地了吗,商鞅怎么收复河西的,商鞅入秦几年后收复河西

    [var1]河西之地,指的是黄河以西,北洛水以东的狭长区域先秦河西之地。河西地跨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两边有洛水和黄河,中间是平原地带,所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这个地方土地肥沃,非常适合耕种,在当时很多国家都想占领这个地方。春秋时期,秦晋两国就多次争夺此地。进入战国之后,魏国率先崛起,魏文侯令吴起挂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