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历史的人都知道,三国里有这样一个权臣,他老谋深算、运筹帷幄,且满腹经纶。其计谋和心机不在诸葛亮之下。而且,这两个顶级智慧人物也频繁交过手。且一时之间并未能分出胜负。这个能够让诸葛亮都忌惮三分的人物,正是曹魏的司马懿。而作为老狐狸的司马懿,虽然最后位及王侯,但却立下了一个十分奇怪的遗言,那就是“子弟群官,皆不得谒陵。”
司马懿临终遗言,要求不让后代祭拜,千年后发现真乃“老狐狸”成精
司马懿的这个遗言,在当时来讲让世人十分不解。毕竟在古代,后代子孙给老祖宗扫墓祭拜才能显示出这个家族比较团结,更能显示出此人收到后代的尊敬和爱戴。而且在传统观念中,人们也希望自己在身后让子孙后代来祭拜自己,这样才能显示出来自己来到世界上走过这么一遭。
不过,司马懿就很反常,他不仅不让后代祭拜,而且还不让后代给自己修建陵墓。但是在千百年以后,当很多人回过头来再重新审视这段遗言的时候,才恍然大悟。这个老谋深算的老狐狸生前为子孙后代绸缪大业,死后却为自己谋得了最后的一方净土。其深沉心机,不得不为人佩服。
至于为什么这样说,看完接下来的分析你就会明白。
司马懿年轻的时候本就智慧过人,而且心思细腻深沉。东汉末年的时候,他早已看出了曹操的称帝野心,并坚决不为曹操办事。只不过当时自己人微言轻,奈何不了枭雄曹操。而且曹操用了一些特殊的手段让司马懿出山,并成为其麾下的文学掾。从此以后,司马懿就一直为曹操办事。
由于他足智多谋,因此屡次获得了曹操的信任。只不过在曹操中晚年的时候,曹操逐渐发现司马懿这个人十分不简单,他的行为里早已经有了一些所谓的“狼顾之相。”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他的野心不容小觑。因此,曹操对他开始忌惮了起来。
而聪慧异常的司马懿也察觉到了曹操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于是对曹操更加谨守本分,这才让曹操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并且最后还被曹操钦定为太子曹丕的辅助大臣。
其实,总的来说,司马懿前期确实对曹魏兢兢业业,但无奈始终逃不出功高盖主的命运。当权力进一步扩大以后,司马懿的野心也开始膨胀起来。
于是在正阳十年,也就是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之变。在这一场政变当中,作为皇亲的曹爽的一族五千余人被连根拔起,并被屠杀殆尽。这大屠杀的一举动让曹魏宗室几乎无可用之人,也无可用之兵,只能任凭司马懿摆布。而如此巨大的屠杀人数,也引起了当时朝野上下的不满。
此外是司马懿在平定辽东以后,发动了一次大屠杀事件。当时他将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屠杀殆尽,导致当时城内空虚,满城都是老弱妇孺。然后司马懿又将剩下的辽东百姓用强制手段搬迁到了中原一带。这场屠杀事件,也让辽东一带防守空虚。并最终导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胡人乱华的悲剧发生。
而司马懿也深知自己犯下了十分严重的杀业。而且这些举动也导致很多人十分仇视他,他们恨不得生将司马懿活剥抽筋,死将司马懿掘坟鞭尸。
于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在临死前的时候,又为自己立下了重要的一个遗言,那就是在自己死后不需要立坟冢,也不需要建碑立说,更不需要子孙前来扫墓。而他的子孙后代也十分顺从这位老祖先的话。自此以后并没有为他扫过一次墓,也没有拜祭过他。
时到如今,人们虽然能从他的遗嘱中推测他坟墓大概的位置,却依旧找不出来一个准确点。而他的坟墓也但后来的乱世之中免过了一次一次的迫害。更是避免了自己被掘坟鞭尸的厄运。
司马懿这个人,是三国后期最大的赢家,他不仅奠定了西晋王朝的根基,而且为他的子孙后代铺就了一条实现帝王大业的道路,因此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也很重要。但是事物具有都有两面性,而司马懿也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人物。他的千秋功业也依旧被后人评说。
文献参考:《晋书·宣帝纪》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