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管仲去世后,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作为圣人的孔子更是说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些评价都可以说非常高。那么,管仲究竟做了哪些事情能让后世对他有这么高的评价。
[var1]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但鲍叔牙称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齐国称霸,必要用管仲为相。可见,管仲的才能还是有很多人认同的。当然,齐桓公和管仲之间是有仇的,这一点我们先不讲了。齐桓公果然拜管仲为相,而管仲之后在齐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让齐国国力不断上升。齐国于是有了争霸天下的资本。不过光是这些事情并不能让后世对管仲评价如此之高。管仲更重要的做的是其他事情。
[var1]
齐国强大之后,开始争霸天下,于是管仲开始帮助齐桓公进行争霸。不过管仲提出一个口号就是“尊王攘夷”,这个口号可以说对整个中华文明来说影响重大。尊王攘夷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就是尊王。这个部分意思就是不管齐国怎么争霸,还应该承认周天子的,打着周天子的名义来做。第二部分就是攘夷,当时认为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都是蛮夷,大家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抵抗这些蛮夷,维护中原文明。而让管仲能够如此之高的评价,正是攘夷这部分。
[var1]
管仲认为,当时为患一方的,南有楚国,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诸国的祸患。这些蛮夷实力强大,影响中原文明,于是开始讨伐他们。不过要先讨伐北方,再去平定楚国。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管仲跟齐桓公攻打山戎,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师。狄人进攻邢国,齐桓公和管仲派兵救邢国,邢国很快得救。不久狄人又出兵攻卫国,卫懿公被杀,卫国灭亡。齐桓公不仅帮助卫国复国,还派了公子无亏带着五百乘车马和三千名甲士来武装卫国,戎守曹邑。还送了很多食物,帮助其修筑宫殿。
[var1]
总之,不管北方的少数民族攻打哪个地方,齐国都会率先保护这些小国,防止被少数民族攻占。在齐国的保护下,中原各国没有受到少数民族的侵扰。除了攻打北方少数民族,还有就是向南攻打楚国。当然,齐国和楚国实力相当,齐国也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不过在名义上齐国是占有优势的,毕竟齐国打着尊王的旗号来进行的。
[var1]
在这之后,不管少数民族政权攻打哪个中原国家,都会有诸侯起来联合打假共同抵抗少数民族入侵。也正是这样,才保住了当时脆弱的中华文明。当时的中华文明非常脆弱,而且中原地区诸侯林立,很容易被各个击破。如果不是管仲提出这个口号,中原各国估计早就被少数民族攻占了。这样中华文明也就不复存在了。可见,管仲当时提出这个口号的影响之大。
[var1]
也正是这样,孔子对他的评价才如此之高。因为如果不是管仲的话,就没有后来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