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发生于
太安二年
(303年
)
。
背景是氐人侵犯益州,晋朝从荆州调兵入川增援。荆州人不想去,民怨沸腾。正在这时,一个叫张昌的汉化蛮人出来号召大家造反。于是一时之间,荆州就聚集起了三万多人的起义军。
不过,由于这是底层老百姓暴乱,不仅被晋朝视为眼中钉,同时也得不到江东地主豪强的支持。所以不久后,这场反对晋朝统治的农民起义就被晋廷和地方豪强联合镇压了。
第二次发生于
永兴二年
(
305年
)
。
背景是晋军镇压张昌叛乱后,统兵的右将军陈敏认为西晋大势已去,便率部叛乱,欲割据江东,仿效当年的钟会。
起先,吴郡四姓之一的顾氏很看好陈敏,予以鼎力支持。但后来,顾氏发现陈敏没有成就霸业的本事,就果断与之断绝关系,并联合其它江东士族一起,把陈敏作掉了。
陈敏势力范围图
第三次发生于
永嘉四年
(
310年
)
。
背景是匈奴人包围洛阳,晋廷告危,急忙从全国各地调兵勤王。在受征调名单中,有一个人叫钱璯,时任晋朝的建武将军。他率军走到扬州时,感觉这时候北上,无异于羊入虎口。心想去救援是死,抗旨不遵也是死。反正自己横竖也是要一死,干脆造反拉倒。
钱璯造反后,自称平西大将军,计划割据江东自立。由于他担心自己威望不足,不能俘获民心,就拥立了孙皓之子孙充为吴王。
但孙皓统治江东时,残暴不仁,孙氏早就人心尽失了。钱璯拥立孙充,起不到拉拢人心的作用。所以不久后,钱璯又杀了孙充。
晋廷听说钱璯造反的消息后,令镇守建邺的琅琊王司马睿平叛。最终,司马睿派人与江东士族联手,干掉了钱璯。
第四次发生于
永嘉七年
(
313年
)
。
司马睿
背景是司马睿不信任江东人,重用衣冠南渡的北方人,引得江东豪族不满。
江东豪族出身的周玘(爷爷是周鲂,父亲是周处)在镇压张昌、陈敏、钱璯的过程中都立有战功。但司马睿却仍然排挤他。
周玘对此很不满,便与司马睿身边的参谋王恢密谋,打算煽动流民造反,搅乱时局,他们趁机夺权,诛杀北方士族(也就是王导那帮北方豪门),改由江南士族执政。
但在后续的活动中,流民还未形成规模,即被地方官镇压。而周玘、王恢等人的密谋也被官员转报给司马睿知晓。所以这次叛乱,最终以王恢被周玘灭口,周玘自己把自己吓死而告终。
第五次发生于
建兴三年
(
315年
)
。
背景是周玘临死前,跟儿子周勰说:
“杀我者诸伧子,能复之,乃吾子也。
”
“
吴人谓中州人曰‘伧
’
,故云耳。
”周勰记住了老爸的遗言,就无时无刻不想着造反起事。
周勰
旗子打出后,不少好事的豪客侠士投奔。其中就有孙皓的儿子孙弼。
但周勰的所作所为被叔叔周札知道后,周札立即向义兴太守孔侃告密。然后,这场反叛便以当事人的自我检举揭发而不了了之。事后,作为主谋的周勰因为是豪门出身,司马睿没有追究其责任。参与造反的徐馥被党羽干掉,孙弼被晋军镇压。
第六次叛乱发生于
太兴元年
(318年
)
。孙皓的儿子孙璠起兵造反,被东晋镇压。
综上所述,司马氏的统治衰微时,南方人不是没有过反叛。只是都不成气候。
那为什么不成气候呢?关键的一个原因,缺乏有能力的主心骨。
司马睿初到江南时,根本没人搭理他。他本身也没什么大才。
当时,南渡的北方士族多居显位,南方士族备受排挤,颇有怨气。周勰便趁机秘密勾结吴兴郡功曹徐馥,让徐馥假借自己叔父周札的名义聚合兵众,杀了吴兴太守袁琇,打起讨伐北方士族的大旗。
“睿名论素轻,吴人不附,居久之,士大夫莫有至者”。
不过,司马睿虽然没有势力,没有大才。但辅佐他的王导有。在王导等人的运筹帷幄下,一部分江东士族转变态度,开始支持司马睿。后来也是在王导等人的辅佐下,司马睿击败了不服他的都督扬州江左诸军事的周馥、江州刺史华轶、豫州刺史裴宪。助司马睿坐稳江东霸主地位。
周札
从司马睿初到江东无人理,到后来一统江东的过程,可以明显看出,江东士族根本不是北方士族对手。所谓吴郡四大家族,陆、朱、顾、张,当时没有一个能打的。所谓江东两大武力豪宗,义兴周氏、吴兴沈氏,均是被琅琊王氏耍得团团转。周勰叛乱,扯起大旗反对王氏时,他叔叔周札主动跑去自首。王敦之乱时,又是周札主动打开城门,才使得王敦顺利攻取建康,掌控朝政。
然而,当王敦大权独揽后,周札一家被王敦满门抄斩。在周氏被屠戮的过程中,吴兴沈氏主动充当马前卒,结果后来王敦兵败,沈氏一族也就此败落,整整败落了一百年。直到刘宋建立后,刘裕出于要提拔二三流家族以稀释高门士族权力的缘故,沈氏这才又得以翻身。不客气地说,当时的江东豪族,都不过是琅琊王氏的门下走狗罢了。
豪门担不起大任,原皇族孙氏更担不起。
孙氏从孙策立业开始,至孙皓投降为止。统治江东八十多年,按理说,是有一定政治影响力的。但实际情况,太糟糕了。
首先是口碑,被孙皓一通糟蹋,孙氏在江东人心尽失。其二是子嗣,可以用人丁凋零来形容。
孙权的哥哥孙策,以及他的三个弟弟,按照史料的记载,都只有一个儿子。孙权倒是有七个儿子,十几个孙子,但在东吴灭亡之前,死的不剩几个了。
孙登
长子孙登的三个儿子。其中有两个早卒,一个于
嘉平六年
(254年
)
自杀。如果孙登没有私生子的话,那他这一支应该是绝后了。“
子璠、希,皆早卒,次子英,封吴侯。五凤元年,英以大将军孙峻擅权,谋诛峻,事觉自杀,国除。
”
次子孙虑于
太和六年
(
232年
)
早卒,无子绝后。“
年二十,嘉禾元年卒。无子,国除。
”三子孙和有四个儿子。这四个人,除了后来当皇帝的孙皓外,另外的三个,有两个因宫斗而死于非命,一个结局不明。
四子孙霸有两个儿子。两人都在孙皓继位后,被削爵流放,之后的结局不明。按正常的政斗流程,他们就算不死也肯定是破落了。“
孙皓即位,追和、霸旧隙,削基、壹爵土,与祖母谢姬俱徙会稽乌伤县。
”
五子孙奋有五个儿子。这一支也是在孙皓继位后,被孙皓拿下,而且是满门抄斩。“
皓闻之,车裂俊,夷三族,诛奋及其五子,国除。
”
六子孙休(吴景帝)有四个儿子。按理说,孙休是皇帝,他死了,应该是他的儿子继位。但大臣们认为主少国疑,担心孙休的儿子掌控不住局面,便拥立了孙皓。结果孙皓继位后,把四个堂弟全弄死了。其中两个大的明确被孙皓害死,两个小的结局不明。“
秋七月,皓逼杀景后朱氏,亡不在正殿,于苑中小屋治丧,众知其非疾病,莫不痛切。又送休四子于吴小城,寻复追杀大者二人。
”
七子孙亮,死时虚岁才18岁,无子绝嗣。
“
会稽郡谣言王亮当还为天子,而亮宫人告亮使巫祷祠,有恶言。有司以闻,黜为候官侯,遣之国。道自杀,卫送者伏罪。
”
孙皓的口碑极差,同时孙权的其他子孙又被整得一个不剩。江东孙氏,哪还有号召力?
事实证明,西晋时期的孙氏,也就给义兴周氏打打下手罢了。而义兴周虽然也是江东大豪族,但在影响力上仍不及吴郡四姓。
总体而言。一流家族没能力,二流家族缺乏手腕。原来皇族沦为不入流家族。而南渡的北方家族,既有势力,又有手腕,具备了鸠占鹊巢的实力。他们拥护司马睿,那么皇帝之位,必然就是司马睿来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