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府兵为抵御外侮、维护东晋安全立下大功,后竟沦为权力斗争牺牲品

北府兵为抵御外侮、维护东晋安全立下大功,后竟沦为权力斗争牺牲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161 更新时间:2024/2/18 1:30:29

京口的历史沿革与“北府”得名

要说“北府兵”,首先不得不说这支军队之所以得名的一个地名: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京口是东晋时一个县的名称,当时是晋陵郡治所。此地历史悠久,西周时就见诸史书记载,属“宜国”的封地。春秋时,属朱方邑。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途经京岘山时,望气者奏报,此地有“王者气”。为杜绝后患,秦始皇遣三千赭衣刑徒砍毁树木,劈山削岭,以败王气,且改此地名为有卑贱意味的丹徒(穿红色囚服的刑徒)县,属会稽郡。

京岘山西北,就是雄伟的北固山。北固山分后峰、中峰、前峰。时人或据《尔雅·释丘》“丘绝高曰京”的记载,称前峰所包区域为“京”,以“口”指北固山下的江口。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即在此地。

两汉时,丹徒县名虽未变,但其行政隶属多次变更:西汉初属荆王刘贾荆国,后属吴王刘濞封地。“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吴国废,改隶会稽郡。东汉时,改隶吴郡。

孙权

建安十四年(209年),孙权在北固山前峰修筑铁瓮城,号称“京”,通称京口。

东晋时为晋陵郡治所。东晋实行“侨置”政策,在京口置“南徐州”,故又有“南徐”之名。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曰:“晋人谓京口为北府。”追根溯源,“北府”名自东晋初即开始出现。《世说新语·排调》注引《南徐州记》:“旧徐州都督以东为称。晋氏南迁,徐州刺史王舒加北中郎将,北府之号,自此起也。”据《晋书·王舒传》、《元帝纪》等文献记载,王舒任徐州刺史、北中郎将,在建武元年(317年)十月后。徐、兖二州都督府被时人习称为北府,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京口作为北府镇所的次数最多,因此,东晋初,广陵或京口,均可称“北府”。广陵或京口镇府所辖之兵,亦称北府兵,但它与后来参加淝水之战的“北府兵”,有较大差异。

“北府兵”建军

两晋之际,京口、广陵所在的南徐州和南兖州北有长江为屏障,故南渡流民大量聚居此地,侨寓人口约有22万。流民多有武装,或防御异族南下,或抵御土著侵扰。

谢玄

太元二年(377年),东晋孝武帝鉴于前秦统一北中国,对东晋构成严重的威胁。为充实长江下游军事力量,拱卫首都建康,抑制上游荆州桓氏势力,诏求良将,镇御北方。执政谢安侄谢玄应诏,被任命为建武将军、南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

谢玄将南兖州治所由京口迁至广陵。他整合部分原北府镇将及其所辖军士,及“人多劲悍”,独立或半独立活动于江淮地区的徐、青、兖三州流民武装,组建成军。太元四年(379年),谢玄改镇京口。这支军队遂被时人称作“北府兵”。

淮南之战

“北府兵”虽组建匆忙,但因流民军曾长期与北方异族作战,战力强劲,稍加训练,战斗力很强:“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

太元三年(378年)二月,前秦皇帝苻坚遣兖州刺史彭超等帅步骑十万,进攻东线重镇彭城(今江苏徐州)。

次年二月,晋派谢玄率万余北府兵援救彭城。当时,彭超军辎重置于留城(彭城郡属县,今沛县东南)。谢玄扬言遣何谦率军袭留城。彭超被迫释彭城之围,还保留城。彭城太守戴遁乘机帅众逃离,投奔谢玄。彭超进据彭城,秦将俱难攻占淮阴。

四月,秦将毛当、王显等攻占襄阳后,帅众二万东进,与俱难、彭超会攻淮南。五月,秦军攻占盱眙。彭超、俱难等率军6万,围晋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今江苏宝应)。

东晋形势图

六月,谢玄率北府兵五万,多次击败秦军。秦军几乎全军覆灭,俱难、彭超等仅以身免,狼狈北逃。

淝水之战

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北府兵勇猛奋战,创造了中国战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一战成名。

太元八年(383年)七月,苻坚发动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号称百万,大举入侵东晋。东晋则命谢石为征讨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率“北府兵”八万迎战。

十月,秦军攻占寿阳。秦将梁成部五万,屯驻洛涧(今寿县西南)。

十一月,刘牢之率五千兵奇袭洛涧,歼灭秦军一万五千余人,杀梁成。晋军乘胜追至淝水右岸。谢玄遣使至苻融处,要求秦军略向后退,“使晋兵得度,以决胜负”。

苻坚假意同意秦军后移,企图趁晋军半渡而击,“以铁骑蹙而杀之”。大军阵脚移置,不明真相的秦军顿时惶恐。被俘的晋将朱序趁机在阵后大呼“秦兵败矣”。秦军顿乱,自相践踏。晋军趁机渡河突击。苻融驰骑掠阵,不慎马倒,被晋兵所杀;苻坚也为流矢击中,秦军全线崩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秦军纷纷溃逃,“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即源出此战。

谢玄北伐

太元九年(384年)八月,谢安以谢玄为前锋都督,进兵涡、颍(今安徽蒙城、河南许昌一带),北伐中原。

刘牢之

谢玄军一路凯歌高奏,陆续攻取彭城、兖州、青州,前锋刘牢之部一度攻至邺城。

正在此时,东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重大变故:太元十年(385年)四月,谢安为避宗室司马道子,出镇广陵,让出中枢朝权。这意味着皇权逐渐崛起,门阀势力弱退,“谢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太元十二年(387年)正月,司马道子征谢玄为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以朱序为青﹑兖二州刺史,代谢玄镇广陵,实际上褫夺谢玄对“北府兵”的领导权。三月,司马道子等“以征役既久,宜置戍而返”为名,命晋军南撤。北伐攻占地区,不久被后燕占据。

东晋后期内争中的北府兵

(一)王恭之乱

太元十三年(388年)四月,深受孝武帝倚重的谯王司马恬接掌北府兵统帅权。

太元十五年(390年)正月二十六日,司马恬薨逝。孝武帝以皇后兄王恭继掌北府兵。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孝武帝驾崩,晋安帝继位,司马道子、王国宝擅政。王恭深感不满,与司马道子、王国宝等矛盾激化。

隆安元年(397年),王恭以讨王国宝为名,在京口起兵。司马道子不得不杀王国宝谢罪,与王恭妥协。

司马道子

隆安二年(398年),司马道子命心腹王愉为江州刺史。利益受损的庾楷联结桓玄殷仲堪、王恭,克日起兵。部将刘牢之劝谏王恭,王恭不从。司马道子之司马元显策反刘牢之,王恭兵败被杀。刘牢之被任命为都督青、兖、幽、并、冀、徐、扬州晋陵诸军事,镇京口。

(二)镇压孙恩起义

隆安三年(399年),孙恩起义爆发。朝廷遣卫将军、徐州刺史谢琰(谢安子)与刘牢之率军镇压。隆安四年(400年),谢琰兵败被杀。刘牢之率军击溃孙恩,孙恩自杀。

(三)被桓玄瓦解

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正月,司马元显命刘牢之为前锋都督,率北府兵征讨桓玄。桓玄起兵,并派刘牢之族舅何穆劝刘牢之归降。刘牢之不听部将刘裕等人劝谏,投降桓玄。

桓玄执掌朝政后,命刘牢之为会稽太守,剥夺其兵权。刘牢之欲反抗,无奈众叛亲离,最终自杀。北府兵将领高素、竺谦之等被杀,高雅之、刘敬宣(刘牢之的儿子)等投奔南燕。京口、广陵分别由桓修、桓弘占据,北府兵士则由诸桓分领,北府兵被瓦解。

元兴二年(403年)十二月三日,桓玄称帝,建国号为“楚”。

(四)讨灭桓玄

元兴三年(404年)二月二十七日,原北府军参军刘裕率余部在京口起兵,讨灭桓玄。此后,北府军成为刘裕的军事支柱,内外征伐。元熙二年(420年),刘裕称帝,建立宋,北府军成为皇家军队的主力。

从太元二年(377年)建军,到太元十二年(387年)谢玄被解除兵权,这十年时间内,北府兵主要承担抵御外侮、维护国家独立的重任。淝水之战,北府兵创造了战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一战成名。从太元十二年(387年)至元兴元年(402年)十五年时间内,北府兵却可耻地沦落为国内各政治势力权争的工具,最终在内讧中,被瓦解消亡。北府兵的兴衰,形象地说明:任何一支军队,只要是为国家、民族、人民利益而战,则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为私人谋私利,罔顾国家、人民之大义,只有衰败一途。

更多文章

  • 李白46岁时写给杜甫的“打油诗”,通篇大白话,最后14字幽默搞笑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静下来,读读诗吧。【故事】公元746年,盛唐最盛时。此时已经46岁的李白仍然在壮游齐鲁,既学道教,也修剑术。小李白11岁的杜甫此时也在齐鲁。两人在山东度过了一段很快乐的时光,但分别的那一刻,估计谁也没有想到,这就是他们此生最后一次见面了。分别以后,李白继续壮游天下,杜甫则回到长安求仕,从此再无地理上

  • 杨贵妃身高1米6,体重138,可以说非常胖,为何却能备受宠爱?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杨贵妃真实体重,杨贵妃有多胖多高,杨贵妃身高体重是多少

    根据历史专家的推算,杨贵妃的身高只有1米6,但是体重却达到了138斤,BMI达到了25,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微胖之人。那么,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此胖的一个人,是如何俘获唐玄宗的芳心的呢?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原因:其一,杨贵妃虽然比较胖,但是脸蛋长得很好看,并且很白。从一些流传下来的杨

  • 说一说汉朝、隋朝、唐朝、宋朝、历史上的四大军神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隋朝唐朝宋朝汉朝哪个朝代最稳,真正的唐朝四大名将,古代四大军神

    纵观霍去病生平,出生于一个传奇的家庭,为皇亲国戚。拥有了这层关系,霍去病在朝中无人敢惹,但他并不像其他纨绔子弟一样,只会吃喝玩乐。霍去病拥有自己的真本事,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天才,完全就是为战争而生。17岁那年,霍去病便跟随卫青征战匈奴,亲自率领800骑兵征讨匈奴,在匈奴境内横冲直撞,令匈奴人胆寒不已,

  • 太平公主帮李隆基父子夺取江山,李隆基当上皇帝后为何要杀太平?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隆基杀太平公主,李隆基个人简历,李隆基跟太平公主是什么关系

    韦皇后是个极有野心的女人,她一生最痛恨和最崇拜的是同个人,那就是她的婆婆武则天。自从唐中宗第二次登基称帝后,韦皇后便效仿武则天把持朝政大权。她想方设法打压反对势力,并不断培植自己的亲信。唐中宗死后,韦皇后大权独揽。她欲效仿武则天当年那样临朝称制,进而成为第二个“武则天”。然而在她面前却存在着一个强大

  • 东吴最后一任丞相,亲自抵挡西晋大军,最终以身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西晋灭东吴的将领,西晋东吴最新消息,东吴北伐西晋

    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笔者今天要说的张悌,则是东吴最后一位丞相,在此之前,东吴有十位丞相,包含了孙邵,顾雍,陆逊等人。对于张悌来说,虽然能力和功绩,都无法和诸葛亮等丞相相提并论。但是,在晋灭吴之战爆发后,张悌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迎敌,在有机会撤退的时候,依然留下来和西晋大军相抗衡,最终以身殉国。从这一角度

  • 挽救唐王朝的英烈忠臣,却被苍蝇一样的无耻小人诋毁了一千三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功臣简介,历史上反唐的将领,唐王朝最厉害的将领

    张巡是我心目中唐代最伟大的历史人物,如果说能够青史留名的话,张巡必须排在第一位。张巡完美的诠释了“牺牲”二字的含义,他不但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还牺牲了古人认为最宝贵的身后名声,他的名声被一些无知无耻小人在他们肮脏的口中咀嚼了一千三百年。(张巡)【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能

  • 武则天4个儿子,为何没一个斗得过她?唐高宗李治实力坑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武则天四个儿子的下场,李治武则天共有几个儿子,武则天和李治之间的关系

    其中较为有名的就是秦国的宣太后,汉朝的吕后,清朝的慈禧,这些人虽然都是女性专政者,但她们始终没有同武则天一样,选择称帝称王。武则天想要称帝,必须得面对自己夫君和儿子,而李治由于长期病重,45岁就是病逝了,无法阻止武则天称帝。但武则天的四个儿子,怎么可能任由武则天称帝?而最终的结果是:武则天一人完胜自

  • 武则天宠爱太平公主,为何却将女儿心爱的丈夫,薛绍给活活饿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武则天和薛绍是什么关系,武则天害死了薛绍,薛绍为啥要杀武则天

    据史料记载:“假万年县为婚馆,门隘不能容翟车,有司毁垣以入,自兴安门设燎相属,道樾为枯。”就是说太平公主的婚车太过宽大,以致不能通过,于是就把县馆的围墙拆了,这才通过。而且当时用来照明的火把,都把沿途的树木给烤焦了。可见这场婚礼的盛大。起初武则天对薛绍这个女婿十分满意,太平公主也十分满意,这原本是一

  • 司马攸:具备皇帝的优秀品质,身死导致国家动乱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世之楷模,失之交臂司马攸很幸运,他一出生便有机会摘取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种下的果实;司马攸又是不幸的,明明具备皇帝的一切优良品质和有利条件,却不敌“命运”二字,被自己的亲哥哥忌惮了一辈子。不知道未来走向的司马攸在家风的熏陶下安然成长,没有爷爷、祖父和父亲那般铁血强腕,“清和平允,亲贤好施

  • 历史上的张昌宗有何魅力?凭什么能同时服侍武则天、太平公主母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张昌宗,武则天和张宗昌,武则天时为啥要杀掉张氏二兄弟

    可无论哪一个时代,总有一些人愿意做时代的先锋者,总有一些人愿意冲破牢笼和枷锁,总有一些人愿意剔除封建之壁垒,所以他们成为了被史书所留下姓名的人。纵观历史的长河,被史书所留下姓名的女性不在少数,但唯有武则天一人站在了权力的中心,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在男权社会中,男性站在了权力的中心,为了展现出自己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