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崇祯皇帝为何不选择出逃,他为何要自杀?

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崇祯皇帝为何不选择出逃,他为何要自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969 更新时间:2024/2/8 9:42:32

有人说,崇祯上吊是风骨刚烈,也有人说,是崇祯软弱无能,因而以上吊来逃避现实。

纵观时局,与其说崇祯此举是逃避现实,不如说是逃不出现实。

自崇祯登基以来,一直勤勉奋进,为收拾残败的江山,可谓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书有载“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他除魏忠贤、平冤狱、颁《罪己诏》、平定叛乱,做出不少贡献。然而,父辈传下来的江山已是千疮百孔,纵使崇祯励精图治,也很难拯救残局、力挽狂澜。

当时北旱南涝,又起蝗灾,各地饥荒、瘟疫不断,农民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暴乱频发,社会混乱,动荡不安。家喻户晓的闯王李自成便于此乱世崛起,对大明江山是个不小的威胁。又逢金兵南下,边疆战事危急,而朝中军饷不足,只得加征税赋、盘剥百姓,更加重了百姓负担,矛盾愈发激烈。如此内忧外患,崇祯既无雄才大略,也不任人唯贤,自然是分身乏术。

除了局势危急,崇祯本人也存在一定的人格缺陷,也是导致他悲惨结局的一大因素。崇祯虽期盼“中兴”之景,也为之勤勉上进,但他生性多疑、苛刻寡恩,狠毒起来较之于魏忠贤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镇压农民起义,崇祯先后任用杨鹤、洪承畴、曹文诏等,虽都是冲锋陷阵、英勇无畏的猛将,然崇祯用人存疑,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将领,以至于作战方略风格时常变换,军心不稳,只能落得功亏一篑的下场。李自成也因而九死一生,有了多次喘息之机,得以前往河南聚众发展,为往后攻入京师打下根基。

在打击李自成的拉锯战中,孙传庭是明廷的一大王牌猛将,然即便是这样功勋赫赫的一代忠臣,却也因崇祯的多疑寡恩而死无英名。孙传庭曾主动请缨围剿李自成,打得李自成几乎全军覆没,最终仅以十八骑兵突围而走,明朝军情大好。但在崇祯十一年,由于孙传庭极力反对杨嗣昌留用陕西军的主张,二人矛盾颇深,崇祯便严禁他入宫觐见,而杨嗣昌一派的洪承畴则受到重用,引发孙传庭愤懑不平。次年孙传庭受调总督军务,却因杨嗣昌的百般阻挠而未能亲见崇祯,一怒之下引病告休。杨嗣昌刻薄寡义,谎称孙传庭的“病假”乃推托之举,激怒了崇祯。孙传庭被贬为庶民,又锒铛入狱。

直至崇祯十五年,杨嗣昌在镇压起义军的战争中连遭溃败,闯王李自成势力扩大,形势危急,崇祯只得从狱中提出孙传庭重新重用。孙传庭重整旗鼓,前期成功击退李自成军,只可惜后来军饷耗尽,又偏逢大雨连绵,士兵又冷又饿,士气低迷,节节败退。崇祯十六年,孙传庭在明廷的紧逼之下不得已仓促出师,最终兵败汝州,明军四万精兵战死,一代枭雄孙传庭也就此陨落,时年51岁。自此,大明仅有的“一副家当”也损失殆尽。而薄情寡义的崇祯却一口认定孙传庭诈死潜逃,没有给予他赠荫。《明史》有评,“传庭死而明亡矣”,可见孙传庭可谓明朝军中支柱,却因崇祯错用劣臣、一意孤行而战死沙场,甚至枉负潜逃的罪名,令人唏嘘不已。

在对外抗击皇太极的战役中,又因崇祯多疑猜忌、轻信诽谤,错杀了抗金重臣袁崇焕。袁崇焕本是崇祯从狱中重新召用的前朝旧臣,虽擅杀东江总毛文龙惹来众怒,但他于大明朝而言,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在袁崇焕的英勇作战下,金兵败退撤军,可后来突发己巳之变,皇太极率军越过层层防线,直逼京城。一时间,上至朝臣下至百姓,不免都对守边重将袁崇焕产生怀疑。而袁崇焕得知消息,千里迢迢赶来救援,本以为能立大功,但因朝中谣言四起,诽谤他与后金暗中勾结、放清兵入关,于是本就疑心重的崇祯自然轻信。崇祯不由分说,果断将袁崇焕下狱,加之魏忠贤遗党伺机报仇,以叛国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给袁崇焕判了死罪。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遭凌迟,终年46岁。

由此可见,崇祯因其性格缺陷,使本就根基不固的明朝江山雪上加霜,随着护国大将接连惨死,时局每况愈下,崇祯缢亡于煤山,大明也最终走向覆灭。而事实上崇祯并不完全是因风骨峭峻而上吊自缢而亡,他曾于李自成攻入京师后,与数十名太监骑马出东华门欲逃,却被乱箭所阻,又逃至齐化门惨遭成国公闭门不纳,后转向安定门却无法劈开门锁,至此四面楚歌,走投无路,于是追随大明祖训“君王死社稷”,自缢而亡。

无论如何,崇祯自食其果是真,刚毅赴死也是真。我们不能否认明朝在崇祯手中覆灭,但也要看到崇祯励精图治、殚精竭虑地作为。

参考资料:

《明史》

《明季北略》

更多文章

  • 有人说朱瞻基给大明留下隐患,才使明朝走向末路,事实真的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瞻基多活十年明朝会怎么样,明朝朱瞻基的一生遭遇,明朝朱瞻基活多少年

    当然也有人说朱瞻基为大明朝留下了几个隐患,致使明朝后来走向了陌路,其实这样的说法有失公允,真的要说留下隐患,任何一个王朝从建立之初,大封开国功臣让他们世代罔替就是为王朝的灭亡留下了不小的隐患。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位有为之君所立下的政策,开始之初都是为了国家繁荣昌盛,为了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只能说他们的出

  • 改革到底有何好处?王安石为之奋斗一生而无悔,雍正吸取教训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王安石的改革措施,王安石做了什么改革,雍正与王安石

    就算是王莽作为失败的君主,他也立志搞新政,提出了一系列的革新政策。唐朝时期二王八司马的改革,虽然也失败了,可也轰动一时。此后的历代基本上都有属于自己的新政和改革,新政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为什么这么多有才能的人,前赴后继地为它付出实践?我们从以下两次改革来谈谈这个问题。其实历代改革当中,影响最大,我们

  • 朱元璋明明喜爱朱棣,为何不立为太子?一份当年密档揭开他的苦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棣为太子,朱棣出生时候朱元璋在干什么,朱棣是朱元璋和马皇后儿子吗

    要说明朝讨论度最高的两位皇帝,那定然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明成祖朱棣,这一对父子都经历着非常跌宕而又传奇的一生,朱元璋乞丐出身最后当上皇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因此两位皇帝,既有着不少争议,但也有着无人可否认的功绩。但这问题就来了,朱棣日后的成就,足以证明朱棣天生有着帝王命,更何况

  • 有什么样的主人就有什么样的仆人,看司马光和他仆人吕直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吕直与司马光,司马光小时候的四个故事,司马光聪明在哪

    而且,若是运气好的话,他们的生活也是可以有很大保障的。一般奴仆的地位都是跟随主人来的,他们只是主人的附庸。这个道理很简单,你不妨想一下皇帝身边的太监和一个臣子的杂役比起来,不说皇帝身边的人,就连替皇帝传话的人,其身份在低级官员,甚至,是老百姓面前,都是金贵无比的。这些奴才在外面都是代表着自己的主人行

  • 朱棣次子朱高煦究竟犯了什么错,被侄子朱瞻基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瞻基杀了朱高煦吗,历史上的朱瞻基和朱高煦,朱高煦如何评价朱瞻基

    明朝时期,朱元璋的孙子、朱棣的二子朱高煦便是这样一位因“有勇无谋”而落得个凄凉下场的主儿!在奉行长子继承制的封建王朝,朱高煦是很冤屈的,因为他上头有个比他大两岁的哥哥朱高炽。朱高炽的存在对于朱高煦而言如同一道天堑:除非哥哥早死,要不然他想继位几乎是痴人说梦。影视剧朱高煦原本,做了老二的朱高煦也并未觊

  • 李自成是如何处置崇祯遗体的?这一做法可以看出大顺政权很难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自成如何对待崇祯遗体,大顺是李自成吗,大顺王李自成的一生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对明朝两位皇帝的优秀品行作出的评价。明朝初期朱棣皇帝把国都从南京到了北京,北京离北部边境较近,意在皇帝镇守国门,只是到了崇祯皇帝这里,明朝已经积重难返,他也回天乏术,感觉自己愧对列祖列宗,最后吊死在煤山的老槐树下,这就是“君王死社稷”的由来。可以说,崇祯是被李自成逼死

  • 朱元璋26子,为何没人敢和朱标争太子位?朱棣:我都得忍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棣为太子,历史上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标,朱元璋为什么让朱标做太子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明太祖朱元璋选择“接班人”时就很“痛快”,刚称帝时就立朱标为太子,没有丝毫犹豫,其他皇子也心服口服,不敢露出丝毫争夺之意,权力的传承竟然一派祥和之意,没有任何波澜,要知道朱元璋足足生下26位皇子,这其中雄才大略者不在少数,比如后来成为“永乐大帝”的朱棣。那么这么多皇子为何就没人敢与

  • 流动作战和根据地,张献忠、李自成应如何选择才能最终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献忠与李自成谁的破坏力大,张献忠李自成实力,张献忠怎么投奔李自成

    张献忠 我们可以从张献忠的作战案例以及当时官方对其作战特点的评价可以看出这种流动作战的优点。崇祯八年(1635年),张献忠率军联合闯王高迎祥等人袭击凤阳时,便是长途奔袭,趁明军不备而攻击得手。当然,这也是得益于张献忠有着装备精良的骑兵部队,张献忠的骑兵部队每人配备两到三匹马,保证了马匹长途奔袭的能

  • 年过古稀的李善长,每天勤劳务农,为何朱元璋仍然不放过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在历史上明朝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不可否认的是,明朝在后期重视了火器的发展,可是明朝末期出现了党争,结果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党争对于任何一个王朝来说,都是非常大的隐患。在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中,朱元璋的出身是非常低微的,历史上记录在册的皇帝中,比朱元璋出

  • 西夏最有权谋的女人,原本是小皇帝的表嫂,结果却逆袭做了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夏美女照片,西夏皇后一览表,西夏最有名的皇后

    梁皇后从小就是一个貌美如花的女人,也就是因为她从小貌美如花的原因,所以早在她年仅12岁的时候,就被西夏的一位权贵大臣给看重,并且还娶回了家中当妻子。然而,很不巧的是这位西夏的权贵大臣是皇帝的大表哥,更不巧的是梁皇后除了天生貌美之外,还是一个非常具有权谋的女人,并且她的野心还特别的大。当梁皇后看到小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