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允炆性情温和,又有教养,为啥朱棣会造他的反?

朱允炆性情温和,又有教养,为啥朱棣会造他的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982 更新时间:2024/1/26 3:42:47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十二月五日,朱允炆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出生。他是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9年),即皇帝位,年号“建文”,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斯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听从黄彦清之议,为其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朱棣继统以后,追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后世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懿文太子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朱元璋视朱允炆为嫡长孙。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乃父同样温文尔雅,即长,皆与宽大著称。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二月,朱元璋为王朝定下传统,即立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为太子,因为朱标是他的长子。朱元璋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他希望以此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

朱标在许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亲:他性情温和而有教养,但不很勇武。明太祖虽然对他的第四子朱棣的军事才能有很深的印象,但为了王朝的利益,他仍把朱标看作最恰当的继任人选。使皇帝震悼不已的是,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标在盛年三十七岁病死,谥号懿文太子。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了,应立嫡长孙;但是,朱标大儿子早夭,而朱元璋看到嫡长子次孙朱允炆,十分孝顺,自己十分喜爱,由是,立其为皇太孙。

朱元璋死前,密命驸马梅殷(宁国公主之夫)辅佐新君,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驾崩几天后,朱允炆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六月三十日在南京即位,时年二十一岁。

第二年,改元为建文元年,并尊封他的母亲二皇妃吕氏(建文四年,即公元1402年死)为皇太后。关于朱允炆的个性,以及他在位时的国内发展情况,现已无可信材料。因为,朱允炆时期的档案文献和起居注全遭毁灭,而私家记述又概遭禁止。

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又温文尔雅,他继承了父亲的温和与好思考的脾性。他很腼腆,又毫无国政经验;且不说和他的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能力。

这位年轻皇帝的温顺性格以及儒家教育,使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他在政治言论和行事方法上,努力实行一些较大的变革措施,而这些变革措施却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师傅引为心腹,他们是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几位老者,对朱允炆关于君之为君的概念,起了强有力的作用。黄子澄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儒家学者,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他举进士第一名。在明太祖时代,他担任过很多官职,现在,被朱允炆任命为翰林学士,并参与国家政事。齐泰也是洪武十八年的进士,是一位对经书学有大成的学者,特别精于礼和兵法。他在朱元璋弥留之际受顾命,以护卫皇太孙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为兵部尚书,参与国政。方孝孺早在四十来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声名卓著的学者,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闻名,未中过举,在他很晚的岁月,才开始进入仕宦生涯。朱允炆即位以后,被召为翰林侍讲。

这三位儒家学者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着皇帝。黄子澄和齐泰变成了皇帝的心腹,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教育他。他们负责研究一些新政策并付诸实施,目的在改组帝国的行政和加强皇帝的权威。方孝孺是《周礼》专家,他发觉,他所见到的是个人专制统治的缺点,因此,他建议皇帝应该根据古代经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来实行仁政。所以,这三个人都是勇敢正直,满怀理想。但是,他们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与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也没有领导才能;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燕王朱棣的生母也许是明太祖的一位嫔妃,据说,她或许是蒙古人,或许是朝鲜人。他并不是像他自己后来所说的那样,是马皇后所生;他的这种说法,是想在他从他侄子手中夺取了帝位以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原则,使他的即位合法化。

朱棣长得坚强有力,同时也精通武艺,据说在学习儒家经典和文学方面也是相当出色的。他的文学功底在正史中有所表述,因为这种成就,符合一个儒家君主的公开的形象。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五月,被封为燕王,封地北平(今北京),让他坐镇北方边境,以保证国内的安全和抵御蒙古人的入侵。

这一年,燕王只有十岁。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四月,二十岁的朱棣去北平就国。到了这时,他在宫廷已经接受了优秀学者和佛教和尚们的最好的通才教育。他在明王朝头等将领们的辅导之下也已经开始表现出军事领导才能;特别是徐达对他的教导更有效,因为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他在皇帝的意旨下,娶了徐达的长女。

在往后的数十年中,燕王守卫他的藩封时,他经常指挥对蒙古人的战斗,在老将们的辅弼之下很会打仗。他的功绩赢得了他父亲的好评,但也使他越来越变得心志不凡、目中无人和闹独立性了。特别是当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册封他长兄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嗣,而不是指派他为皇嗣的时候,燕王显然异常失望。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末,即朱允炆即位之初的几个月中,皇帝开始考虑怎样增强自己的权力,削弱诸封建王国的权力,并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那些较小较弱的藩王采取激烈的行动。

周王朱橚是第一个倒台的,接着,另外四个王子也垮了下来: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一年之内,在五个举足轻重的藩封被废之后,燕王便成了下一个目标。朝廷承认他是最棘手的敌人,因此在行动上很小心谨慎,可是这样一来,反而给了燕王集结部队和作准备的时间。

(本篇完)

更多文章

  • 李自成率领100万饥民,轻松灭亡明朝,为何打不过10万清军?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自成灭明朝过程,李自成和明朝实力对比,李自成是怎么打败明朝的

    要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得研究一下李自成军队的2大弱点。首先,李自成虽然拥有百万雄兵,但是大部分却都是由饥民组成的,因此李自成军队的战斗力并不高。大家知道,这些饥民之所以愿意加入李自成的军队,是因为李自成曾经许诺过“开了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因此这些饥民都是被这个诱人的条件和口号吸引过来

  • 在朱元璋眼中,刘伯温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远的不说,单说帮助朱元璋取得江山的刘伯温,就已经足够“牛掰”。话说在民间,刘伯温早已是“神一样”的化身。有俗语云:“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由此可见,民间对刘伯温的评价有多高!那么,在“老板”朱元璋眼中,刘伯温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打开二

  •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宋祖最弱?赵匡胤是否为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匡胤是宋太祖吗,赵匡胤是宋朝最好的皇帝吗,宋徽宗与赵匡胤谁厉害

    唐朝灭亡之后中华大地再次四分五裂,中国历史走进一个十分混乱的时期。这段乱世就是我们熟知的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是指继承唐朝正统的五个王朝,分别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是指与五代几乎同时存在的十个相对较小的割据政权,分别是南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闽国和北汉。公元960年

  • 崇祯为什么不同意太子去南京?如果太子去南京,历史会被改写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崇祯为什么不送太子去南京,崇祯皇帝为何不送太子到南京,崇祯太子结局

    如果太子去南京了,历史会被改写吗?当然会改写。不管崇祯是否自杀,太子在南京都可以顺利登基为帝,并不一定能够改变结果,但南明不至于如此混乱不堪,或许会熬得久一些。那么,崇祯为什么不同意太子去南京呢?第一在早期的话,李自成压根还没有对北京形成威胁,所以,有要求议和的,但没有建议南迁的。毕竟当时形势还没有

  • 崇祯上吊时,陪他身边的只有太监,那些满嘴仁义的士大夫哪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崇祯上吊时身边的太监,崇祯死时哪个太监陪他死,陪伴崇祯皇帝去上吊的是哪位太监

    可是陪在崇祯身边是一直被称之为祸国殃民的太监们,大多数都跟随崇祯一起殉国了,而那些口口声声表示自己忠贞爱国的士大夫们却一个也看不见了。为啥最后为崇祯殉国的大部分都是“祸国”的太监呢?其实说起来有点可笑,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对太监专权是深恶痛绝。为此他特地让人铸造了一块铁牌子挂在宫门外头,这块铁牌子上面

  • 如果太子朱标不死,朱棣会造反吗?答案很好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太子朱标没有死朱棣敢造反吗,如果朱标没有死朱棣会造反成功吗,如果朱标不死的话朱棣敢造反吗

    但年轻的建文帝,虽然与其父亲朱标一样熟读儒学经典,却缺少帝王的狡黠,最终也被叔父燕王朱棣篡位。无论是在靖难之役中还是在日后的帝王生涯中,朱棣都展现出了他的雄才大略,能够忍辱负重,行事果决狠厉,更是在登基之后数次北伐蒙古,南克安南,迁都北京,组织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号为“永乐盛世”。而也正是

  • 灭掉辽国和北宋的金国为什么没能一举统一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北宋联合金国灭掉辽国,金国为什么消灭辽国和北宋,辽国和金国属于大宋时期吗

    江南湿热的气候让金人极不适应姚从吾曾说:“十二世纪的女真,是‘善骑马,勇悍不惟死,耐寒忍饥,不惮劳苦’”,这些都是女真族作为一名战士的优点。但在北方寒冷条件下形成的“耐寒”,也注定了女真族适应不了南方湿热的天气。不仅士兵难以适应,而且粮草也难以储存,导致粮运不续。金国大将金兀术曾无奈地说:“江南卑湿

  • 西夏的制度变革:深受北宋制度影响,进入了封建化的新秩序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西夏的统治措施是什么,西夏主要制度,西夏实行的是什么政策

    世执党项牛耳的夏州李氏,特别是李继迁、李德明,对推进党项社会秩序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到十一世纪三十年代末,李元昊建国称帝,数百年来散而无统的党项社会以夏国的名称出现在历史上,开辟了党项社会历史发展的心阶段。李元昊明号令,立制度,建军司,创文字,整顿社会秩序,党项社会进入了封建化的新秩序。效仿北宋制

  • 环庆地区蕃部,在北宋的影响下,有何积极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藩镇割据给北宋带来的教训,藩镇割据对北宋的影响,藩镇割据是在宋朝结束的吗

    环庆地区蕃部认同对蕃部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环庆地区耕地资源匮乏,蕃部生活方式以游牧为主。而北宋地大物博,农业生产技术较蕃部先进,而且对投来蕃部给田耕种,因此环庆地区蕃部在宋夏之间进行抉择时,基于长远利益的考量,大部分会选择归附北宋,这一认同取向对蕃部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都有促进作用。蕃

  • 靖康之耻后,南宋是怎么报复对方的?700万金人为何最后仅剩10万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靖康之耻对南宋的影响,靖康之耻后宋朝还剩下多少人,南宋靖康耻资料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战国策·秦策三》”博弈策略是现代人类关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身处劣势的一方如何能够保全自身?身在优势的一方如何持续兴盛?这是博弈双方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战国策》中就曾给我们指出了博弈的胜利法则:“远交近攻”。身处过群体博弈中的人都知道,单打独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