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中国接近三百年,却并没有拿得出手的名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清朝武将地位下降,虽然也有是实力较强的武将,但是存在感不高。另外,清朝前期的国力较强,政策也比较开明,与外族政权关系和睦,外患较少。
(一)武将地位下降,存在感不高
其实从宋朝开始,我国封建王朝的武将地位就开始下降了,北宋重文轻武,多年来遭受辽国和金国的欺凌。南宋的岳飞和韩世忠等名将也饱受朝廷文臣的排挤。在这之后,元朝短命,明朝和清朝都在政治建设上比较重视,著名的文臣较多,在政治上建树颇多,百姓生活安定,这也帮助他们统治了中国较长时间。
到了清朝,相继设立了军机处、上书房等行政中枢,以文治国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随之而来的是武将的地位不断下降,前期比较出名的当属康熙朝平定三藩的周培公、图海以及雍正朝率兵征服青海的大将军年羹尧。后期比较出名的是与太平天国作战的曾国藩、左宗棠等等。
这些将领的名气不大,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大多数是儒将,不仅带兵,而且从政。像年羹尧、图海等将领,往往战争时掌控军权,但战争结束的比较快,结束之后就不再掌兵了,以上种种原因之下,导致他们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高。
(二)清朝前期国力较强,外患较少
除了武将地位下降之外,清朝武将存在感较低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清朝对待外敌的政策较好,这让清朝的外患是非常少的。清朝在没有统一全国之前,就频繁地采取和亲政策,尤其是与蒙古通婚频繁,这样的政策拉近了清朝与蒙古之间的关系,蒙古也得以安心的臣服与清朝,双方和睦共处,很少有战事发生。这样一来,武将们就显得没有用武之地,很难建功立业,也就没有名将出现了。
到了清朝后期,我国的军事实力大幅度落后于西方列强,面对英国、法国等西方强敌的入侵更是屡战屡败,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勇猛的将军也抵挡不住对方先进的枪械和火炮,自然而然也就更加没有名将诞生了。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只有在乱世才会出现名将,名将的出现也需要拥有天时地利和培养他的土壤。清朝前期政治策略独到,边患较少,清朝后期与外敌实力差距巨大,将军想要取胜太过艰难。
故而,在以上两点原因的作用之下,将军们很难在清朝的统治时期取得较多的战功,自然而然也就无法成为名将、进而留芳青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