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为何52岁爆亡,真的是服食丹药吗?

李世民为何52岁爆亡,真的是服食丹药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286 更新时间:2024/1/21 2:42:25

一、

关于李世民的死因,长期以来,所听到的都是说吃丹药而死。确实,在皇帝们中间,吃丹药而死的皇帝不在少数。但是纵观历史,吃丹药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长生不老。唐代前有秦皇汉武迷恋而不可得,后有山中宰相陶弘景详细介绍了丹药。我相信,到了唐代,不仅是皇帝,连民间也知道丹药的不安全性和风险性。因此,从李世民的学识和经历来看,迷恋丹药长生不老的说法有些不可信。而且,唐太宗时期,并没有记载对哪个方士、道士特别宠信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另外一种就是,为了治病。古代医学虽然发达,但是对很多病症还是束手无策的。到了明代,明光宗朱常洛还因急病服食了丹药,可见古代许多丹药是以药的形式出现的。那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看下《新唐书》中关于唐太宗去世的记载:三月···丁卯,不豫,命皇太子听政于金液门。四月己巳,皇帝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三。

可见贞观二十三年三月,李世民忽然得病,而且很严重,以至于不能视朝。在其他的记载中,我们也看到唐太宗,“服竟不效”,“竟无异效”的记载,可见李世民确实是在生病的情况下才服食丹药的,服食丹药的原因是治病,但是没有效果。

同时,翠微宫是李世民为了避暑而修建的,四月还仅仅是初夏,为何李世民要急忙去翠微宫呢?有两种可能,其一,李世民知道自己不行了,想最后再看看翠微宫;其二,翠微宫对治病有好处。

结合在李承乾的记载中发现,李世民有寒疾,一种类似于风湿的病症,而皇宫位低潮湿,翠微宫正是再这样的情况下修建的。那么,第二种可能就比较大了。

由此,可见唐太宗此次得了非常严重的急病,而且跟他的风湿有关,因此,他急急前往翠微宫,还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治疗,包括丹药,都没效果,最终于4月医治无效死亡。

李世民身体素质还是比较好的,为何50岁会的那么严重的疾病?

李世民活了52岁,但是他的军事生涯从615年到629年,长达14年,在非开国皇帝中,这个经历是非常长的。而且,这十多年的军事生涯中,他东征西讨,两次西征薛杲、平定洛阳王世充,虎牢关大战窦建德、还有平定宋金刚、刘武周等众多大战都是李世民亲自参与和指挥的。而且李世民军事生涯在他17岁到29岁间,他又擅长和喜欢使用中央突破战术,常常亲自率领精锐骑兵冲击敌军薄弱之处。

因此,这些军事生涯与其他皇帝们作为统帅呆在中军是完全不同的,李世民年轻的身体应该受到了严重的损伤。

等到即位称帝以后,面临着突厥和吐蕃的夹击,唐帝国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李世民又是通过非正常手段上位的。史书上还有段著名的记录:李世民想看史书,说可以不记载我杀兄这段吗?史官说,不行,但是你的功绩我也会如实记载。

可见,李世民对于这个历史污点很在意,他的丰功伟绩很多也有这次史官刺激的作用存在。因此,李世民的皇帝生涯,压力是非常大的,就像一把达摩利斯之剑,逼着李世民不断的治理国家东征西讨。这样,做皇帝的李世民虽然不要用打仗了,但是应该心更累,并没有得到休息。

在年轻时还能扛得住,等到年龄一大,这种损伤和劳累就会加剧体现出来。许多人常见的大病也在50-60岁之间。恰好,这时的唐帝国已经走上正轨,李世民心中的那根弦有所放松,因此,得急病也就不奇怪了。

分析了李世民的死因和得病的原因,我最后想说一句,李世民千古圣君的名声和丰功伟绩还是跟他执政时间有很大关系的。

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皇帝们,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梁武帝晚年被困台城饿死、康熙晚年吏治松弛国库空虚、乾隆晚年权臣当道贪污严重,最厉害的还是李世民的重孙李隆基,晚年爆发安史之乱,将唐帝国带入万劫不复。

而李世民的晚年,已经显示出一些骄纵的迹象,《贞观政要》中多有记载关于李世民不像以前那么虚心接受进谏等记载,也多有声色犬马的记载,还有刘洎唐俭等人的经历,这些都证明,唐太宗有些懈怠和骄纵了。而且贞观17-23年,唐帝国统治阶层内耗是很严重。如果一直发展下去,难保唐玄宗的故事不会提前发生,至少会走下坡路。

因此,李世民相对早逝,反而保全了他的名声。李世民作为古代历史上名声最好的明君之一,与此并不是没有关系。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寝宫设密室,睡前进一次,武则天鲜为人知的一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武则天的密室到底藏了什么,武则天睡前有个秘密是什么,武则天密室之谜完整版

    “巾帼英才扭乾坤,一代女皇绝古今”。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载入正史的女皇帝,作为皇帝的威武霸气自不必说,同时作为女人她也是一个绝色美女。“色”是她得以入宫伴驾的基础,“才”是她治理天下的根本。一个“才色”兼备又有胆识谋略的女人无疑是会有一番大作为的,武则天身体力行地帮我们验证了这一点。武则天的

  • 从盛世到安史之乱,从繁荣昌盛到腐败混乱,大唐为何走向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大唐衰落与安史之乱,大唐如果没有爆发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大唐衰败的原因

    唐朝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顶峰,唐玄宗在位的45年又是唐朝经济发展的顶峰。史书上对这段历史给予高度肯定,记录“开元之盛,汉宋莫及”,认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繁荣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故史称“开元之际,几致太平”。所谓的“开元盛世”,确实不虚。然而浩荡的封建雄风,掩盖着的其实却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

  • 作为一个二婚皇后,她为何不仿照成为武则天第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武则天是二婚吗,武则天杖责皇后,历代皇后对武则天的评价

    在宋真宗还只是太子的时候,他老爹宋太宗赵光义就非常不满意他和刘娥的事情,认为宋真宗一天和来历不明的民间女子厮混,还逼迫宋真宗把刘娥还赶出去,所以这一时期的很多关于刘娥的“不良记录”都被记载下来。等到赵光义去世,宋真宗即位,才将刘娥的存在“曝光”出来面向世人。但是在当时的宋真宗后宫里面,并不是只有刘娥

  • 唐朝以胖为美?真不是你以为的胖,看到杨贵妃的体重后,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杨贵妃有多高多胖,唐朝以胖为美杨贵妃到底有多胖,唐朝杨贵妃胖到什么程度

    因此,有的“胖女孩”就会经常抱怨:“为什么我没有生活在唐朝,那该多好。”在人们的言语流传中,我们得到的信息就是,唐朝是个以胖为美的朝代,女孩子越胖越受欢迎,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坊间盛传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就是一位胖美人,然而杨贵妃到底有多胖?是否如传闻中的一样?唐朝流行的胖是否就是现在人们所认识的胖?

  • 大臣写1.7万字奏章,其中1.65万字是废话,朱元璋:拖下去打一顿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奏折大白话,朱元璋一生批了多少奏折,朱元璋怎么处理奏折

    接地气的朱元璋在位期间也是广开言路,要是文武百官有什么好的想法或建立,尽管写奏章,朱元璋也都会去看。大家也都清楚,武官手拿武器,文官则是手持笔杆子,刷刷一写,引经据典,根本停不下来。朱元璋勤于政事,光是看文官们写的奏章,那都要看到后半夜,十分辛苦,并且朱元璋还发现,明明可以数百字就可以讲明的东西,奏

  • 大明王朝:除严世藩阁员身份,嘉靖帝三点重要指示尽显帝王之术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上一期我们讲到了严嵩和胡宗宪一大早进宫面圣,嘉靖帝本想“挑拨”严嵩跟胡宗宪的关系,结果并不理想,这里也注定了胡宗宪最终无法入内阁。由于拉拢胡宗宪策略失败,而东南大局又少不了胡宗宪,嘉靖帝也就不得不继续留着严嵩,但需要消减严党的势力,于是颁布圣旨,让小阁老严世藩退阁,与此同时高拱和张居正也退出内阁,那

  • 坐拥八十万禁军,一战不如一战,宋朝为何被小小西夏吊打?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朝有谁能掌控80万禁军,宋朝禁军多强大,宋朝为什么会有禁军

    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西夏与宋朝关系彻底破裂,很快陷入战争。从1040年到1042年的三年时间内,双方爆发多次大战,从三川口之战到好水川之战,再到定川寨之战,宋军竟三战三败,伤亡惨重,不得已与西夏达成和议。坐拥八十万禁军的宋朝,为何三战皆墨,“一战不及一战”,被小小西夏吊打

  • 唐朝古书上记载的月球来客,是真的么?明朝那场爆炸又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朝记载月球白衣人,唐朝月球是人造的吗,唐朝时期的月球

    大唐文宗统治时期,书生郑仁本与其表弟王秀才突发兴致去了嵩山旅游,结果这两人走着走着就迷路了。当时夜幕快要降临,如果他们两人走不出去就可能要睡山头了。郑仁本与王秀才急得到处乱窜,就在他们到处寻找之际,忽然在草丛里看到一个穿着白色衣服还睡着了的男人。这两人看到白衣男子后以为遇到了救星,于是使劲喊他。谁想

  • 壬寅宫变:嘉靖朝政的转折点,既体现嘉靖的专横也对朝政产生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壬寅宫变的过程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对于嘉靖帝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天。他遇到比三年前在卫辉行宫险些葬身火海更可怕的劫难,在这一天他差点被自己的宫女杀死,也因为嘉靖二十一年是农历壬寅年,此宫变因此被称为"壬寅宫变"。寻常情况下,加害明代的皇帝并不是易事。于外而言,紫禁城宫禁严格。于内而言,皇帝那

  • 太子朱标落水,侍卫们跳水救人,朱元璋看看他们的衣服鞋子:处斩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派谁接管五军,朱标朱元璋搞笑对话,历史朱标之死对朱元璋影响

    明朝第一位太子师。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浙江金华),专门拜会了宋濂。后来,朱元璋又邀请宋濂到应天府,不但让其参与机密决策,起草重要文件,还交给他一份责任重大的任务——教导朱元璋的长子朱标读书。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称宋濂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宋濂为“当今文章第一”,可见宋濂在明初影响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