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惯于以弱胜强,官渡之战靠着不到三万人马,最后击败了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军事奇迹。并且曹操靠着官渡之战的余威,一举攻下邺城,收复了整个北方。距离统一天下只有一步之遥。
但偏偏就在这绝对优势的时候,曹操带领几十万大军南下,吓得荆州的刘琮马上投降。那么大的荆襄六郡,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入囊中。荆州一拿下来,只剩下孙权的江东地区,还有刘备暂时占据的江夏。合起来也不过几万兵马。
这时候无论怎么看都是曹操胜券在握,怎么也不可能输给孙权、刘备。但历史的发展向来不是以绝对实力来决定的,这其中还包含着巨大的意外。曹操的意外就是赤壁之战,缺兵少将的东吴硬是凭借着一把大火,烧的曹操百万大军抱头鼠窜。一战而三分天下。
其实从后来战场复盘来看,东吴的火攻非常明显。曹操手底下能人志士无数,怎么就没有一个人看出来东吴会火攻呢?我们借助史料,看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让曹操团队出了一个这么大的bug,以至于会把统一的时间推迟了七十年。
1)曹操横扫北方,靠的就是团队的优秀。
曹操是一个非常厉害的领导,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英明的政治家。
其实曹操出身并不好,他的爷爷是一个祸国殃民级别的大宦官。因此曹操的人气资源并不是很好,相对于四世三公的袁氏兄弟,差了不止一个档次。袁绍靠着父祖的威名,占据着当时天下的中心邺城,控制者古燕赵之地。地势险要而民风强悍。袁术更是占据江淮,是富裕的鱼米之乡。也就是说天下最好的地方,都被袁氏兄弟占据着。只要这哥俩通力合作,这个天下就是袁家的。
可惜的是这两兄弟谁也看不上谁。曹操这才从夹缝中起兵,趁着打黄巾军的机会,占据了兖州,才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乱世才是英雄的试金石,想在乱世称雄,单靠着自己家世已经没有多大的用处,而吸引人才才是最有效的手段。汉高祖刘邦的成功经验全天下都知道,看谁用的好。
虽然袁绍招揽了不少顶级人才,但曹操的“唯才是举”的招牌一亮,荀彧、荀攸、程昱、郭嘉等这些大才还是从袁绍处跑到曹操的帐下。因为袁绍招人才不是为了用人,而是做摆设装点门面。从来不用谋士的意见。比如曹操攻打张绣的时候,正是袁绍杀向官渡的大好时机,这时候谋士劝袁绍出兵,袁绍说他小儿子生病,没心思出兵。不知道最后死的时候有没有后悔。
但曹操是真用这些谋士的意见。而这些谋士也是以死相报。曹操攻打徐州的时候,手下大将陈宫叛变,引来吕布攻打曹操后方,而荀彧和程昱硬是死守最后三座城池,保住了曹操的根据地。
官渡之战曹操感觉胜利无望,想放弃,是荀彧和程昱要曹操坚持。最后曹操硬是撑到最后的转机,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降,这才火烧乌巢断了袁绍的粮草,惊险的赢得官渡之战。
也就是说,前期的曹操非常谦虚,注重人才,所以赢得了巨大的胜利。
2)平定北方,曹操开始骄傲。
从曹操平定北方开始,曹操就开始非常骄傲,有点听不进下属的意见。
公元208年七月,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进攻刘表的荆州,也该曹操幸运,刘表这时候连病带吓竟然去世了。刘表的小儿子刘琮领着荆州六郡投降了曹操。曹操占了个大便宜。
当时的荆州比现在的荆州大多了,从北边的南阳一直到南边的长沙南面。都属于荆州的地盘。曹操一下子占据了荆州,相当于统一了四分之三的天下,就剩下益州和江东。
曹操志得意满,想乘机顺江东下,一口气收复江东。当时三国时代最顶尖的谋士贾诩劝阻,说你一下子收复这么大一个州,首先应该安抚百姓,提拔人才,稳定地方,让荆州人民感受你宽大的仁德,等荆州完全真正的归顺你了,你再去打孙权,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这一次一向虚心的曹操没有听从,而是非常霸气的给孙权写了一封打猎信,果真把孙权吓得不轻。虽然孙权吓得不轻,但打仗总不能靠把人吓死,曹操的结果是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孙权笑到了最后
所以说曹操从开始打赤壁之战,就已经非常志得意满,再也听不进去谋士的意见,甚至他一向敬重的贾诩的意见都不听。这时的曹操,再也不是当初“唯才是举”时的曹操。
贾诩看到的是战略上的曹操得寸进尺,在完成占领荆州这个目标后,没有停下来修整,制定下一步的计划。而是完全没有目标的急功冒进。
而程昱则是看出了曹操在战术上的失误。曹操图一时舒服,用铁索连环连住船只后,让不习水战的曹军在战船上如履平地。程昱一眼就看出这种方法的致命之处。程昱对曹操说:“丞相,用铁锁连船是可以比较稳,战士们不晕船,但东吴一旦用火攻,我们可就都成了烧鸡啦!”
而曹操听后却哈哈大笑,教育程昱说:“你是想到了这种方法的劣势,却忽略了其中的关键。火攻要借助风势,而此时正值隆冬时节,只有西北风,东吴从南岸进攻,如果用火不是把自己烧成火鸡吗?”
曹操是北方人,想当然的认为南方冬天也只有西北风。最重要的是,他不但不听程昱的,还自以为是的教育程昱。而程昱也只能试探性的出谋划策,而不能像以前一样侃侃而谈。
所以曹操在顺利的拿下荆州之后,已经比较骄傲,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不是没人告诉他会有火攻,而是他自己不以为然。他和他的团队,已经不再是亲密合作无间,而是曹操高高在上的教育团队的智囊。这样的曹操,焉能不败。
3)曹操对江南一点都不了解。
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曾经自己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这是什么意思呀,就是曹操认为赤壁之战是因为当时有瘟疫,他的士兵生病的、病死的有十几万人,看到这种情况曹操非常担心,知道东吴已经不可能打下来了。因此他就主动退兵了。为了避免东吴的人把船拿走,他就把战船都烧了。因此根本没有火攻,也没有连环计,都是假的。
曹操这样说当然是为了给自己留面子。但也说出了一个实情:就是北方人一到南方,因为水土不服,生病的人比较多。这确实是一个无法克服的客观事实。曹操说的没错。
但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在收复荆州的时候,贾诩已经建议曹操先不要进攻江东,而是先安抚荆州,在长江上游训练水军。等时机成熟,顺江而下,就一举拿下东吴。贾诩说的很整确,但曹操没有听。
所以曹操在打东吴的时候,压根对东吴的状况一无所知。曹操不但对东吴的气候,地理环境不熟,对东吴的人更不熟,特别是对东吴的领导人孙权,一点都不熟。直到赤壁之战失败,曹操才咬着牙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才知道了孙权的厉害。
也就是说,曹操在打江东的时候,一举对上了当世的两大枭雄人物,一个是屡败屡战的刘备,一个是聪明睿智,英姿勃发的孙权。曹操对一个的时候没有问题,一旦同时对上这两个善于审时度势的枭雄,肯定是必败无疑。
三国时代三场决定天下归属的战争,基本上都是骄傲自满的人输了:
第一场官渡之战,袁绍占据整个北方,兵精粮足,谋士众多。但被足智多谋的曹操击败,曹操收服了整个北方。第二场是赤壁之战,兵不血刃收服荆州的曹操志得意满,以为天下唾手可得。同时对上了孙权、刘备。结果赤壁一战被打的丢盔卸甲,落荒而逃。统一天下成了梦。第三场是夷陵之战,关羽丢失荆州后,刘备自持力量强大,率军三十万进攻东吴,以为曹操死后他就可以称王,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掉联营七百里。兵败身死。
因此三国时代的曹操、刘备、孙权都是人杰,他们三个放在别的时代都能统一天下,可惜三个高手生在一个时代。都能隐忍,都会用人,都有大局观。
所以当他们之中的任何人骄傲的时候,都会被对方打的落花流水。不是曹操手下没有高人,不是东吴的火攻太高明,而是曹操已经骄傲的听不进去任何话。对东吴的状态一无所知,这才有赤壁的惨败!
综上所述:曹操在开始的时候礼贤下士,是第一个把“唯才是举”作为国策的英雄。也正是靠着“唯才是举”,曹操吸引了一大批英雄豪杰。这才一举从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成功的统一了北方。
但占领荆州后的曹操有点志得意满,听不进去谋士的意见。有点飘飘然了。但三国时代的刘备、孙权也很会跟着曹操学习。曹操重视人才,刘备孙权一样重视人才,所以荆州的诸葛亮为刘备所用,江东的周瑜为孙权所用。
当曹操的对手是天下一等一的高手的时候,曹操自己却丝毫不知,还在嘲笑他自己的谋士想的太多,即使他的谋士发现了火攻的危机,曹操仍然不当回事,因此才有了赤壁之败,丧失了一统天下的大好时机。无奈的接受三国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