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也想过把太子刘奭换掉
但为什么最终没有换呢?
实在是没一个儿子能让宣帝眼前一亮啊!
一、“乱我家者,太子也”
关于宣帝的做法,确实很多人不理解,既然已经认为汉家江山会因为刘奭而动乱,为什么不把他换掉呢?而且事实似乎也在印证这一点,确实从元帝(刘奭)开始,皇权开始旁落,外戚、宦官、儒臣,你方唱罢我登场,西汉也自此走上了下坡路。
但是,有一个问题还是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换了未必就比不换强。
宣帝之所以会说刘奭“乱我家者,太子也”主要源于两个人的死,即盖宽饶和杨恽。这两个人有一些共通点,都很有才华,也非常正直,但问题在于他们过于骄傲,往往看不起同僚,所以人际关系搞得非常差。
盖宽饶属于那种眼前容不下一点问题的人,不管大事小情,都要弹劾检举,可问题是他不可能每次都能看到全面,所以免不了就会出现误报,次数一多,宣帝对他的印象自然越来越差,最后实在是忍受不了就把他罢了官。结果这位老哥也是真的气性够大的,直接在宫门前拔剑自杀了。
再说杨恽,他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外孙,宣帝即位初期丞相杨敞之子,算得上名门之后,人也特别聪明,不过有个毛病特别不好,就是恃才傲物。他对才能不如自己的人常常出言讥讽,尤其面对宣帝在民间时的好友戴长乐,更是常常怼得他哑口无言,后来更是因为与戴长乐的纷争,双双被宣帝贬为庶人。可是,被贬回家的杨恽依旧口无遮拦,我行我素,最终因为在一封信中有不当言论遭至杀身之祸
太子刘奭就是因为他们两个的死,觉得父亲做得有些过分,于是在一次家宴时,规劝宣帝当用刑罚,多多重用儒生,结果被宣帝教训了一顿,道:“汉家制度,当以王道与霸道兼而用之,怎可如周朝一般单一地使用德政呢?更何况那班俗儒专好厚古薄今,不通世事变化,怎可将治国重任交给他们?”最后,宣帝仰天长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二、宣帝真的觉得太子不行么?
宣帝这句话毫无疑问还是很重的,但是,他真的觉得太子不行么?倒也未必。
据《汉书》记载,太子刘奭这个人,自幼便非常好学,喜读史书,通儒家经典,对音律也较有研究,并非那种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但由于其母许平君早死,宣帝一直将其保护在羽翼之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他较为柔弱的性格,再加上儒家思想的熏陶,他会不自觉得对法家严苛管理有些接受不了。
但是,归根到底,性格上的柔弱都不会成为宣帝易立太子的标准,相反,宣帝也在向刘奭传达一种,儒(王道)与法(霸道)并重的治国理念,这就说明宣帝此时并没有放弃刘奭的打算。至于说“乱我家者,太子也”这样的狠话,其实更像是一位父亲生气时的吐槽而已,就好像我们的父母偶尔也会对我们说一些过格的狠话,又有几人当真过呢?
三、宣帝有没有想过废太子呢?
事实上确实有过,不过却不是在说出“乱我家者,太子也”之后,而是之前很多年就有过了。
公元前66年,皇后霍成君被废,位置出现空缺,宣帝有意立宠妃张婕妤为后,一来她是宣帝当时最宠爱的妃子,二来他的儿子刘钦长得高高大大,好读经书、善法律,看起来很是聪明可爱,宣帝对他甚是宠爱,常常感叹“真我子也”。于是,当时的宣帝就萌生了一个想法,立张婕妤为皇后,并改立刘钦为太子。
但问题在于,刘奭的母亲许皇后早死,这孩子本就很可怜,当时也不过十一二岁的年纪,又没有犯什么错误,轻易换太子实在不利于稳定。所以,最后宣帝不但没换太子,也没封张婕妤为皇后,而是改立了不受宠的王婕妤为皇后,让她承担起抚养太子的重任。
对于张婕妤的儿子刘钦,宣帝也担心他因受宠而产生夺位之心,在公元前63年便将他封为了淮阳王,还给他找了一位非常有针对性的太傅,此人名叫韦玄成,扶阳郡侯韦贤的小儿子,素有贤德之名,是当时的道德典范。其父死后,听说由他来袭爵的时候,竟装疯卖傻以图把父亲的爵位让给哥哥,此举被宣帝知道后,更是大加赞赏。之所以让韦玄成来教刘钦,很明显也是希望他常怀谦让之心,修善习德。
四、汉宣帝的儿子们
刘钦后来的所作所为实际上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宣帝没有选择他的正确性。
元帝即位后,淮阳王刘钦就回到了封国淮阳,与他同往的还有他的外祖母。他的三个舅舅张博、张光等人常以见母亲为由前往淮阳国,而他们每次去都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从刘钦那里坑些钱出来,理由不一而足,后来更是骗刘钦说可以疏通朝廷让他到朝中辅佐皇帝,结果,刘钦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骗去大把的财物。直到汉元帝得知张博等人的阴谋,以一封书信劝谕刘钦,刘钦这才恍然大悟。
假设当初宣帝真的换了刘钦当太子,他的这几位舅舅的破坏力真的会比元帝重用的那几个太监小么?到时还是免不了朝政之混乱、纲纪之败坏,甚至比之元帝朝廷有过之而无及。
除刘钦外,宣帝还有几个儿子,即楚孝王刘嚣,东平思王刘宇,中山哀王刘竞。他们的年龄相比刘奭和刘钦来说,都要小不少,大概也因此一直没有进入宣帝的选择范围。
这其中,东平思王刘宇是个十足的纨绔子弟,经常犯法,要不是元帝看在兄弟一场的面子上,早就废掉他的王位了。
中山哀王刘竞,元帝即位时,他甚至还不够年龄受封为王,后来也因为早夭而国除。
如果说宣帝诸子之中,谁的名声最好,当之无愧是楚孝王刘嚣莫属了,用汉成帝的话说就是“刘嚣受封为王二十余年,连细微的过错都没有犯过。”西汉最后一任君主孺子婴,便是这位楚孝王的亲孙子。
水言水语
古代皇帝选择继承人,实际上也是非常难的。
像汉武帝那样,朝政稳定多年,才敢于立幼子为帝,而像宣帝这样,流落民间多年,又在霍氏阴影下当了近十年的皇帝,又怎能不知朝政稳定的重要性?他的一切决定都以大局为重,立许皇后需要演一出“故剑情深”;立太子要等到霍光死后;立王皇后是为了后宫稳定、太子平安。他不是不敢赌,而是不能赌,他只能做最稳妥的选择,才最有可能实现最平稳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