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借刘备替关羽报仇一事引出了夷陵之战,当然不能否认在正史中刘备攻打荆州有对关羽的感情因素,但绝对不是主要因素。
这就得从刘备为何一定要发动这场对吴战争说起了。
这一拜,真误事?
隆中对计天下
我们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把诸葛亮给请了出来,诸葛亮也不含糊,在茅庐中就替刘备如何匡扶汉室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在诸葛亮的设想里,刘备占据荆州一部分,进而攻略益州、汉中,待站稳脚跟,北方出现变故之际,从汉中、荆州两路大军齐出北伐,天下可定。
隆中对
这个设想乍一看简直不要太完美,而且在吕蒙“白衣渡江”前都在朝着诸葛亮的设想发展。
但实际上只要细想之后就会发现其实隆中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它的先决条件有很多。
一是刘备要同时占据荆州和益州,二是北方出现变故。我们先来看第二个,北方出现变故,那无非就是要等曹魏内部出现混乱,要么出个昏君,要么政局不稳,兵变四起。
吕蒙白衣渡江
这个条件实际上就已经非常苛刻了,看看历史就知道了,诸葛亮不仅没有等到北方出现变故,蜀汉先一步出了个刘禅。
这就是隆中对的一大问题所在,它是在己方处于完美状态下的一个设想,根本就没有考虑自己一方问题,这或许和诸葛亮比较自信有关。
再来看益州和荆州的问题,益州是诸葛亮替刘备找的一条后路,巴蜀天府之地,就算不能一统天下,偏安一隅还是没有问题的。
三国
至于出汉中,一举定天下,这基本就是不可能的,这个估计诸葛亮自己心里都明白。毕竟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来看,刘邦是第一个出汉中定天下的人,也是最后一个。
由此可见这条路的难度有多高,而且刘邦当年之所以能走这条路完全是因为他在关中的根基和对手太弱,而刘备面对则是如日中天的曹魏。换言之,如果当年项羽坐镇关中,刘邦这辈子都别想从汉中出来了。
所以出汉中多天下是根本不现实的,至于诸葛亮为何在明知不可为还执意出汉中北伐的原因我们后面再说。
刘邦出汉中
先来看荆州,既然出汉中这条路走不通,那么北伐定天下就只有荆州这一条路了,荆州乃四战之地,除了扼住东吴咽喉之外,北出宛城也可以直接威胁曹魏腹地中原。
这从关羽“水淹七军”后把曹老板吓得想要迁都也能看得出来荆州对于蜀汉的重要性。
其实刘备都不需要占领一个完整的荆州,只需要一个出江口给他集结兵力就成,因此刘备若想匡扶汉室,至少要在荆州有一个桥头堡。
关羽水淹七军
这也就是隆中对,诸葛亮给刘备计天下中最重要的部分,刘备也不是憨憨,对于诸葛亮给他画的大饼,他倒是看得很透,也知道其中的关键在哪,所以在得知关羽丢了荆州后的第一时间就不顾反对要夺回荆州的原因。
而诸葛亮没有制止也是因为这个因素,若是刘备当时连这点魄力都没有,那诸葛亮就真的看错人了,毕竟谁也不想跟随一个胸无大志,只想偏安一隅的主公,尤其是有能力的人。
亮子
为何出汉中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这还得从刘备和曹老板争夺汉中那会说起,汉中的重要性刘备和曹老板都知道,于是在那大打出手,最后刘备胜了,夺取了汉中的土地。
但曹老板也没输,他把汉中人口迁了个七七八八,也就是说汉中当时的劳动力非常有限,劳动力少就意味着想要靠汉中就地补给北伐部队基本不可能,还得从成都平原长途补给。
反观曹魏一边,只需要坚守不出,不给蜀汉有大量歼灭自己有生力量的机会,蜀汉迟早要因为补给不足自己退走。
汉中和关中之间的天堑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不管是司马懿还是郭淮,面对诸葛亮北伐时都是秉承这一理念,所以诸葛亮一次次无功而返。
退一步说,就算诸葛亮真从汉中北伐成功了,夺取了关中之地,其实作用也不大。
这里可能有朋友要说了,既然困扰蜀军的是后勤补给问题,那么夺下关中后这个问题不就得到解决了吗?之后夺取天下也就顺理成章了。
事实上,早在西汉末年那会,不管是王莽还是后面的绿林军、赤眉军已经把关中祸害了个七七八八,就算到了东汉末年元气也一直没有恢复,再往后到了南北朝时期才算好些,这也是刘秀和司马炎定都洛阳而非长安的原因。
也就是说关中也没办法彻底解决蜀汉就地补给的问题,而且关中也并非那么好守,虽然说只需要守好潼关等重要关隘就行,但山西几十公里的黄河防线也不是说就不用防守,何况陇右还在曹魏手中,蜀汉到时候就是腹背受敌,而且补给线更长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没有被诸葛亮采纳的原因,因为就算蜀汉夺取了关中也没有多大意义。
既然如此,那诸葛亮为何还要一直北伐?接下来我们就来看这个问题。
“子午谷奇谋”设想
诸葛亮为何执意北伐?
上面说过,就算蜀汉夺取了关中作用也不是太大,所以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根本就不是关中,而是陇右。
一旦蜀汉夺取了陇右,那么蜀汉在没有荆州的情况下也算有了可以和曹魏一争的实力了。
首先就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蜀汉补给的问题,陇右虽然不是什么粮食产地,但河西走廊一带还是可以种植的,重要的是陇右人口基础要好于汉中和关中。
陇右位置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为蜀汉提供马屁这种重要的战略物资。
再者,从陇右到关中可就不像从汉中走那么难了。届时曹魏就真的被威胁到了,不能只是一味的坚守不出了。
而且陇右到关中能走的地方就多了,曹魏的防线也就长了,到时候,补给线反倒成了曹魏该头疼的问题了。
这就是诸葛亮为何执意北伐的原因,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再次看出诸葛亮不仅在政治上能力突出,战略眼光还是可以的。
诸葛亮
回头看荆州
从成都平原到荆州就没有走汉中那些问题,一来荆州在刘表的治理下虽说算不上盛世太平,至少还算稳定,粮食供给还是没有问题的。
就算刘备没办法完全占领荆州,就算一开始说的那样,刘备真的只有江陵这一处出江口作为桥头堡,粮食从成都平原进行补给也要比汉中容易得多。
毕竟千里江陵一日还,水路就是最大的优势,所以怎么想荆州都是刘备集团争天下的不二选择。
看江陵位置
关羽败走麦城后,刘备的第一反应是反攻,我个人觉得刘备在这个决策上是没有问题的,趁东吴立足未稳之际杀个回马枪。
如果东吴在荆州站稳了,蜀汉就彻底没机会了。坏就坏在刘备遇到了陆逊,如果当时不是陆逊坐镇东吴中军,以刘备的能力夺取个江陵问题还是不大的。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陆逊一把火烧掉了刘备的希望,最好的一次机会刘备都没有把握住,未来一片黑暗,不被气死才叫怪事。
这就有点像《三国演义》中,上方谷一场大雨浇灭了诸葛亮心中最后一丝希望,诸葛亮也就抑郁而终了。
《三国演义》似乎也是用这样一个艺术加工来回头感叹刘备夷陵之败时的无奈。
刘备病逝白帝城
结语
夷陵之战的失败,其实也并不是题目所说那样,蜀汉损失不大,要知道蜀汉当时可用之兵也就那么10余万,一战没了一半,换谁都觉得完了,何况这一战的失败对于士气的打击更大。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彻底打掉了蜀汉争天下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