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有一句古话,相当精确的概括了在封建时代环境之下,主公和功臣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句话就叫做“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对于封建王朝的君主们来说,功臣在帮他们做事的时候他们表现的也非常好,一旦得到了天下,这些功臣则往往都会被处理。封建王朝的君主们最核心的思维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和统治,但凡有任何人影响到自己的权威和统治,不管这些人是君主的亲属或者是得力干将,他们都会毫不留情地痛下杀手,而这些开国功臣们也往往因为功劳过大而被视为眼中钉。
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哪怕是在自己死的时候也没有想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刘邦为什么要对自己痛下杀手,韩信为汉朝立下了绝对的汗马功劳,没有韩信这个人的话说不定汉朝都无法建立,而刘邦也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对他手下留情。
刘邦与韩信
在汉朝刚被建立的那样一段时间之内,鉴于韩信确实是有着非常大的功劳,所以刘邦也将韩信封为了一个王,而在这段时间之内,也有两个人找到了韩信并且告诉他不要轻易相信刘邦,毕竟两个人一起吃苦很简单,一起分利益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除了上面的这一句话以外,韩信的发小钟离昧甚至直接挑明告诉韩信,如果真的想要保住自己的生命的话,就不应该屈居于刘邦的手下,最起码应该让自己的实力提升到和刘邦一样的水准,这样刘邦才不会轻而易举的动韩信,这句话在现在看来也确实够大胆了。
曾经的韩信是楚王,所以韩信的发小钟离昧也就理所当然的只能一个劲的落荒而逃,生怕被刘邦捉住惩罚,而在加入到了项羽手下的时候,钟离昧也跟随着项羽一起和刘邦作对,刘邦也好几次吃过很大的亏,所以刘邦肯定看他不顺眼。
钟离昧的话语
钟离昧为了自己的安全,就想到了投靠自己的发小韩信,韩信也确实一直都非常照顾他。不过毕竟纸包不住火,刘邦肯定知道了韩信包庇自己的仇人,为了能够处理钟离昧,刘邦还专门借着游玩的名义来了一趟楚国,韩信肯定也害怕事情败露,所以规劝钟离昧自杀。
虽然说平常的关系很好,但是牵扯到这样一种性命攸关的问题之上,韩信也只想着让钟离昧自杀,并且把他的头颅献给刘邦来谢罪。钟离昧也并没有听信韩信的话,他反而对韩信说假如他自己现在死了的话,天下就没刘邦的仇人了,刘邦下一个针对的肯定就是你韩信。
为了能够避免这样一种事情的发生,钟离昧提出了想要和韩信进行合作,二人共同联合军事才能和力量,也拥有了可以和刘邦一战的实力,只有这样才可以保留一线生机,也不至于被刘邦随便拿捏,可是韩信却对于这样的说法嗤之以鼻。
韩信自认为自己是大汉功臣,刘邦肯定会记得自己的功劳,又怎么可能会轻易诛杀自己呢?一看没什么办法,钟离昧也就只能自杀,而韩信也就把他的头颅送给了刘邦去谢罪,谁知道刘邦根本没领情,甚至直接把韩信的职位给降了,从王变成了侯。
另一位规劝者
我们上门当中也提到过,除了钟离昧劝说过韩信要远离刘邦这样一个人以外,另外还有一个人也同样劝说过韩信,而这个人就是蒯通了。大家也都清楚韩信是被吕雉和萧何二人给设计安排诛杀掉的,而韩信在自己死的时候,说出的一句肺腑之言便是后悔没听蒯通的话。
那么蒯通又究竟对韩信说了什么话,让韩信如此的后悔呢?其实在韩信被诛杀的那样一个时间,刘邦刚好不在宫中,他正在外面进行平叛作战,而一直等到他事成回来以后,吕雉才告诉了刘邦韩信已经被他和萧何两个人给处理掉了。
而刘邦的反应也相当的暧昧,一方面他感觉到终于除掉了这个自己视为眼中钉的人,另一方面刘邦也觉得有一些叹惋,毕竟一代英才就这么死在了一个女人的计谋之下,实属可惜。后来刘邦又问韩信死后说了什么话,吕雉也如实回答了。
韩信说的话具体就是:“真后悔当时没有听蒯通告诉我的话,要不然也不至于沦落到今天这样一个被人暗算的地步了。”刘邦在了解到了韩信说出这样一句话以后,顿时觉得非常后怕,假如当时的韩信听了蒯通的劝说,现在的事情发展又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呢
其实当时在韩信一路征战并且成功击败了齐国以后,蒯通就已经告诉韩信:“如今韩信的手下有四十万士兵,项羽一共十万士兵,刘邦一共也就二十万士兵,如果现在你选择自己单干,那么也是十分有优势的。哪怕不这么选择,看刘邦项羽二者互相争斗两败俱伤,不也很好?”而韩信当时却没有选择听信他的话,蒯通觉得韩信无药可救,直接离
结语
刘邦突然之间就察觉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曾经在那样一个时间段之下,自己的地位竟然是如此的岌岌可危,而出了这样一个“馊主意”的蒯通肯定也遭到了刘邦的记恨,刘邦恨不得直接要使用汤镬之刑来把蒯通给炖了,而蒯通知道了以后,也向刘邦进行了辩解,他对刘邦说当时自己只是忠于韩信,并不认识刘邦,所以肯定会帮韩信。
而如今的蒯通已经只认刘邦一个主人了,如果刘邦想要这么杀掉一个向主人提出合理建议的人,这种行为肯定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而刘邦这么做以后也没有人敢再继续忠于他了。刘邦听了半天辩解以后,突然之间感觉蒯通也说的挺有道理,所以气也就消了,蒯通也就这么保下了自己的一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