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来者不是别人,正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的贴身护卫,谭惠全。
孙中山在1925年病逝于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由于南京中山陵尚未完工,总理灵柩暂存北京西山碧云寺,并由其生前贴身卫队日夜守护。而谭惠全就是卫队队长。
谭惠全见到张学良,也顾不上问候,直接对他说:“少帅,张宗昌要毁坏总理灵柩,我只能来找你帮忙了……”
张学良闻言大怒,“张宗昌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动孙先生的灵柩,他还想不想活了……”
随后,他命令副官立即去查实情况,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事情还要从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前说起。袁世凯死后,中国就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混乱局势之中,孙中山迫切希望尽快结束混乱和分裂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政府。
而北方各大军阀的实力强大,即便革命军能够将其全部消灭,也势必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并且当时北洋军阀的军队规模很大,这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国防力量,孙中山还是希望能够尽量避免战争。
因此,他来到北京与军阀谈判,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奉系张作霖和西北冯玉祥。
冯玉祥还是比较支持革命的,但也有自己的顾虑,但最大的障碍还是张作霖。
东北王张作霖的实力最强,势力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华北,北京就在他的掌控之中,为了发展自己的实力,他暗中得到了日本的帮助,当然这也是那东北地区部分权益换来的。
张作霖是绿林出身,他不理解革命事业的重要性,只是看重自身的利益,他想一直当他的东北王,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
但是这就等于建立了国中之国,孙中山是无法接受的,二人始终谈不拢,孙中山原本身体就不好,最终在1925年3月病逝于北京。
尽管张作霖与孙中山不和,但是其子张学良却非常敬重孙中山先生,曾多次拜会,聆听教导。
鉴于孙中山的威望,他的灵柩便暂时寄存在西山碧云寺之内。这是由于孙中山先生临终之前希望将自己葬在南京,因此国民政府需要在南京紫金山建造中山陵。工程规模很大,所以只能暂时将灵柩存放在碧云寺内。
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在入殓之前进行了防腐处理,后存放在一口金丝楠木的棺材之中。先总理灵柩至关重要,国民政府命令总理生前卫队常驻碧云寺,负责守护中山先生的灵柩。
而卫队队长正是孙中山生前的贴身侍卫长,谭惠全。
谭惠全自幼习武,身手不凡,并且为人非常正直,后来被选为孙中山总统府卫队,后被孙中山任命为贴身护卫。
1922年,陈炯明叛变,突然炮轰总统府和粤秀楼。当时夫人宋庆龄在总统府,而孙中山正在粤秀楼办公。
遭遇袭击之后,总统府警卫团营长薛岳一面组织防线阻击叛军,另一面派出精干力量紧急护送总理和夫人登上中山舰。
孙中山当时身边的仅有五名护卫,他们临时找来了一件白大褂和一个药箱,让孙中山假扮成医生逃离。在这五个人的保护之下,孙中山冒着枪林弹雨,九死一生才登上了中山舰,与宋庆龄汇合。
这件事情非常惊险,孙中山夫妇很长时间以后仍旧心有余悸,而对于誓死护其周全的警卫团卫士,他们也非常感激,尤其是贴身护送夫妇二人登上中山舰的11名护卫。
而谭惠全就是当时护送孙中山出粤秀楼的五人之一,只不过他非常的低调从未向外人提起过此事,因此这第五人究竟是谁,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竟然成了一个迷。
平定叛乱之后,孙中山和宋庆龄为这11名护卫颁发了特别勋章,并且孙中山还为他们特别安排了“恩饷”,就是为了报答他们的救命之恩。所以,他们的津贴比同级军官多出一份,恩饷的金额是60块大洋,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孙中山的遗体暂存在西山碧云寺,张作霖鉴于孙中山的威望和自己巩固统治的需要,答应国民政府方面会予以保护。毕竟对死者遗体不敬,也是违背民心的事情,就算是自己在战场上的对手,人家死了,也是要为其安葬的。
原本一切都相安无事,但是随着北伐战争的开始,情况也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尽管北伐军的规模不占优势,但是战斗力非常强悍,大小军阀相继被攻破。
张作霖手下大将张宗昌在山东遭到北伐军的重创,对国民党恨之入骨,为了泄愤,他竟然打起了孙中山灵柩的主意。
尽管张作霖和张宗昌都是绿林出身,但相比之下,张宗昌是一个真正的土匪,他才不管孙中山是什么人,只要他老张看不顺眼,挖人家祖坟的事情他也干得出来。
张宗昌虽然不识字,但却非常聪明,他知道这种事儿不能明着来,必须找个借口让张作霖点头。
张作霖有个弱点就是特别迷信,张宗昌就造谣说找了算卦的看了,孙中山放灵柩的地方是块风水宝地,两边一开战,他的灵柩占了主位,咱们肯定打不过。
此时的张作霖已经被前线的败绩搞得是焦头烂额,听张宗昌这么一说,觉得有道理,一怒之下便命令张宗昌去把孙中山的灵柩挪出去。
张宗昌的目的达到了,但是他没想到张作霖让自己去干这件脏事儿,他明白,自己开了孙中山的棺,如果将来北伐军赢了,自己就彻底玩完了。
所以,他也不敢大张旗鼓地去捣乱,只是先派了少数士兵去捣乱,摸摸虚实。
4月份,碧云寺的清净被一群奉系士兵打破了,这些人叫嚷着是孙中山的人把自己打败了,死了好多兄弟,所以要为兄弟们报仇。其中竟然还有人朝孙中山灵堂里的遗像开枪。
谭惠全等人闻声立即冲了出来,双方发生了激烈冲突,由于两边都有所顾虑,所以只动手没敢开枪。这些个兵痞根本不是谭惠全他们的对手,最后被打了出去,不过他们叫嚷着要回去搬救兵,要带大部队过来砸了孙中山的棺。
谭惠全对此非常担忧,毕竟这里是奉系的地盘,卫队人数有限,万一张作霖反悔就不好办了。
于是他立即派人去打听消息,看看是士兵擅自捣乱,还是张作霖真的下了命令。不久之后,他便确认是张宗昌在背后搞鬼,但张作霖确实下了命令。
张作霖亲自下令,这事儿就不好办了,奉系里没人敢违背老张的命令。谭惠全认为,现在北伐军还没有接近北京,短时间内没有援兵可搬,往南京移灵也是个大工程,没有周全的接应根本不可能。
如今之计,只能去找少帅张学良,他非常仰慕先总理,尽管不能反对他的父亲,但是出面保护应该还是可以的。
所以,谭惠全便直接去找了张学良,请他说服张作霖收回成命。
张学良了解情况之后,也陷入了沉思之中。这件事情不好办,老帅向来说一不二,尤其是军令,还从来没有收回成命这一说。
况且现在北伐军步步紧逼,奉系的地盘大片丢失,张作霖正在气头上,如果这个时候直接请他修改命令,搞不好还会弄巧成拙。
不过,张学良认为这应该是老帅一时冲动下达的命令,有违人伦的事情他不会做。所以,这件事情的关键还在张宗昌身上,别人没有接到命令不会去干这种断子绝孙的事儿。
而张宗昌手里有圣旨,却不敢派大部队直接去捣乱,说明他也有所顾忌,这事儿就得在他身上使劲。
张学良立即接通了张宗昌的电话,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还警告他如果真敢动孙先生的灵柩,就要他的命。
挂断电话,张学良告诉谭惠全,张宗昌这边他会尽力拖住,但是孙先生灵柩放在碧云寺已经不是长久之计了。
北伐军节节北进,就算张宗昌现在不敢有所动作,也不敢保证今后其他奉系将领不做出冲动的事情来,再说老帅毕竟下过命令。
所以,张学良建议谭惠全联系南京方面,尽快移灵。如果需要照应,张学良会全力协助。
谭惠全明白,张学良已经是尽最大努力了,他只能表示感谢,然后立即回到碧云寺,与手下商议应对之策。
不日之后,谭惠全便收到了南京方面的复电,如今北伐战事焦灼,移灵一事暂不可行,汝等护卫务必设法护卫先总理灵柩之周全,不得有误!
谭惠全等人一咬牙,就只能咱们靠自己了。
守灵卫队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张宗昌的手下过段时间肯定还会来,灵柩再停在碧云寺里已经不安全了。
但是现在以卫队的能力根本出不了北京,唯一的办法就是暂时将总理灵柩先藏起来,等到情况稳定了再运回寺里。
碧云寺里的灵堂经过了特殊设置,常年温度较低,如果要移动灵柩,必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最好的地方就是医院的太平间。
于是谭惠全又来到北京协和医院找到院长,一方面请求他们为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更换防腐药剂,另一方面则希望将先总理的遗体暂时存放在医院的太平间里。
谭惠全认为,协和医院是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的资产,即便是张作霖也不敢轻易在这里造次。如果他们敢轻举妄动,还会引起国际舆论的谴责。
但当时协和医院的院长,刘瑞恒觉得事关重大,所以没敢答应谭惠全的请求,谭惠全只得无功而返。
就在他返回碧云寺之后,手下人告诉他,听寺里的师傅说,西山里面有一个很隐蔽的洞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洞很深,里面非常阴凉,常年低温,应该适合存放先总理灵柩。
谭惠全大喜过望,第二天便带着人到山里找到了那处洞穴,果然既隐蔽又阴凉。
事不宜迟,守灵卫队于一天深夜在碧云寺僧众的帮助下,将先总理灵柩秘密转移到了这个洞穴之中,然后派人日夜把守。
从那以后,虽然也有奉系官兵前来捣乱过,但并未闹出太大动静。张宗昌后来也没再敢提这件事情,毕竟干儿子没办法和亲儿子比。
尽管如此,谭惠全等众人还是不敢轻易将灵柩移回碧云寺,外界也不知道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曾经历过如此惊险。
1928年6月4日,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了张作霖,东北局面一度混乱,北京奉军也相继撤回东北,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进入北京。
谭惠全等人立即将先总理灵柩从洞中移回了碧云寺,7月6日,蒋介石等人亲赴碧云寺悼念孙中山,随后还表彰了守灵卫队。
1929年,南京中山陵建造完成,国民政府开始着手准备移灵事宜,在5月下旬,准备工作完成。医生为孙中山遗体更换了防腐药剂,并为其重新穿戴新的寿衣,随后将遗体敛入一具铜棺,运往南京。
按照宋庆龄的意愿,孙中山更换下来的寿衣和部分随葬物品重新装回原来的那口金丝楠木棺材,在碧云寺下葬,在此地为孙中山设置一处衣冠冢。毕竟他在这里暂息三年,还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
最后,宋庆龄委托谭惠全再次为孙中山先生继续守灵,谭惠全向夫人表示,自己余生将誓死守卫先总理衣冠冢。
当时南京方面安排谭惠全等五人在北平碧云寺为孙中山衣冠冢守陵,这五人都是孙中山生前卫士,对他忠心耿耿,并且都是自愿常驻碧云寺。
守陵这份工作既神圣又枯燥,他们都是孙中山先生的忠诚卫士,但是接下这份工作也就意味着他们的余生很有可能就要长伴青冢。
不过,国民政府给他们的待遇并不差,北平碧云寺守陵卫士的津贴由南京雨花台中山陵拱卫处负责发放。除了规定津贴和福利之外,谭惠全还可以继续领到孙中山先生生前就一直在发放的那份“恩饷”。
总体来说,守陵卫士的津贴待遇还是不错的,这至少能保障他们及其家人的生活,确保能长期为中山先生守陵。
不过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8月,日军发动淞沪战役,南京告急,中山陵拱卫处也匆忙撤离,至此北平守陵卫士的所有收入来源也戛然而止。
由于事发突然,守陵卫士及其家人突然失去了收入来源,陷入困境,另外北平局势又非常危险,碧云寺守陵卫队就成了国民政府在北平唯一一个公开保留的机构了。
数月之后,其他四个卫士迫于无奈,只得离开碧云寺自谋生路,只有谭惠全始终坚持留守,他的夫人去城中为人家做些零活补贴家用,而他只能在碧云寺外开辟一小片荒地,种些粮食。
尽管生活陷入困境,但是谭惠全却始终忠于自己的使命,日夜为中山先生守陵。实际上,谭惠全要想赚钱并非难事,他自己不仅武艺高强,年轻的时候还学过厨艺,是粤菜高手,北平城里曾有大饭店多次请他下山掌勺,但都被他婉言谢绝。
在日本人占领的区域里,公开保留着一名中国国民政府的军官,这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日军知晓之后,曾经请示上级是否要对其采取行动,但被日军高层否决。
毕竟这里是孙中山的陵墓,如果采取行动会引起中国人更大的对立情绪,再说那里面只是衣冠冢,无需大动干戈。
不过,日本人对孙中山的衣冠冢还是很感兴趣,岗村宁次还亲自到碧云寺去探看。谭惠全一个人挡住所有日本军官,防止他们破坏陵寝。
岗村宁次对谭惠全的忠诚很是佩服,最终也没有为难他,在碧云寺游览一番之后就离开了,从此日本人再也没有来骚扰过。
谭惠全还让自己的儿子参加抗日队伍,亲自上前线杀鬼子,他的二儿子就牺牲在了战场上。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意孤行发动内战,神州大地生灵涂炭,三年后蒋家王朝覆灭,古都北平再次更名北京,迎来新生。
而在深山古寺中的谭惠全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唯一不变的就是每天将中山先生衣冠冢前打扫地干干净净。
时光荏苒,山中岁月一晃而过,1956年11月12日,碧云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时任中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
周恩来专门选择这一天来祭拜孙中山先生衣冠冢,因为这一天是中山先生的90周岁诞辰。
那一天周总理还特别接见了谭惠全,聊起了当年的一些往事。对于谭惠全周总理早有耳闻,周总理当年在黄埔军校的时候还兼任过武术教员,常听同事们提到,孙中山先生身边曾有一位武艺高强的回味谭惠全。
对于谭惠全一家36年如一日为孙中山先生守陵,周总理非常感动,随后周总理告诉谭惠全,已经在香山园林局为他安排了一份正式工作,依旧是为中山先生守陵。如此一来,谭家也算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此外,周总理还问他,当年中山先生给他的恩饷是多少?谭惠全心中一惊,因为知道恩饷一事的人极少,过了这几十年,他自己都快忘记了,没想到周总理还记得。
谭惠全告诉总理恩饷是每个月60块大洋,周总理当即表示,国民政府中断了的恩饷,我们要继续发,只不过现在要使用新的人民币了。
从那以后,谭惠全便成了园林局的一名正式员工,并且领着两份工资,是当时园林局工资收入最高的人。
1961年,谭惠全在香山病逝,享年88岁。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了碧云寺旁边的公墓之中,他要永远守护中山先生的衣冠冢。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