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打断了清朝的中兴之路,相反日本却经此一战,由于得到了清廷的巨额赔款,而迅速上升为列强之一。且在随后的“日俄战争”中,又击败了俄国。
其二:开启了近代史最痛苦的屈辱之门,由于日本的胜利,使其膨胀异常,注定了他想争霸世界,就必须先拿下中国。后来的日本全面侵华,其实在甲午海战之后,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也行正是因影响太深远了,所以一直以来,对甲午海战存在着各种解读,其中影响比较大的错误信息有如下两条。
一、日本之所以敢贸然开战,是因看到清廷官兵,在战舰的主炮管上晒衣物。
翻看史料可知,在甲板上晒衣物等,是当时普遍做法。如,英军随舰教官琅威理,在航行途中曾多次命令各舰集中晾晒衣服,诸如“十六日早,督船旗令各船晾晒吊床”。(出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甲午战争》)
但至于到,去主炮管上晒衣物,却是滑稽可笑的。如致远舰,炮管到主甲板高三米多。为了晒个衣服,放着低矮的围栏等不用,谁肯冒这个险?再军纪涣散,也不会如此吧。
二、清朝的北洋水师,号称世界第八,亚洲第一。
这个称号,是公元1888年之前的,而甲午海战是发生在公元1895年。就如现在的体育比赛,你总不能拿着一块金牌,天天说事吧?须知,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所谓不进则退。
日本经历的明治维新,一日千里下,到了公元1895年,北洋水师还拿啥号称世界第八啥的?最多是空有其名,其实就是早就名不属实了!
那么日本当时战舰有多先进?还是看看那艘“吉野号”,也就是邓世昌要撞沉的那艘!英国船厂,在公元1892年前,曾向清廷报过价并说过其性能,是“23节速度,4000吨级”,可惜当时清廷嫌贵,不买!还有日本的松岛号、严岛号,是在1892年服役。桥立号更新,是1894年服役。
那么清廷的战舰呢?却是自1888年后,没再增加一艘。
有了对比,就能看出其中差距吧!虽清廷的定远号和镇远号,都号称巨舰,吨位很大7400吨,但航节却只有14.5节的速度。且还是在1881年购入并服役,除了巨大外,啥都全面落后了。
因此,这个世界第八,亚洲第一,早就过时!
那么对于马上就要到来的甲午海战,清廷内是如何认识的?很遗憾,都用老眼光在看待日本。
李鸿章对此是心知肚明,知道这完全是盲目自大,且更要命的还是,要外行指点内行。为了避免决战,李鸿章曾给光绪皇帝,上书了一个奏折,如今看去,堪称是一份“科普奏折”,原文如下:
自光绪十四年(公元一八八八)后,我军未增一船。丁汝昌及各将领屡求添购新式快船,臣仰体时艰款绌,未敢奏咨渎请……
海上交锋,恐非胜算,即因快船不敌而言。倘与驰逐大洋,胜负实未可知。万一挫失,即没法添购亦不济急。惟不必定与搏击,今日海军力量,以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尚有余。
这份奏折,透露出了三个知识点。
其一:对于为何自1888年后,清廷就没再增加战舰,给出了解释。既,丁汝昌等一再要求,但李鸿章却考虑到清廷的态度等,没敢禀报。其实这表明了,当时李鸿章极其他领导的洋务运动,处于何等尴尬地步。
其二:科普了海战的关键。用谁都知道的话说就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李鸿章的这个奏折,也透露出了这个意思。所谓“快船不敌……倘与驰逐大洋,胜负实未可知”。
其三:对北洋水师的清醒认知。认为现在虽无法正面碾压或硬抗日本,但却能做到自保。潜台词就是说,跟日本玩消耗战,不能决战。因为日本毕竟是小国,一旦玩起了消耗战,是吃不消的。而若决战,则是以己之短,攻其之长,或说是,做了对手最想要的选择,显然这叫犯傻!
那么李鸿章这个“科普奏折”起作用了吗?非但没有,反而遭到了群起而攻之。结果仅仅半个多月过后,甲午海战开始了……
人们都知道,是李鸿章建立的北洋水师,因而无不把甲午海战的惨败的罪过,归结于他。但这却是有失公允的,虽李鸿章要负有一定责任,但清廷的无知和狂妄等,显然才是主因!